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看中國·千家萬戶的事
分享

看中國·千家萬戶的事

廣西北海:向海圖強風正勁 絲路古港啟新程

2022年05月14日09:23    來源:人民網

千年絲路,跨越古今。

2017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赴廣西考察,首站就來到北海市。此前一天,外交部宣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於5月在北京舉行。

2017年4月19日至2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廣西考察。這是4月19日下午,習近平在北海市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參觀海上絲綢之路文物精品展覽。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攝

廣西是“一帶一路”交匯對接的重要門戶,北海下轄的合浦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早期始發港,在兩千多年前就成為中外通商往來的重要門戶。

時光流轉,五年時間過去,絲路古港有何新變化?

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鐵山港公用碼頭、金海灣紅樹林生態保護區……連日來,人民網記者循著習近平總書記在北海的考察足跡進行回訪,實地感受面朝大海的蓬勃生機,觸摸向海圖強的強勁脈搏。

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

——千年海絲文化“活”起來

壺黃白色陶胎,釉呈青綠色,圓唇細頸,姿態清雅……步入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碧海絲路”展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件波斯陶壺。

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展出的波斯陶壺。人民網記者 朱曉玲攝

這件2008年出土的文物,是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作為迄今為止我國出土年代最早的波斯陶壺,它還是印証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物証之一。

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曾在這件波斯陶壺前駐足。“當我講解完波斯陶壺的歷史,准備引導總書記看下一個文物時,發現他還在仔細觀看。”博物館館長廉世明回憶道。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指出:“向海之路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途徑,這裡圍繞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陳列的文物都是歷史、是文化。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

如何讓沉睡千年的歷史說話?

北海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把文化建設作為鑄魂工程,統籌做好保護、傳承、利用文章: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加強北海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行動方案》﹔將歷史文化保護納入法治化軌道,頒布實施《北海市合浦漢墓群保護條例》等法規﹔對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進行特色提升,與陝西文物保護研究院進行文物保護修復合作﹔推動“海上絲綢之路”史跡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如今,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已成為國內唯一以漢代海上絲綢之路歷史作為專題的博物館。5年來,共接待觀眾超100萬人次。”廉世明言語間充滿自豪。

絲路漫漫,遺澤千年。要是光看文物不過癮,從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驅車20分鐘,還可以來一場“穿越之旅”。在合浦縣海絲首港景區,極具科技感的全景交互沉浸式體驗令人仿佛置身於兩千多年前的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

夜幕降臨,廉州灣畔華燈初上,身穿漢服的官員、商販、漁民來來往往,異域裝扮的各國商人穿行其間……景區生動再現商賈雲集、舟楫往來的貿易盛景。

海絲首港景區裡上演近景戲劇。人民網記者 朱曉玲攝

“這裡讓我有一眼千年的感覺。真沒想到景區對絲路古港的還原度這麼高,我甚至還可以跟‘古人’攀談幾句。”來自海南省的游客張先生贊不絕口。

文旅融合,讓“詩與遠方”觸手可及。北海市市長李莉透露,北海將繼續推動“旅游+文化”,依托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跡、北海老城等打造一批歷史文化景區。

要想富,先建港

——譜寫新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新篇章

“我們常說要想富先修路,在沿海地區要想富也要先建港。”5年前,在鐵山港公用碼頭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鐵山港有區位優勢,發展前景廣闊,將來是北部灣經濟區一個重要依托。要建設好北部灣港口,打造好向海經濟。

向海之路,豁然開朗。

與2017年相比,2021年貨物吞吐量從2336.06萬噸增長至3330.18萬噸,集裝箱吞吐量從23.88萬標箱增長至61.38萬標箱……5年來,鐵山港公用碼頭發展蹄疾步穩。

繁忙的鐵山港公用碼頭。人民網 覃心攝

初夏的鐵山港公用碼頭,發展熱潮蓬勃涌動。一座座巨型吊機繁忙作業,一輛輛大貨車來回穿梭。目前,鐵山港作業區擁有6個15萬噸級泊位,貨物通過能力為3430萬噸。

“這幾年,我們干成了不少多年想干卻沒有干成的事情。總書記視察的時候,這個地方還是一片沙地。”北部灣港北海港碼頭有限公司總經理莫啟譽手指著遠處說。

曾經的沙地,如今已成為鐵山港作業區5號—6號泊位后方的大型堆場。這個堆場2019年12月建成投入使用,佔地面積38萬平方米,一次性可容納8346個集裝箱。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港口競爭日益激烈。要想在競爭中贏得主動,打造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的智慧港口刻不容緩。

2021年6月28日,在鐵山港作業區6號泊位現場,一輛裝載了5G+無人集卡系統的東風柳汽大卡車在接收到調度系統的指令后,無需司機駕駛,即自動行駛精准到達目標作業區域。在完成集裝箱裝卸和運輸后,自主完成起步轉彎、加速減速、停車等動作。

“這是廣西首個5G+無人駕駛集裝箱卡車作業港口項目。”鐵山港(臨海)工業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吳華強介紹。作業全過程通過5G網絡以視頻的形式回傳到控制室,實現集裝箱運輸無人化、作業流程可視化、港口生產智能化和信息化。

太陽紙業生產線。人民網 覃心攝

依托港口優勢,北海持續吸引產業集聚,產業布局不斷完善:信義玻璃、太陽紙業等百億元項目落地生根﹔綠色化工、電子信息、高端玻璃及光伏材料、新材料及高端設備制造、高端造紙、能源等六大工業產業集群初具雛形。

北海市委書記蔡錦軍表示,北海堅持以向海經濟統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5年來,全市向海經濟實現快速發展,海洋經濟佔GDP比重達到50%,北海正朝著建設向海經濟發展示范城市的目標大步邁進。

尊重科學,落實責任

——把海洋生物多樣性濕地生態區域建設好

5月的北海,綠意翻涌成浪。

郁郁蔥蔥的紅樹林連綿數裡,近處彈涂魚、招潮蟹在泥灘捉迷藏,遠方成群的白鷺翩翩起舞……行走於金海灣紅樹林生態保護區,仿佛身處一幅美麗的生態畫卷。

成群的白鷺在紅樹林濕地飛翔。毛家平攝

成片的紅樹林不僅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是海陸之間的“綠色長城”,對於保護生物多樣性、抵御海洋自然災害、改善沿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作用。

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金海灣紅樹林生態保護區時,時任北海市海洋局副局長彭在清擔任講解員。彭在清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依然心潮澎湃,“總書記叮囑我們一定要尊重科學,落實責任,把紅樹林保護好。”

諄諄叮囑,持續傳來澎湃的綠色回響。

2017年以來,北海相繼出台紅樹林保護管理工作規定、巡護檢查制度、破壞紅樹林資源行為舉報制度等,並與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等深入開展科研合作。5年來,北海紅樹林面積增加127.11公頃,全市紅樹林資源面積已達4210.99公頃,佔廣西紅樹林總面積的45.1%,居廣西首位。

與此同時,北海濕地生物多樣性越來越豐富。沿岸灘涂底棲生物種類由2017年之前的66種增加至153種,入海口處發現中華鱟、綠海龜等珍稀海洋動物。

今年4月9日,廣西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的工作人員在北海紅樹林潮間帶中採集到白邊側足海天牛,這是廣西首次記錄到該物種。“紅樹林區域有非常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白邊側足海天牛也是其中的一分子,紅樹林是它們的天然庇護所。”廣西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高級工程師劉勐伶說。

保護紅樹林並把海洋生物多樣性濕地生態區域建設好,是北海堅持“生態立市”的一個生動縮影。

俯瞰馮家江濱海國家濕地公園。北海市委宣傳部供圖

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茶余飯后,許多北海市民都喜歡去馮家江濱海國家濕地公園散步。水清岸綠,滿目清新,好不悠哉。誰曾想到,這個美麗的濕地公園此前竟是一條“納污河”。

2018年至2021年,北海共投資25億元,在實施“控源截污—內源治理—再生水資源利用—坑塘濕地深度淨化”一體化水污染治理的基礎上,結合濱海復合濕地生態系統特征對馮家江濕地進行生態修復。

千年潮未落,風起再揚帆。

從兩千多年前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到1984年成為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再到“一帶一路”重要門戶城市,海洋一直是北海發展的“藍色引擎”。

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北海正奮進在向海圖強的新征程。今日的絲路古港,已是百舸爭流千帆競發。(朱曉玲 張芳 覃心)

(責編:陳羽、任一林)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