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沿著總書記的足跡·寧夏篇)

本報記者

2022年06月26日09: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塞上江南,天高雲淡,黃河滋養的這片沃土,生機盎然。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赴寧夏考察並發表重要講話,多次對寧夏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為建設美麗新寧夏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寧夏廣大干部群眾擔當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使命任務,團結奮斗、真抓實干,朝著繼續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的美麗新寧夏奮力前行。

統籌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和環境治理

夏日,行走在黃河吳忠濱河大道古城灣砌護段,隻見草木蔥蘢、水鳥飛翔。

位於黃河之濱的吳忠市是寧夏引黃灌區重要區域,黃河穿境而過,流經吳忠69公裡。

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指出,要把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作為重中之重,實施河道和灘區綜合治理工程,統籌推進兩岸堤防、河道控導、灘區治理,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統籌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和環境治理,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吳忠市更加珍惜黃河,精心呵護黃河,堅持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在前些年實施堤防建設、河道整治、灘區治理、生態修復等工程基礎上,我們深入推進實施河湖長制,全市753條河流、溝道和84處湖泊實現市縣鄉村四級河湖長全覆蓋,並建立了水務、公安、檢察等部門參與的保護黃河聯合執法機制。”吳忠市水務局局長蘇曉理說。

為提升黃河濕地生態系統功能,改善流域生態環境,近年來吳忠市實施濕地保護與恢復治理等重點生態治理工程30余項,先后修復治理河流濕地32公裡、湖泊濕地17個,恢復退化濕地4萬余畝。

“濕地生態功能的提升,為候鳥繁衍生息創造了良好環境,黑鸛等珍稀鳥類開始來這裡‘安家’。”吳忠市自然資源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工作人員李學明說。

“河清了,景美了,我們守著黃河過上了幸福日子。”吳忠市利通區金積鎮秦壩關村村民丁自紅從小在黃河邊長大,現在負責古城灣砌護段10公裡左右的兩岸環境衛生保潔。

2020年,寧夏完成黃河寧夏段二期防洪工程,實現從分散應急防治到綜合治理的轉變。水污染治理成效明顯,過去5年,黃河干流寧夏段出境斷面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

夏日的賀蘭山下,葡萄園一望無際,正在剪枝的農民忙在手上、笑在臉上。

賀蘭山是我國重要自然地理分界線和西北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維系著西北至黃淮地區氣候分布和生態格局,守護著西北、華北生態安全。

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指出,寧夏是西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要大力加強綠色屏障建設。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指出,要加強頂層設計,狠抓責任落實,強化監督檢查,堅決保護好賀蘭山生態。

從銀川始發開往汝箕溝的“石炭井號”旅游列車,沿著賀蘭山山腳疾馳而過。這趟擁有半個多世紀運營史的綠皮列車曾因煤而興、因煤而荒,如今又因生態工業旅游而紅火起來。

“前些年車窗不敢隨便開,不然得吃一嘴黑煤灰,白襯衫也變灰襯衫。如今山上的礦坑不見了,一路上滿眼郁郁蔥蔥,游客漸漸多起來。”工作多年的列車員李靜,也驚嘆於賀蘭山生態環境的變化。

賀蘭山煤炭等礦產資源豐富,曾經卻因無序開採致使生態系統遭受破壞。自2016年起,寧夏全面開展賀蘭山生態環境整治修復,已完成賀蘭山自然保護區40處點位的整治修復,推進保護區外圍11處礦區環境治理。

過去5年,寧夏先后投入賀蘭山生態保護修復等各類資金近150億元,治理修復面積40.5萬畝,退出煤炭產能1600萬噸。

2021年起,寧夏通過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等措施,逐步恢復賀蘭山的自然生態功能。賀蘭山生態保護修復被列入全區“十四五”時期重點工程,目前已啟動實施生態治理修復項目16個、子項目50個,治理修復面積34萬畝,建設沿山林廊、農田林網、經濟林帶45萬畝。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寧夏將以專項規劃為抓手,繼續實施生態保護、治理、修復、建設項目,持續提升賀蘭山生態環境質量,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寧夏回族自治區自然資源廳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處處長崔奇鵬表示。

堅持不懈推動高質量發展

銀川市西夏區,源石酒庄葡萄種植園裡游人不斷。很難想象,10年前這裡是廢棄的礦產採空區。

2020年6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來到葡萄種植園,同正在作業的工人和技術人員交流,了解葡萄種植技術、產品銷路和收入情況。總書記強調,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葡萄酒產業大有前景。

“這兩年,我們把發展葡萄酒產業和加強生態恢復結合起來,努力打造知名品牌,生意越來越興旺。”源石酒庄總經理袁園表示。

2021年7月,寧夏國家葡萄及葡萄酒產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挂牌成立。以綜合試驗區建設為重大機遇,寧夏著力把葡萄酒產業打造為高質量發展的支柱產業。去年,寧夏葡萄酒產業綜合產值達到300億元。

銀川市賀蘭縣,佔地3600畝的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裡,微風輕拂,稻秧搖曳。工人們正在田裡放養魚蟹,吸引不少游人。

2020年6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聽取寧夏現代農業發展、農業合作社帶動農民增收致富運營模式等情況匯報,觀看寧夏特色農產品展示,了解稻漁種養業融合發展的創新做法。總書記強調,推動農業轉型發展是寧夏推動高質量發展題中應有之義。寧夏要珍惜黃河水資源,注意解決好稻水矛盾,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積極發展節水型、高附加值的種養業。

“農田裡除了種水稻,還養魚、養蟹、養鴨子,實現一水多用、一田多收。”園區種植主管張慶華介紹,走農旅融合之路,去年園區收入1880萬元,帶動100多名農民人均增收3萬余元。

賀蘭縣地處引黃灌區,通過推廣應用滴灌噴灌、智能水閘等節水設施和技術,2021年,全縣節約農業灌溉用水3110萬立方米。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寧夏堅持量水而行、節水優先,去年底出台《“十四五”用水權管控指標方案》,通過總量控制、指標到縣和印制用水權証、搭建交易平台等,形成生產用水有指標、節余指標可交易的機制,以剛性制度實現對水資源使用的剛性約束,力求把寶貴的水資源用在刀刃上。

目前,寧夏引黃灌區高效節水灌溉農田已超400萬畝,佔灌區農田一半以上。寧夏計劃用10年左右時間,逐步對灌區供水渠道、排水工程等進行標准化改造,“十四五”期間可望節約農業用水5.6億立方米。

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強調,要堅持不懈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經濟發展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

烏黑發亮的煤,可以變身為石油和天然氣,也可以變身為潔白的芳綸面料。現代煤化工讓煤炭由燃料變為原料的故事,正在銀川東部瀚海裡的寧東能源化工基地不斷演繹。

2016年7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寧東能源化工基地考察時指出,在我國西部建設這樣一個能源化工基地,特別是建設一個目前世界上單體規模最大的煤制油項目,具有戰略意義。要再接再厲,精益求精,嚴把技術關、質量關、安全關、環保關,保質保量按期完成建設任務。

2016年12月21日,寧東基地煤制油項目試車成功,400萬噸/年煤炭間接液化項目油品A線打通全流程,產出合格油品,實現煤炭“由黑變白”、資源“由重變輕”的轉變,產業成功轉型升級。

幾天后,讓研發團隊喜出望外的是,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對項目建成投產作出重要指示:“這一重大項目建成投產,對我國增強能源自主保障能力、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促進民族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是對能源安全高效清潔低碳發展方式的有益探索,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成果。”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寧東基地干部職工砥礪奮進,再創佳績。如今的寧東基地,聚集了一批世界級項目,構建起煤制油、煤基烯烴、精細化工三大產業集群。目前入園企業200余家,新材料、新能源、電子材料、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互為補充、協調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成為寧夏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和穩定器。

2021年,寧夏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新興動能加快壯大。全區規模以上工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2.5%,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7%,分別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高14.5和4.7個百分點。水電、風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量485.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7.7%。互聯網經濟快速發展,全年網上零售額302.8億元,同比增長46%。

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

駕車行駛在六盤山下寬闊的柏油路上,鄉村田園與青山綠樹相映,轉過幾個彎,楊嶺村到了。

2016年7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冒雨來到固原市涇源縣大灣鄉楊嶺村,考察脫貧攻堅工作。在貧困戶馬克俊家中,總書記詳細了解脫貧措施的制定和落實情況。在同村民代表交談時,村民代表紛紛述說村裡這些年在水、電、路、產業發展等多方面發生的顯著變化。

“從住房、設施、牛棚到就業、收入、上學、看病、公共服務,總書記問得很仔細,鄉親們心裡暖暖的。”馬克俊記憶猶新。

在楊嶺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好日子是通過辛勤勞動得到的。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

這幾年,楊嶺村的肉牛產業風生水起。90后劉建仁從銀川來到楊嶺村建起肉牛養殖場,去年通過網絡平台幫助村民銷售優質牛犢1500頭。

馬克俊把家裡的3頭牛交給村裡的養殖園區托管,每年拿分紅。自家老屋翻新后開辦了“老馬茶館”,年收入上萬元。

“2016年我們村的人均純收入是6960元,去年底達到12652元,翻了近一番。”楊嶺村黨支部書記楊杰說,目前全村飼養牛1100頭、羊1000多隻,年產值3000萬元。

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強調,要鞏固提升脫貧成果,保持現有政策總體穩定,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寧夏今年投入20億元支持發展鄉村特色優勢產業,鄉村振興銜接資金用於產業發展比例不低於55%。支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和移民集中安置區發展聯農帶農特色產業,因地制宜發展“小種植、小養殖、小田園、小加工、小商貿、小民宿”等特色庭院經濟,確保脫貧群眾40%以上的收入來自產業。

6月8日,對於吳忠市紅寺堡區弘德村群眾來說是特別難忘的一天。2020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弘德村,在村扶貧車間院內聽取了寧夏以及弘德村脫貧攻堅情況介紹。總書記指出,興辦扶貧車間目的是扶貧,要堅持扶貧性質,向困難群眾傾斜,多招收困難群眾就業。鄉親們在家門口就業,雖然收入不比進城務工高,但省去了住宿、伙食、交通等費用,還能照顧家庭,一舉多得。

“如今,村裡發展起肉牛養殖、黃花菜種植等產業,兒子就在附近的肉牛養殖園工作,一家人全年收入9萬元。”講起眼下的好日子,村民劉克瑞笑逐顏開。

“閩寧協作,德化援建”8個大字懸挂在弘德村扶貧車間外牆上方。扶貧車間裡,幾十名村民正在給包裝紙箱安裝塑料提手。“現在車間從事技術工種的工人月收入三四千元,計件領取報酬的村民每月也能收入1000元左右。”車間負責人徐玲介紹。

兩年過去,弘德村基礎設施逐步健全,產業格局不斷優化。2021年,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14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5萬元。

這幾年,寧夏加大力度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輻射帶動鄉村產業振興。今年,寧夏印發的《關於進一步促進農民增收13條政策措施》提出,全區營業收入超億元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70家以上,加工轉化率達到72%以上。

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主要負責同志表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寧夏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擔當使命任務,踔厲奮發、篤行不怠,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美麗新寧夏壯麗篇章。

(本報記者李增輝、張文、劉峰、禹麗敏、秦瑞杰)

《 人民日報 》( 2022年06月26日 01 版)

(責編:彭曉玲、宋美琪)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