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12日09:05 來源:貴州日報
本報訊 (記者 劉煜妤)7月5日,碧江區滑石鄉老麻塘村,稻田滿目新綠,“白水貢米”種植大戶龍啟發說:“村支書楊坤牽頭成立合作社,引領全村‘貢米’產業標准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收益越來越好,今年我家的50畝水稻可望收入20萬元。”
老麻塘村田土肥沃,自古出好米,但曾因品種老化、產量低等原因,種稻效益不佳。近年來,該村黨員、能人牽頭成立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把優質水稻作為支柱產業來抓。統一選購優良品種,統一採取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並聘請農技專家現場指導,推進“白水貢米”產業提質增效。
有集體經濟合作社的引領,老麻塘村發展特色產業致富的信心越來越足,不少在外務工的群眾返鄉發展冷涼蔬菜、精品水果、肉鴿養殖、跑山雞等產業。如今,該村村集體經濟已突破500萬元。
在基層黨組織引領下,武陵山腹地的特色產業蓬勃發展。今年,碧江區連片種植“白水貢米”1.7萬畝,產值將超過6080萬元,沿河空心李種植面積可達10萬畝,玉屏黃桃種植面積可達2萬畝,印江食用菌種植可達2.05億棒。
截至2021年底,銅仁市2738個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總量突破14億元。其中,收入20萬元至100萬元的村1632個,佔比近60%﹔“百萬元村”超過200個,“千萬元村”相繼出現。
在引領產業發展過程中,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日益增強,群眾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高漲。
江口縣壩盤鎮挂扣村黨支部書記謝琴說,過去一些村民巧立名目濫辦酒席,現在該村結合產業發展、基地用工等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等實際,引導村組制定村規民約。各組還成立組委會,讓黨員、能人帶頭整臟治亂,推動移風易俗,農村酒席顯著減少,過去的“大碗菜”改為自助餐衛生又節約,攀比浪費之風得到有效遏制。
目前,江口縣成立1620個組委會,結合“文明戶”“好婆婆”“好媳婦”評選推行積分制管理,讓村民自發參與鄉村治理,去年來已化解群眾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2500余件,鄰裡糾紛顯著減少。
近年來,為強化鄉村治理,銅仁市大力實施“民心黨建”工程,成立鄉鎮(街道)黨群服務中心,統一管理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推動村民自治下沉到組,讓村民自己管好“家門口的事”。目前全市已有20%以上村(社區)建立黨群服務中心。
與抓產業、強治理相比,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這盤看不見、摸不著的“棋”更難下。沿河自治縣祐溪街道曾子村是典型的城鄉接合部,人員來往復雜,小偷小摸、打架斗毆等現象時有發生,村民亂丟亂扔,村寨環境也很差。
近年來,該村依托縣城消費需求,引領村民規模種植蔬菜、水果,村民人均年收入超過1.5萬元。富起來的曾子村有了“裡子”也要“面子”,為推進鄉風文明建設,該村調整、修訂村規民約,以家風文明促鄉風文明,把黨建工作與志願服務有機融合,每年開展“最佳衛生戶”“最孝敬戶”“最和睦戶”等評比,引導村民向善向美。“最佳衛生戶”侯榮清說:“如今人人自覺維護村庄衛生,比勤勞、比致富、比環境。”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