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我們的新時代
分享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殲—15飛機研制團隊

“我們的舞台是天空和大海”(我們的新時代)

本報記者  辛  陽

2022年06月17日10:4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伴隨著震耳欲聾的轟鳴聲,代號“飛鯊”的殲—15飛機在遼寧艦甲板上快速滑跑,一躍而起,宛若離弦之箭,直指蒼穹。

2012年11月首次著艦﹔2017年隨遼寧艦抵南海海域﹔2018年9月完成夜間起降﹔2019年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上接受檢閱﹔2022年,遼寧艦航母編隊赴西太平洋海域進行遠海實戰化訓練……殲—15飛機和它的研制團隊鑄劍天海,在航空報國、航空強國的路上貢獻力量。

“不是所有戰斗機都叫艦載機!”殲—15飛機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孫聰說,艦載機與陸基飛機看起來大同小異,但航母甲板長度隻有陸基跑道的1/10,它的起降區域、起降方式、作戰作用、艦面保障,以及嚴酷的艦面電磁環境和海上環境等,都是陸基飛機沒有的。艦載機在低速飛行特性、氣動力特性、高沖擊載荷特性以及攔阻系統、起落架系統、機翼折疊系統等方面,都要符合“機艦適配性”等要求。

沒有經驗,也沒有現成的技術可借鑒,作為我國自行研制的首型艦載戰斗機,殲—15飛機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

設計師王永慶還清晰地記得,2012年11月23日,在遼寧艦的甲板上,殲—15飛機平穩下滑,鉤住攔阻索,滑行幾十米后穩穩停在甲板上,著艦成功。隨后,它又沿著滑躍甲板一飛沖天,成功完成了中國艦載機首次航母起降試驗。

彈指一揮十年間。

“從無到有,從有到精”“摸著石頭過河”,殲—15飛機創新性的設計如抽絲剝繭,循環往復。從陸地到天空、從實驗室到航母,無數個日日夜夜,研制團隊成員們用心血和智慧,讓它飛得更高更遠更好,守護祖國的萬裡海疆。

6月13日,記者走進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實驗大廳裡,殲—15飛機研制團隊設計人員正緊盯電腦屏幕數據,縝密地進行著一項項測試。“不能把問題帶到天上去。”工程師宋浩偉語氣堅定。

殲—15飛機和普通飛機到底有什麼不同,設計過程有多難?宋浩偉舉了一個例子:艦載機降落時,從空中俯瞰,航母隻有一張郵票大小。在茫茫大海中排除風浪的干擾,將飛機穩穩落在一張“郵票”上,就仿佛在“刀尖上跳舞”。

“一切都是全新的,充滿未知。”盡管從事試飛工作10多年,宋浩偉仍用“緊張”二字形容每次試飛時的內心感受,高強度的工作任務和壓力已使這位80后工程師兩鬢微霜。

“僅僅在一次飛行中,就有1000多個指標需要驗証測試。”他總結以往型號的工程經驗,參與編制了具有創新使用價值的“試飛口袋書”、艦上使用特殊情況處置預案、飛行手冊等關鍵技術資料。

隨著殲—15飛機的不斷優化完善,一批年輕的科研人員也在不斷成長。

“人生第一次坐船就是航空母艦。”剛剛30歲出頭的李毅充滿自豪地說,“我們趕上了好時代,我們的舞台是天空和大海。”2011年入所的李毅如今已經摸透了殲—15飛機的“脾氣”,面對一組復雜的數據,常常一眼就能找出其中的問題。“但飛機每一次著艦成功,我們仍會眼含淚光。”他說。

“辦公室裡簡易的行軍床”“一拖再拖的婚禮”……在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不缺這樣的故事﹔“今年是最忙的一年,但明年肯定比今年還忙。”這是這裡的設計人員常說的一句話。

“我們心中所想的,是殲—15滑躍離艦的一飛沖天,精准鉤索的刀尖炫舞﹔所盼的,是飛行員的安心與安全,祖國的安寧與和平。”殲—15飛機研制團隊用創新開拓的精神和永不放棄的追求為海天護航。

《 人民日報 》( 2022年06月17日 07 版)

(責編:陳羽、任一林)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