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新偉
2022年06月29日10:46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新聞網
歷史瞬間
1929年秋——
毛澤東:作為一個領導者,他的責任是什麼?
鄧子恢:
毛澤東:依我看,領導者不應有什麼特殊性,領導者的任務就是當群眾的“傳達員”。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
這裡是閩西上杭蘇家坡,一個古朴而年輕的畬族村寨。
藍天白雲下,群山環抱,綠水流翠﹔白牆紅瓦,屋舍儼然﹔田疇交錯,村落毗連。千百年來,蘇家坡臂挽梅花山、面朝汀江水,演繹著春種秋收的故事,吟詠著冬雪夏荷的詩篇。
歷史不乏傳奇。90多年前,蘇家坡這個曾經名不見經傳的村寨迎來一代偉人毛澤東。守望著一方山水的圳背岩洞是他經常出入的地方,洞口的山道上銘刻光輝足跡,洞內的石桌旁浮現偉岸身影。如今的圳背岩洞口綠影婆娑,藤蔓挂壁,“主席洞”三個大字熠熠生輝,站在洞前,歷史的回響轟然而至,一場意味深長的對談回蕩在耳畔。
一
1929年10月21日晚,毛澤東隨鄧子恢率領的中共閩西特委機關來到蘇家坡。當時身患瘧疾的他一邊養病,一邊代表紅四軍前委指導閩西特委,在這裡工作和生活了40多天。期間,毛澤東住在蘇家坡村樹槐堂后廳左側的小閣樓裡,樹槐堂右側的半山腰間上有一個天然岩洞,叫圳背岩洞,毛澤東經常到此休息、閱讀。
在蘇家坡的日子裡,閩西特委的主要負責人鄧子恢一直在毛澤東的指導下開展工作。兩人在工作閑暇或晚飯后,經常到山上和村邊小溪畔漫步,探討理論問題和根據地的建設工作,鄧子恢將毛澤東視作師長和益友,總是虛心向他請教。
一天傍晚,毛澤東和鄧子恢如往常一樣散步,走著走著,來到曲徑通幽的圳背岩洞前。這時,毛澤東提出了一個問題:“作為一個領導者,他的責任是什麼?”鄧子恢雖長期領導閩西地區的群眾斗爭,但並沒有在理論上研究過這個問題,一時語塞。毛澤東耐心地說:“依我看,領導者不應有什麼特殊性,領導者的任務就是當群眾的‘傳達員’”。話音剛落,又接著說道:“當好傳達員也不容易,必須把大多數群眾的意見和要求,及時地反映到黨和政權機關裡去,然后加以總結、分析,作出相應的決定,並將決定傳達到群眾中貫徹執行。”后來,當地人民將毛澤東與鄧子恢在蘇家坡村圳背岩洞前的這次歷史對談稱為“洞前對”。
毛澤東這幾句話言簡意賅,裡面體現的正是我黨逐漸形成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之后,鄧子恢將毛澤東的講話精神在閩西特委會議上傳達,並將這一精神以《特委通告第十四號》的文件形式下發到閩西各縣黨政部門,教育廣大領導干部進一步養成群眾路線和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
二
早在“洞前對”前,中共中央給紅四軍的指示信“九月來信”中,已比較明確地提出了“群眾路線”的概念,專門用“紅軍與群眾”一節的篇幅,論述了黨和群眾的關系問題。在蘇家坡養病期間,毛澤東更是不辭辛勞,深入當地群眾,作了大量調查工作,幫助特委制定各項方針政策,切實解決群眾困難。
為詳細了解當地土地革命情況,征求群眾對分田政策的意見,毛澤東來到貧農雷選如家裡,詳細了解他家中現存的困難。雷選如向他反映,雖然當地農民分得了土地,但當夏季豐收,各區均會出現糧食跌價現象。有時,自己出售一擔稻谷,所得價款還不夠支付割稻工資。商人、富農以廉價收購糧食,損害許多貧苦農民的積極性。毛澤東聽后,認為此類“谷賤傷農”問題在閩西土地革命中具有普遍性,便馬上與鄧子恢商量,決定成立糧食調劑局,由各區調劑局向當地富農借款,按限價向貧農買糧,從而穩定了糧價。
為有效提高蘇區干部素質,毛澤東親自指導閩西特委在蘇家坡“鴻玉堂”舉辦了兩期有閩粵贛三省蘇區干部參加的訓練班,即“政治軍事干部訓練班”和“農民運動訓練班”。他經常抽出時間,結合實際給學員講課,很快為當地培養了一批既能從事政治工作和群眾工作,又能帶兵打仗的干部。
當了解到全村沒有一所學校,很多人家三代都是文盲的情況后,毛澤東便與特委文教干部商量創辦一所平民小學。村裡缺乏經費,毛澤東拿出自己的20塊錢“交通費”,作為辦學經費﹔沒有教書先生,就讓特委機關的干部兼任教員﹔沒有課本,毛澤東就親自編寫﹔沒有教學場所,就將“槐樹堂”的后廳騰出來作為教室。開學那天,毛澤東還特地為孩子們上了第一堂課,啟發他們努力學好文化。從此,閩西很多鄉村也跟著辦起了平民小學。
1929年11月上旬,毛澤東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指導中共閩西特委先后發出了第十三、十四、十五號通告,提出擴大紅色區域、統一群眾武裝斗爭、建立代表會制度、解決蘇區經濟問題、培養訓練干部等正確決策,為閩西革命根據地的建設,指明了方向。其中很多方針政策,明確了各級黨的職責,並以端正領導干部作風,解決群眾關心問題為出發點,為各級政府逐步克服官僚習氣,密切同群眾聯系,起到了很大作用。
同年12月,紅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在古田召開,會上通過了由毛澤東主持起草的《古田會議決議》等多項決議案。決議明確規定了紅軍的性質、宗旨、任務,並強調指出“離開了對群眾的宣傳、組織、武裝和建設革命政權等項目標,就是失去了打仗的意義,也就是失去了紅軍存在的意義”“一切工作在黨的討論和決議之后,再經過群眾去執行”。這是毛澤東在深入群眾的基礎上對群眾的正確意見和觀點做出的科學總結,為黨的群眾路線形成完備的科學理論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三
毛澤東與鄧子恢在上杭蘇家坡的“洞前對”雖已過去90多年,但其關於領導干部如何踐行群眾路線的核心思想至今仍有著永不過時的現實意義。
樹高千尺,其根必深﹔江河萬裡,其源必長。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黨永葆青春活力和戰斗力的重要傳家寶。不論過去、現在和將來,我們都要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把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
堅持群眾路線,就要堅持人民是決定我們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必須充分尊重人民所表達的意願、所創造的經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揮的作用。隻有珍惜人民給予的權力,用好人民給予的權力,自覺讓人民監督權力,緊緊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我們黨的根基才能永遠堅如磐石。
堅持群眾路線,就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一切行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我們黨區別於其他一切政黨的根本標志。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准。面對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們必須再接再厲,堅持共享發展,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堅持群眾路線,就要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隻有把群眾觀點、群眾路線深深植根於全黨同志思想中,真正落實到每個黨員行動上,下最大氣力解決黨內存在的問題特別是人民群眾不滿意的問題,我們黨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擁護。
堅持群眾路線,就要真正讓人民來評判我們的工作。人民是我們黨的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人心就是力量。”黨的宏偉奮斗目標,離開人民支持就絕對無法實現。黨的執政水平和執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說了算,必須而且隻能由人民來評判。脫離了人民,或者凌駕於人民之上,就必將被人民所拋棄。這是歷史發展的鐵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為人民而戰,靠人民而勝。從實現擺脫貧困的千年夢想,到抗擊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再到貢獻無與倫比的冬奧冬殘奧盛會,億萬人民的支持與參與,正是中國共產黨一往無前、無往而不勝的力量之源。
中國共產黨來自人民,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隻有矢志不渝地密切聯系群眾,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之中,永遠同人民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我們黨才能匯聚起萬眾一心、團結奮斗的磅礡力量,帶領人民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岩上杭。”重訪蘇家坡,這裡的一山一水,見証一次對談,開啟了思想洪流﹔洞前的一問一答,詮釋初心使命,指明了價值取向。了解歷史才能看得遠,永葆初心才能走得遠。站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點上,追問“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洞前對”告訴我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作者單位: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二研究部)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