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嬌
2022年06月23日08:1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家雖是我所戀的,雙親弟妹是我所愛的,但是破碎的祖國,更是我所懷念熱愛的……這次去,純為效勞祖國而去的……雖在救國建國的大事業中,我的力量簡直是夠不上‘滄海一粟’,可是集天下的水滴而匯成大洋。我希望我能在救亡的洪流中,竭我‘一滴’之微力。”這是廣東華僑博物館展示的1938年5月18日白雪嬌給父母留下的一封告別信中的內容,信中充滿了一個海外赤子對祖國的無限熱愛,表達了回國抗戰、為祖國奉獻的決心。
白雪嬌,又名白雪樵,祖籍福建安溪,1914年出生在馬來亞檳城的一個華僑富商家庭。1936年入讀廈門大學中文系,后回到馬來亞檳城當教師。回到檳城后,她馬上投入當地的抗日救國活動,擔任檳城籌賑會的婦女委員,積極宣傳抗戰,動員華僑購買抗日救國公債,參加抗日義演、義捐等活動,成為檳城婦女抗日救國的骨干。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日軍封鎖中國沿海交通,切斷了中國接受國外救援物資的通道。為了搶運補給物資,打破封鎖,1938年下半年,20萬中華兒女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修建了當時中國通往外界的唯一交通線——滇緬公路。滇緬公路地勢極為險惡,國內當時又極其缺乏熟練駕駛車輛和會維修技術的人才。因此,國民政府向“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呼吁,招募熟練的司機及機工回國服務,南僑總會主席陳嘉庚隨即發出招募通告。得知這一消息后,白雪嬌決定棄筆從戎,偷偷辭去教師的工作,瞞著父母,化名“施夏圭”報名應征。施是母姓,夏是華夏,圭是歸,表明了她為國而歸的決心。直至臨行前,白雪嬌才給父母留下了一封告別家書。但不巧的是,這一秘密在出發前被父母知道了,父母開始時極力勸阻,但見她言辭懇切、意志堅定,便同意了她回國抗日的決定。
1939年5月18日,白雪嬌等南僑機工在檳城集中,踏上回國旅程。那天,檳城萬人空巷,為他們送行。回國支援抗戰的南僑機工共有3000多人,其中4名女性,白雪嬌便是其中的一位。1939年至1942年間,南僑機工通過滇緬公路運送了50萬噸物資入境,為祖國抗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回國路途中,生活、醫藥等條件都十分惡劣,還經常遭遇敵機的轟炸,但這些都沒有嚇退從小生活富裕的白雪嬌。她多次要求上前線抗戰,后在鄧穎超的建議下,轉到四川成都就讀齊魯大學,參加大學生抗日宣傳隊,進行抗日宣傳、慰問傷病員,並將自己所寫的關於祖國抗日的報道寄回馬來亞,讓更多人支持抗戰。
抗戰勝利后,白雪嬌回到馬來亞,在華文學校當校長並積極參加當地的反殖民運動。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白雪嬌懷著激動的心情請人做了一面五星紅旗,在華文學校的上空升起。這是檳城上空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紅旗。然而,這個舉動卻驚動了殖民當局,認為其是中共嫌疑分子,將其禁閉關押一年多,並於1951年遣送回中國。
白雪嬌回國后,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將自己對家國的無限熱愛全部傾注在教育事業上,為祖國奉獻自己的力量。她先后在廣東僑中、廣州市文化局、廣州師范大學等部門工作,直至70歲正式退休。在工作中,她給無數學生講過紅色經典,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愛國人才﹔在生活中盡她自己所能悄悄幫助同事、學生,用善良和關愛溫暖著周圍的每一個人,廣受大家的敬愛。
(廣東華僑博物館供稿)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