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兵兵 黃軍紅
2022年06月19日07:58 來源:學習時報
老營盤戰斗革命烈士紀念碑矗立於江西省泰和縣老營盤鎮石灰岽山腳下,碑園佔地面積650平方米,碑身坐西向東,東面有台階,左右翠柏成行,由此循級可登平台,平台為長方形,邊長23.15米,四周有欄杆,正中為方塔式紀念碑,碑身正面鐫刻“老營盤戰斗革命烈士紀念碑”字樣。碑高12.5米,正面寬5.2米,碑頂立有紅五星。原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張愛萍於碑身南面題“萬古長青”四字。碑座刻有碑文,全文如下:
一九三一年七月,國民黨不甘於第一、第二次“圍剿”失敗,蔣介石調集三十萬兵力,對我中央蘇區進行第三次“圍剿”。毛澤東、朱德指揮三萬多紅軍,繞道千裡,回師贛南興國、泰和一帶。此時,兩廣軍閥向湖南省衡陽進犯,而屢遭我根據地軍民痛擊,九月初,蔣介石急令結束“圍剿”,被迫總退卻,其中第一、第四軍團由興國高興退往泰和。九月六日晚,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獲此消息,當即決定在老營盤截擊敵軍。九月七日凌晨,毛澤東、朱德、黃公略指揮紅三軍和獨立第五師向老營盤附近集結,泰和獨立團緊密配合。拂曉,我軍民從東、南、西三面向老營盤守敵展開全線攻擊,戰斗持續至當日下午二時許。經浴血奮戰,截擊敵第九師,殲敵第九師一個旅,俘敵三千余人,繳械三千余件。老營盤戰斗為徹底粉碎國民黨第三次“圍剿”,開創中央蘇區全盛時期,立下不朽功績,載入中國人民革命戰爭史冊。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泰和縣人民政府
一九八七年七月
碑文以簡朴凝練的語言描述了老營盤戰斗的歷史背景及過程意義,再現了敵我雙方激烈戰斗的場面,深切表達了對革命先烈的緬懷之情,令人動容、振奮人心。
第三次反“圍剿”的關鍵一戰
1931年7月,國民黨不甘於第一次、第二次“圍剿”失敗,蔣介石調集30萬兵力,對中央蘇區發動更大規模的第三次“圍剿”。蔣介石決定採取“長驅直入”的作戰方針,企圖在先消滅紅軍主力、摧毀我中央根據地后再進行深入“清剿”。紅軍3萬多人在毛澤東、朱德等領導指揮下,採取“誘敵深入”的方針及自西向東、中間突破、襲擊敵后方的戰術,由閩西北出發,繞道千裡,回師贛南興國、泰和一帶,先后在興國蓮塘、永豐良村、寧都黃陂發動進攻,並三戰三捷。此時,兩廣軍閥向湖南衡陽進兵,蔣介石急令結束“圍剿”,實行總退卻。敵第四軍團總指揮蔣鼎文親帶第九師從興國高興圩、老營盤向泰和、吉安方向逃竄。
9月6日下午,敵先頭部隊第九獨立旅進到黃土坳、老營盤地區,正值山洪暴發,敵軍受阻駐扎在七斗、庫頭、營盤上、白洋一線宿營。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獲悉此消息,當即決定在泰和老營盤地區首殲北退敵軍,並部署紅三軍3個師和獨立第五師搶佔老營盤,截斷國民黨軍退路,其他各軍分別鉗制附近敵人。9月7日凌晨,紅三軍從茶園崗,經羅坑、成光垇登上駐敵西南之高明山、麻坑岽等制高點,拂曉於濃霧中向敵展開攻擊。軍部率第九師、獨立第五師扼守高明山,正面阻擊﹔第七師從牛軛嶺打左翼﹔第八師從野豬坳打右翼。戰斗持續4個小時,全殲敵第九師一個旅。紅軍乘勢擴大戰果,徹底粉碎了敵人的“圍剿”。
老營盤戰斗取得了紅軍第三次反“圍剿”第四仗的大捷,重創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武裝力量,為粉碎敵人第三次“圍剿”立下了汗馬功勞,是中央蘇區進入全盛時期的重要標志。這場戰斗的勝利,有力証明了毛澤東“誘敵深入”方針的正確性。同時,也使革命之火順勢得到燎原,鼓舞了根據地軍民的斗志,推動了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成立奠定了基礎,對全黨認識和確定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起了重要的作用。
勇猛主動、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這場戰斗的勝利,一個根本原因在於黃公略等紅軍指揮員堅定地貫徹毛澤東“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軍事思想,即堅持戰略上積極防御與戰役戰斗上主動進攻的統一。然而,老營盤成為戰場卻具有一定偶然性。1931年9月7日,紅軍計劃在興國高興圩圍殲國民黨蔣鼎文第九師。由於情報出錯,紅軍未能准確掌握蔣鼎文已於6日將高興圩給了國民黨蔡廷鍇的第十九路軍駐防,准備經老營盤撤往泰和縣。7日凌晨,紅三軍軍長黃公略率部趕到老營盤附近時,意外發現敵蔣鼎文師正在老營盤村的峽谷裡集合,准備開拔前往泰和。6日,蔣鼎文師行軍至老營盤村時,由於山洪暴發沖走了山溪間必經的小橋,蔣鼎文師無奈停留在老營盤村、黃土坳一帶宿營。作為國民黨軍主力師,第九師共有近一萬人馬。黃公略的紅三軍在經過連續大半年的反“圍剿”作戰后隻剩下3000余人。面對如此緊急突發情況,黃公略率領紅三軍迅速佔領有利地形,在蕭克的獨立第五師配合下,以寡敵眾向老營盤附近的敵軍發起進攻,耗時4小時終獲勝利,堪稱我軍勇猛主動、以少勝多遭遇戰的經典戰例。由於進攻突然,敵人猝不及防,俘虜敵軍3000多人,斃傷敵軍4000多人,繳械3000余件。紅軍傷443人,陣亡135人,失去聯絡133人。
這場戰斗還得益於紅軍充分佔據了老營盤隘口的有利地理條件。老營盤隘口呈峽谷狀,隻有一米多寬,兩側都是高地。在這樣的地形條件下,深處峽谷之中,一旦突然遭到兩側高地的襲擊,隻能被動挨打,猶如把敵人裝進峽谷“口袋”。正是憑借有利地形優勢,敢打敢拼的黃公略積極果斷地發動了對敵攻擊,速戰速決取得了這場遭遇戰的勝利。1937年,陳毅路過老營盤時重訪了當年的戰場,感慨萬千,欣然題詩:“大戰當年血海翻,今朝獨上老營盤。荒台廢址無人識,一撫傷痕一泫然”,使老營盤地名再次揚名蘇區、光照全國革命根據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