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
分享

一位清華教授的向黨之路

2022年07月12日08:26    來源:中國青年報

成長於上海,求學於中國香港,成就於新加坡,最終回到祖國首都,扎根於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四座城市連接起陸毅的奮斗軌跡。

1999年5月8日,北約轟炸南斯拉夫中國大使館,三名記者犧牲,數十人受傷。這一消息傳回國內,民眾義憤填膺。彼時的陸毅是復旦大學的一名本科生,他選擇將這份憤怒化為前行的動力。“當時的我意識到祖國強大對每一個中國公民的重要性。雖然我一個人的力量很小,但是隻要每個人都添磚加瓦,我們的祖國就能日益富強”。

“人的一生,不僅僅是為了自身的功成名就而奮斗,還需要盡可能地為國家、為人民作出一些貢獻。”陸毅說。

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8.0級特大地震,這場災難牽動著身在香港的陸毅的心。那時,他是香港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研究助理教授。“從自己的專業角度進行觀察,我豁然間明白中國共產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制度,能夠產生怎樣的規模經濟效應,起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在為這場自然災難感到悲痛的同時,我也感悟到制度優勢是中國破解發展難題的法寶。”

在新加坡的執教工作,更加讓他體會到個人與祖國的榮辱與共。隔海相望,陸毅不曾放下對祖國的挂念。在新加坡進行國際貿易相關研究和任教的7年時間裡,他聽到很多前輩回國的故事。盡管事業發展得十分順利,也獲得了較為滿意的福利待遇,但他還是選擇回國。

2017年,陸毅回國,來到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擔任經濟系主任。談及回國的原因時他說:“一方面,我是研究中國經濟的,我國經濟體量巨大,國內市場前景廣闊,但是我國地區經濟發展依然不平衡,我希望把自己掌握的知識與社會實際結合起來,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一些貢獻。另一方面,不管到哪裡,我都是中國人,人總是有思鄉之情的,我覺得自己還年輕,希望能回國生活工作,將個人發展與國家發展結合起來。”

在適應了國內的工作生活節奏后,2019年3月12日,陸毅鄭重地提交了入黨申請書。在清華大學,校黨委高度重視發展高知群體入黨,每位校領導直接聯系1-2名教師入黨積極分子,與他們深入交流,並隨時解答其思想、學術之惑。陸毅的校級入黨聯系人是時任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

“每一個學期,陳旭書記都會安排好時間,和我進行一個多小時的面對面交流。她會為我深入解讀一些政策,我會跟她反映一些我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想法。我和她交流遇到的各種關於學科發展的問題,她會第一時間幫我分析這些問題,引導我思索出解決方案。她還送給我一些書籍,在她的引導下,我對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端正了入黨動機,真正從思想上入了黨。”陸毅說。

經過了兩年的培養考察,完成入黨積極分子學習班、發展對象學習班等各項培訓之后,2021年5月,陸毅成為一名預備黨員。

今年7月5日,陸毅迎來了轉正的日子。從參與學校的光盤行動,到組織撰寫理論經濟學與應用經濟學的雙一流學科建設方案,回顧這一年,陸毅認為自己在思想、學習、生活、工作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這一年來,在黨組織的悉心關懷和黨員同志的熱情幫助下,我的政治思想覺悟和個人綜合素質都得到了較大的提高,但我也意識到自身的缺點和不足,比如對黨的政治理論和重要思想的學習不夠深入透徹,對現實情況的理解不夠深刻准確,理論聯系實際的水平仍需進一步加強。今后,我將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改正缺點,完善不足,爭取在各方面取得更大的進步。”陸毅說。(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 通訊員 溫興煜 張靜)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