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新偉
2022年07月07日08:16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新聞網
歷史瞬間
1944年11月21日,在中共六屆七中全會總結黨的歷史經驗期間,毛澤東復信郭沫若:“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們把它當作整風文件看待。小勝即驕傲,大勝更驕傲,一次又一次吃虧,如何避免此種毛病,實在值得注意。”
凡樹有根,必能生發﹔凡水有源,方能奔涌。
山水名城重慶,嘉陵江與長江在這裡並流,浪濤激蕩,逶迤遠去﹔高原明珠延安,南川河與延河在這裡會通,晴波輝映,遙接星漢。
歲月不居,記憶有痕。光影在川流不息中定格,進入鏡頭的是一代偉人毛澤東、一代文人郭沫若。1944年早春,一部史學名篇《甲申三百年祭》猶如一道閃電,橫空出世,舉國震動。由此,毛澤東、郭沫若一北一南,書信往來,相互呼應,引發共鳴。這場馳譽黨史的著名對談,堪稱“醒世恆言”,仿佛一記警鐘,久久回蕩在歷史的天空。
一
時光的表盤上總有一些耀眼的節點,標注著歷史的年輪。1944年,按照我國農歷紀年算是甲申年。是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形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無論是在歐洲戰場,還是東方亞洲戰場,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形勢日趨明朗。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在重慶的郭沫若應中共中央南方局主辦的《新華日報》和《群眾》雜志之約,撰寫了紀念大明王朝和大順王朝滅亡300年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並於1944年3月19日至22日在《新華日報》連載發表。《甲申三百年祭》首先分析了明朝滅亡的原因,明末政治腐敗,明室專制,加之災荒嚴重,造成官逼民反,外族乘虛而入,招致亡國之禍。接著以主要篇幅論述了李自成農民軍怎樣歷經18年艱辛奮戰,由小到大,最終隻三天便攻陷北京城,推翻明朝統治的過程。郭沫若在文中深刻總結了李自成農民軍佔領北京后,被勝利沖昏頭腦,麻痺輕敵,李自成及其主要將領生活腐化,發生宗派斗爭,最終從勝利走向失敗的慘痛教訓。
甲申三百年所祭的不是明王朝,而是“規模宏大而歷經長久的農民革命”。郭沫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指出專制腐敗的明王朝是必然要滅亡的,濃墨歌頌了被傳統史學視為“流寇”的明末農民起義英雄李自成,同時分析了農民階級的局限性。這一長篇史論思想深邃、文風犀利,具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一經發表,便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激起各界對中國未來的思考。
3月24日,國民黨機關報《中央日報》發表社論,抨擊《新華日報》,污稱郭文是影射史學,散播失敗主義,攻擊政府當局。此后,《商務日報》《政治月刊》等一些報刊亦步亦趨,異口同聲地發文攻擊。
共產黨人則視郭文為瑰寶。在延安的毛澤東從中讀出了警示深意,將其作為全黨干部學習的整風文獻。4月12日,毛澤東在延安作整風運動總結的《學習和時局》報告時,歷數了黨的歷史上因為驕傲而吃了四次大虧的教訓,強調“全黨同志對於這幾次驕傲,幾次錯誤,都要引為鑒戒。近日我們印了郭沫若論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們引為鑒戒,不要重犯勝利時驕傲的錯誤。”一周后,《解放日報》全文轉載《甲申三百年祭》,並在編者按中贊揚道:“郭先生根據確鑿的史實,分析了明朝滅亡的社會原因,把明思宗的統治與當時農民起義的主將李自成的始末作了對照的敘述和客觀的評價——還給他們一個本來面目……無論如何,引起滿清侵入的卻不是李自成而是明朝的那些昏君、暴君、宦官、佞臣、不抵抗的將軍,以及無恥地投降了民族敵人引狼入室的吳三桂之流。”反駁了圍攻《甲申》的觀點。6月7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和中央軍委政治部聯合發出通知,要求全黨“首先是高級領導干部,無論遇到何種有利形勢和實際勝利,無論自己如何功在黨國,德高望重,必須永遠保持清醒與學習態度,萬萬不可沖昏頭腦,忘其所以,重蹈李自成的覆轍。”隨后,各解放區陸續印發了單行本。
11月21日,在中共六屆七中全會總結黨的歷史經驗期間,毛澤東復信郭沫若:“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們把它當作整風文件看待。小勝即驕傲,大勝更驕傲,一次又一次吃虧,如何避免此種毛病,實在值得注意。……我雖然兢兢業業,生怕出岔子,但說不定岔子從什麼地方跑來。你看到了什麼缺點錯誤,希望隨時示知。你的史論、史劇有大益於中國人民,隻嫌其少,不嫌其多,精神決不會白費的,希望繼續努力。”毛澤東對學者的謙恭態度,對歷史教訓的敬畏精神躍然紙上。這一對談被后人稱作“甲申對”。
二
毛澤東歷來重視以史為鑒,而《甲申三百年祭》恰好是一面與中國革命現實相契合的明鏡,引發了毛澤東對黨的前途命運的深思。中國革命實質上是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農民戰爭,同歷史上的農民革命有許多相似之處。在即將到來的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共產黨人必須吸取李自成的歷史教訓,避免重犯勝利時驕傲的錯誤。
“甲申對”后,《甲申三百年祭》一直被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當作戒驕反腐的重要學習材料。這對中國共產黨吸取歷史教訓,提升黨性修養,避免歷史錯誤,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因為當時我們黨許多干部戰士均是農民出身,與李自成農民軍有許多相似之處。李自成農民軍犯過的錯誤,我們黨許多干部戰士也可能犯。通過對《甲申三百年祭》的深入學習和警示教育,無疑讓我們黨從歷史的明鏡中汲取到極其有益的智慧,從而有助於避免重蹈覆轍。《甲申三百年祭》揭示的“腐敗導致滅亡”“驕傲導致失敗”的歷史規律已深深鐫刻在我們黨的記憶中,每到歷史的關鍵節點,黨的領導人就把李自成的教訓提出來。
在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全國勝利時,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兩個務必”的諄諄告誡。中共中央要離開河北西柏坡前往北平時,毛澤東堅定地表示:“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新中國成立后不久,中共中央作出開展反對貪污、反對浪費、反對官僚主義的斗爭的決定,打響黨在全國執政以后反對貪污腐敗的初戰。“不當李自成”,或者說不學李自成,應當是《甲申三百年祭》史鑒主旨的一個基本觀點,我們黨主動將其融入自己的主張中,貫徹到自己的行動上,正是由於深入反思了歷史,我們黨才能正確面對成績,直面問題,從而交出一份份滿意的歷史答卷。
三
“甲申對”已過去78年,其傳遞的三層警示深意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和價值。一是如何在勝利面前保持清醒頭腦﹔二是如何處理腐敗與權力伴生的問題﹔三是如何對待老百姓。這些問題,任何時期的執政者都不容回避,必須面對。
必須時刻警惕驕傲自滿,增強憂患意識。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昨天的成功並不代表著今后能夠永遠成功,過去的輝煌並不意味著未來可以永遠輝煌。因此,我們絲毫不能滋長驕傲情緒,決不能在一片喝彩聲、贊揚聲中喪失革命精神和斗志,安於現狀甚至不思進取、貪圖享樂。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黨員干部必須勇挑時代重擔,在順境中不驕傲不自滿,在逆境中不消沉不動搖,在風險挑戰面前不屈服不退縮,敢於直面問題,不斷解決問題、破解難題。
必須預防並遏制腐敗,防止權力濫用。腐敗是我們黨長期執政的最大威脅,我們黨對反腐防腐一直有清醒的認識。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勇氣和定力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剎住了一些多年未剎住的歪風邪氣,糾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頑瘴痼疾,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為之一新。反腐敗斗爭取得壓倒性勝利並全面鞏固,但形勢依然嚴峻復雜。我們對腐敗的頑固性和危害性絕不能低估,必須將反腐敗斗爭進行到底。要提高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能力和水平,全面打贏反腐敗攻堅戰、持久戰。必須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用制度的籠子管住權力,用法治的缰繩駕馭權力”,保証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利益。
必須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至上。如何對待老百姓及民心向背問題,從根本上事關政權的根本。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黨執政興國的最大底氣。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義是最強的力量。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隻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始終牢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堅持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堅定不移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就一定能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更大勝利。
放眼巴山渝水,一處紅色地標見証了一張黨報散發出的“新華之光”。行走重慶主城,俯瞰虎頭岩下,一群青瓦灰牆、黑白相間的古建依山而立,這是《新華日報》總館舊址。當年《甲申三百年祭》首見《新華日報》,飽蘸油墨芳香,一時風行天下。回望歷史源頭,站立時代潮頭,重溫“甲申對”,我們必須牢記“決不當李自成”的告誡,警惕驕傲自滿,堅決肅貪反腐,做到敬始慎終!
(作者單位: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二研究部)
《甲申三百年祭》書影。
毛澤東與郭沫若親切交談。
位於重慶市渝中區化龍橋虎頭岩村86號的《新華日報》總館舊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