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看中國·千家萬戶的事

“我們把這裡當第二個家了,這樣的好日子要好好活!”

2022年07月14日12:14    來源:人民網

“太激動了!總書記每天那麼忙,還擠出時間專門來看看我們這些老人,跟我們拉拉家常。”時隔三年多,85歲的夏娟娟老人聊起見到習近平總書記的情形,依然激動不已。

夏娟娟老人提到的習近平總書記專門來看望他們的地方,正是上海市虹口區市民驛站嘉興路街道第一分站日間照護中心。2018年11月6日,正逢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時,走進虹口區市民驛站嘉興路街道第一分站,逐一察看綜合服務窗口、托老所、黨建工作站等。托老所內,幾位老年居民正在制作手工藝品,總書記親切向他們問好,老人們激動地握著總書記的手,向總書記講述自己的幸福晚年。

2018年11月6日,習近平在虹口區市民驛站嘉興路街道第一分站托老所同老年居民親切交談。新華社記者 李濤攝

當時握手的人群中,有一位叫王永年的老人。“就是在這張桌子旁邊,我跟總書記握了三次手。”2019年初,王永年老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激動地講述道。

王永年(右三)和托老所的老人們一起包湯團。蔡放 攝

“我普通話不靈的,身邊的老師就幫忙翻譯給總書記聽。”王永年說,家裡房子小,自己年紀也大了,天一冷就沒法洗澡,托老所幫助解決了他的洗澡難題。“這些小事我都向總書記匯報了,總書記特別平易近人,聽得很認真。”

2018年4月,王永年老人突發高燒,經社區醫院檢查發現血壓也不正常。盡管老人不願麻煩別人,但在托老所工作人員的一再堅持下,他還是被送往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做檢查,結果發現心臟出現問題。經過12天的救治,才避免了更嚴重的后果。“后來又得過肺氣腫,也是多虧了工作人員及時送醫。”談及此,老人落下淚來:“托老所救了我兩次命。”

王永年說,托老所就像一個學校,每天早上8點半“上學”,下午4點半“放學”,課程豐富多彩,還結交到不少要好的“同學”。“‘同學’之間不僅互相幫助,還會互送小禮物呢!”

老人們正在做手工。人民網記者 唐小麗攝

老人們正在做手工。人民網記者 唐小麗攝

當時採訪中,正好遇到了前來“取經”的團隊,王永年老人向他們連聲稱贊:“蠻好,蠻好!我們每天的生活豐富多彩,在這裡很適意!”

時隔半年后,2019年7月,記者再次來此採訪,轉了一圈,卻沒有發現王永年老人。“老人是今年4月6號過世的,他身體一直不好,又是獨居,我除夕還去家裡看過他,燒菜帶給他吃。”托老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過完春節,王永年就進了醫院,診斷是肺氣腫,畢竟年紀大了,快90歲的人了,這次沒能像前兩次那麼幸運。

“有人生,有人亡,都是自然規律,就像我們這個托老所,有人離開了,也不斷有新的老人進來。”孫益民跟王永年挺熟悉,忍不住在旁感慨道。

年近七十的孫益民,原本是退休后來這裡托老的,打打球、唱唱歌,安度晚年,沒想到成了志願者。老人精神狀態特別好,嗓門響亮,“我比較好動,身體素質也不錯,還能繼續為大家服務!”

孫益民說,托老所的名氣很大,尤其是總書記來過之后,很多人會慕名前來咨詢,自己的任務就是給咨詢者介紹托老所的情況以及這裡舉辦的活動,並且根據老人的興趣愛好推薦與其相匹配的活動。“比如我們開的微信課,就是教大家怎麼使用微信、怎麼支付,大家上課都很認真,不偷懶的。”

老人們在托老所內看書、聊天。人民網記者 唐小麗攝

老人們在托老所內看書、聊天。人民網記者 唐小麗攝

虹口區養老服務發展中心主任王青介紹,虹口區60歲及以上老齡人口逾28.6萬,佔總人口的43.2%﹔80歲及以上老人有4.5萬人,佔老年人口的15.7%。眾多老年人口給社區帶來挑戰,而為老服務的好壞則關乎著社區服務的質量。“虹口是中心城區,土地資源非常稀缺。各街道通過盤活閑置資產、整合養老資源,不斷增加養老服務設施來滿足社區老年人的養老需求。目前,全區已建有綜合為老服務中心14個,老年助餐場所100個,老年日托中心37個,養老顧問點229個。”

“在這裡,每天都有不同的活動,書法、畫畫、茶道等等。早上吃完飯就迫不及待想過來,下午到了回家的時候還舍不得走。特別是雙休日的時候,吃好早飯,就跟孩子說‘送我到日托所去,送我到日托所去’,小孩說‘今天是雙休日啊’。可想而知,我們已經把這裡當做第二個家了。”說到這裡,夏娟娟老人開心地笑了:“有這樣的好日子,我們要好好活,起碼活到100歲!”(唐小麗)

(責編:陳羽、任一林)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