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深入傳統源流  尋求詩畫之境(堅持“兩創”  書寫史詩)

王明明

2022年06月19日07:4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要重視發展民族化的藝術內容和形式,繼承發揚民族民間文學藝術傳統,拓展風格流派、形式樣式,在世界文學藝術領域鮮明確立中國氣派、中國風范。”美學理論源自中國哲學的中國畫,屬於民族性、文化性、傳承性極強的藝術門類。在數十年的中國畫創作中,我深刻體會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並一直努力探求中國畫藝術的本源,思考如何從傳統中汲取養分,如何整體把握中國畫獨特的藝術基因,如何在傳統中國畫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開創新境界。

寫意,是中國藝術的重要特征。這種特征,決定了中國的詩詞、繪畫等在精神上具有相通性。“意境”作為中國詩詞、繪畫共同的追求,打通了詩畫審美的理想之境,也成就了詩書畫印一體的傳統中國畫形式。宋元明清以來,無論是宋人的工筆花鳥、元人的山水,還是明清的大寫意花鳥,中國畫都貫穿著一條清晰的創作主線,即技法不斷發展變化,但對意境的追求,始終是創作的重心,是中國畫傳承和發展中的共性規律。因此,在不同題材的創作中,我都在營構意境上下苦功夫,而非僅僅追求技法、造型。

意境如何表達?我從古詩詞中悟出許多心得,並將其運用在中國畫創作中,以期通過獨特的構思深化對詩境的理解,進而提煉思想、升華藝術表達。比如,古人在很多詩詞裡都非常巧妙地運用了“虛”,使言有盡而意無窮,從而達到更高境界。在我十余年來創作的百幅古詩意冊頁中,對虛境的表達亦是重中之重。像在表現唐代劉禹錫《秋詞》詩意時,如何藝術地詮釋“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我幾易草稿,最終選擇把秋天的樹置於畫面最下端,隻繪樹梢,畫中90%為空白,左上角一隻鶴向上飛,落款在右側下方,營造出空靈開闊之境。古詩意冊頁的創作要點不是如何圖解詩詞,而在於如何以意達情。在創作中,每個畫面與詩詞的對應,都需要經過深思熟慮,既表達詩意,又強化寫意畫的特點。

中國畫如何開藝術新境?齊白石之“新”在於朴實天趣,黃賓虹之“新”在於渾厚華滋……歷代中國畫大家的代表作,表象是實現了圖式、技法之新,實則體現了畫家思想境界之新、人格個性之新、情感訴求之新。時代在發展,畫家面對的課題在變化,視野及追求隨之而變,這些都在推動中國畫的變革,讓民族藝術不斷開創新境、煥發新生。

中國畫對意境的追求,同樣體現在主題性創作中。主題性繪畫一直是新中國美術創作的主流,經典佳構不勝枚舉。例如,傅抱石、關山月為北京人民大會堂創作的《江山如此多嬌》突破了時空限制,縱橫萬裡,恢弘壯闊,意境深遠。這樣的藝術經典,充分體現了畫家把握主題的能力、感悟生活的能力,以及畫家的綜合修養。從中,我們可以體悟到經典對於當下的啟示意義——充分利用畫種之“優長”,能夠將“故事”講得更加生動感人,讓作品更具內涵和意蘊。在《長城秋韻》創作中,為了更生動地表達畫作主題,我和團隊運用中國畫虛實相生的藝術手法,遠取勢、近取質,在突出主景的同時大膽留白,強化了層巒疊嶂、雲霧繚繞的視覺感受,恰如其分地表達出長城雄渾、沉靜、偉岸的氣質。

在創作中,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對於中國畫主題性創作來說,保持畫種藝術語言的獨特性從而揚長避短有多麼重要:中國畫在觀察認識、形象塑造和表現手法上,具有獨特的審美觀,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大觀小、小中見大,這些都可以視為中國畫的“優長”。此外,“書卷氣”是中國傳統書畫特有的美學范疇,文化的融入性更增添了其“內美”﹔而寫意性旨趣,又使作品本身的內涵延伸出巨大的審美空間。這樣的“優長”,使人們在欣賞中國畫時總是意猶未盡、回味無窮。

中國畫的意義遠遠不止是視覺的,它更是文化的沉澱與結晶,是社會的、地域的、人文的價值體現。它與政治、經濟、自然等息息相關,與書法、篆刻、戲曲等一脈相通。就此而言,以“大文化”視域研究中國畫的審美精神和創作規律,才能開拓中國畫創作新境界。作為中國畫創作者,必須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全面研究,深入傳統源流,發現其中的藝術規律,由此找到自己的創作落腳點。

(作者為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

《 人民日報 》( 2022年06月19日 08 版)

(責編:代曉靈、薄晨棣)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