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看中國·千家萬戶的事

馬楠:讓粵劇在新時代煥發新的活力

2022年07月11日08:46    來源:人民網

6月8日,粵劇藝術博物館舉行粵劇演出。張晨牧攝

粵劇藝術博物館內展出粵劇臉譜。張晨牧攝

還未走進位於廣州荔灣區的粵劇藝術博物館,悠揚粵韻已搶先一步縈繞耳畔。原來,博物館內的廣福戲台上,粵劇名家正在展演。

粵劇,早期稱廣東大戲,是流行於廣東、廣西、香港和澳門,並傳播到東南亞、美洲、大洋洲、歐洲等華人、華僑聚居之地的地方戲曲劇種。2009年,經粵、港、澳三地聯合申報,粵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18年10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走進粵劇藝術博物館,同粵劇票友親切交談,希望他們把粵劇傳承好發揚好。

“總書記的囑托,我們時刻銘記。”粵劇藝術博物館館長馬楠說,5年來,粵劇藝術博物館牢記囑托,以當好粵劇文化的保存者、記錄者、展示者和講述者為目標,致力於將粵劇藝術博物館打造成為展示、傳承、弘揚粵劇藝術和嶺南文化的重要窗口。

環顧粵劇藝術博物館,古朴的大門在一旁樹木的襯托下顯得靜謐祥和﹔錯落有致的仿古建筑從圍牆裡探出頭來,別具韻味﹔一灣溪水蜿蜒流過,就像粵劇的故事,長流不息。

“2016年開館以來,我們立足博物館職能,夯實基礎,在收藏研究、展覽展示、社會教育、公共服務、展演交流等方面加強建設。”馬楠說,該博物館以保護、傳承、弘揚粵劇藝術為主旨,通過陳列展覽、舞台演出、文化交流、教育服務等方式,向公眾展示粵劇藝術的精髓和魅力。截至目前,博物館共計接待觀眾240萬人次,去年雖受疫情影響,依然接待游客近60萬人次。

為多渠道傳承、發揚粵劇文化,近年來,粵劇藝術博物館重點推進數字博物館建設,先后開展了館藏品數據採集、虛擬漫游導覽、音視頻數據庫搭建、歷史文獻電子書制作等,搭建數字資源庫和“虛擬漫游”平台。同時,創新展演形式,通過制作展覽、展品導賞視頻,舉辦“粵劇嘉年華”“雲游博物館”直播活動,與公眾在“雲端”對話,進行線上傳播、資源共享,讓粵劇文化走進更多年輕人的生活。

馬楠說,在粵劇傳承方面,博物館十分重視培養青少年對粵劇的興趣認知,不僅定期組織開展臉譜繪制、粵韻剪紙、粵劇研學等親子體驗活動,同時也成立少兒粵劇傳承基地,面向青少年定期開展粵劇培訓,目前已有500多人參加了粵劇基本理論、基本功和折子戲排演等粵劇課程,並在全國小梅花大賽、廣東省小梅花大賽、廣東省少兒藝術花會等多項賽事中屢獲殊榮。

“前兩年參觀的群體以票友為主,中老年人居多。如今,明顯發現來館裡的年輕人多了起來。這樣的變化跟政府的重視、推動和各界的關注、參與有很大關系。” 提到近年來的變化,馬楠說,“粵劇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在保護中傳承,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接觸粵劇、了解粵劇文化,我們很開心。”

“粵劇文化傳承非一日之功,希望通過我們的持續努力,讓粵劇在新時代煥發新的活力。”馬楠說。(王星、張晨牧)

(責編:陳羽、任一林)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