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儀 汪瑞華 田先進
2022年06月15日18:20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地理坐標】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小崗村
【情景回放】2016年4月25日,習近平來到小崗村18戶農民發起大包干簽字的“當年農家”院落,了解當年農戶們商量搞大包干在這裡簽字的場景,稱贊“小崗村當年的創舉是我國改革開放的一聲春雷”。到村民吳廣利、大包干帶頭人嚴金昌家中看望,總書記表示“小崗村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是我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
打理果園、照看門店、把大包干的故事講給游客聽……年近八旬,家住安徽省鳳陽縣小溪河鎮小崗村的嚴金昌依舊閑不下來。
這幾年,慕名而來的游客越來越多,自家“金昌食府”的生意也越發紅火。而他現在的家,前頭是店鋪,后面是小樓,中間一個大院子,栽花種草,“日子越過越美”。
“農家樂起初是家庭作坊,隻在前廳擺了六七桌,現在臥室變成了包間不說,前廳滿滿當當也能擺10多桌。人多時,就連走廊都見縫插針放上了桌椅。”嚴金昌說,自家幾個孩子,在村裡開飯店或超市,孫女嚴妹也在大包干紀念館當上了講解員,“大錢沒有,小錢不斷,隻要不懶,都能找著活兒干。”
嚴金昌在自家農家樂門口。 吳焰 攝
“這要是放在過去,我想都不敢想!”老嚴坦言,過去窮,沒飯吃,家裡六個娃,每天睜開眼就愁吃的,“逼急了,我還出去討過飯,要飯時眼淚都朝著肚子裡咽。”
心裡也就不服氣:有田有地,有牛有犁,怎麼就搞不到一口吃的?
於是,1978年12月,在一個寒冷漆黑的冬夜,映著昏暗的煤油燈,嚴金昌和其他17戶農民一道,立下契約,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契約一簽,手印一按,給中國億萬農民闖出了一條嶄新的道路,從此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
2016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乘車來到小崗村18戶農民發起大包干簽字的“當年農家”院落,看當年的茅草屋,了解當年農戶們商量搞大包干在這裡簽字的場景,稱贊小崗村當年的創舉是我國改革開放的一聲春雷,叮囑要好好記住這段歷史。
常改常新,敢為人先。
2018年2月9日,小崗村實行了第一次集體經濟收益股權分紅。此后連續5年,不僅分紅年年有,而且年年漲,2021年人均分紅達到620元,累計分紅金額超過千萬元。
嚴金昌在分紅上按手印。 張俊 攝
“當年按手印分地,是為了吃飽肚子﹔現在按手印分紅,是為了過好日子。”嚴金昌感慨。
從土地確權登記頒証試點到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再到農村“三變”(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小崗村村民由“戶戶包田”變成了“人人持股”﹔從紅手印到產權証紅本子,再到分紅利,老百姓過上了紅紅火火的幸福日子。
“雖然分紅錢數不多,但讓小崗百姓的增收和村集體收入壯大同頻共振,鄉親們對村集體村組織也有了情感上的認同。這是獨具特色的小崗紅,也是中國紅的一角。”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李錦柱說。
安徽農墾集團、福建盼盼集團、北大荒集團七星農場……入村的產業越來越多。得益於農村改革和鄉村振興,2021年,小崗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22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3萬元。
“如果問我有什麼心聲,最想說的一句話就是:總書記,這是我們的分紅賬本,白紙黑字紅手印,這日子過得沒話說,隻剩下笑了。”嚴金昌對著鏡頭,春風滿面。
統籌/策劃:吳 焰
文 字:游 儀 汪瑞華 田先進
攝像/剪輯:張 俊
海報制作 :馬 玲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皖高峰工作室出品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