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10日15:37 來源:人民網
“大豆‘齊黃34’我種多年了,不但產量高,而且適合規模化種植,具有底莢高、不炸莢兩個特點。”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齊盛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寶說,他之所以對齊黃大豆“情有獨鐘”,是緣於科技的魅力,今年該大豆將在全縣范圍內推廣種植。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以下簡稱山東省農科院)視察時強調,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增產增效並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的原則,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安全環保法治化,加快構建適應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要求的技術體系。
2013年11月27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山東省農業科學院智能化溫室了解農業科技創新情況。新華社記者謝環馳攝
9年來,山東以此為遵循,緊扣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強化科技研發和創新,加強成果轉化和推廣,不斷創新農業生產關鍵技術,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翅膀”插向產業鏈:藏糧於技 一粒種子創造紀錄
大豆“齊黃34”是山東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培育的高產優質大豆,耐旱耐澇耐鹽鹼,適合機械化生產和帶狀復合種植,以畝產353.45公斤創我國夏大豆高產紀錄。
2021年10月,正值大豆收獲季節,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省東營市考察調研,來到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走進田裡,彎下腰來摘了一個豆莢,剝出一粒大豆,放在口中細細咀嚼:“豆子長得很好。”
“總書記用手捻開的那一顆顆豆粒,就是我們培育的‘齊黃34’。”山東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員徐冉說,去年,“齊黃34”在東營鹽鹼地實打驗收畝產302.6公斤,實現了大豆在鹽鹼地上的單產新突破。
“我們現在注冊了‘齊黃’系列豆制品,已經實現了規模化生產。該系列豆制品因其獨特的口味深受消費者喜愛。”劉寶喜滋滋地說,“齊黃34”推動了合作社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形成了從種植到餐桌的產業化發展。
2020年10月,“齊黃34”在菏澤市東明縣實打353.45公斤,創我國夏大豆高產紀錄。 山東省農科院供圖
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近年來,山東省持續深入實施農業良種工程,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綠色優質品種選育取得新突破,新品種規模化產業化開發取得新進展,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貢獻。
“以前種糧食掙錢少,大家不願意種。現在有省農科院的好品種‘濟麥44’,合作社科學管理、規模化經營,村民們種糧積極性高漲!” 濰坊市寒亭區高裡街道一空橋村惠民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萍說,合作社非常認可這個品種,產量不低,糧食還賣價高,為農業生產打開了新空間。
2022年,合作社種植“濟麥44”1萬多畝。“今年小麥長勢良好,又是一個豐收年!”張萍自豪地表示。
此前,“濟麥22”曾創造我國冬小麥高產紀錄,連續9年種植面積位居全國第一,至今已累計推廣3.3億畝,全國利用其為親本育成的審定品種100多個,為全國小麥增產及新品種培育立下了汗馬功勞。
“濟麥44”是山東省農科院繼“濟麥22”之后,自主培育的超強筋小麥新品種,今年6月9日,以畝產801.72公斤的成績刷新全國超強筋小麥單產紀錄,有力解決了強筋小麥商品糧依靠進口的“卡脖子”難題,一經推出就受到加工企業的關注。
山東省農科院實施“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騰飛行動、全國首個省級農業科技創新工程,開展包括主要農作物、畜禽、林木、蔬菜以及特色經濟作物等方面的育種,“十三五”以來,育成新品種500多個。
山東農業大學選育的“山農酥”梨,畝產值近30萬元。山東農業大學供圖
山東農業大學果樹專家陳學森經過10多年努力,利用“果樹多種源品質育種法”等技術,培育出梨的新品種“山農酥”,果實碩大、香酥脆甜,抗氧化、耐貯藏,第二年就能結果,帶動種植業的轉型升級,種苗供不應求。
“去年是‘山農酥’梨的第一個豐收年,單個均價50多元,畝產值近30萬元!”山東一禾農林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東生興奮地說,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落地,讓公司嘗到了甜頭。以此,公司搭建了產業振興聚合平台,帶動了當地9個行政村增收致富,探索出了一條為農民增收、為產業增效的“生態高值農業”新模式。
對此,山東農業大學黨委書記徐劍波有自己的見解。他說,我們提倡“頂天立地”。頂天,就是要出高水平的成果﹔立地,就是科研成果要接地氣,為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翅膀”插向田間地頭:論文寫在田野上 山裡長出“金葉子”
“博士生幫虧損10年茶園增益10倍”的話題最近登上熱搜榜,引發社會關注。
田麗麗,是山東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一名研究人員、茶學博士,人稱“茶博士”。兩年前,她從省城濟南到煙台招遠市的一家茶園企業挂職。
“由於我們不懂技術,強行將南方茶樹移植到北方,導致茶樹‘水土不服’,年年虧本。”茶園負責人董桂萍稱,經營10年,虧損2000多萬元,茶園成了她的“傷心地”,甚至一度打算把茶樹砍掉。而田麗麗的到來,賦予茶園新的生機和活力。
田麗麗博士(左)在煙台招遠市的茶園查看茶葉生長。山東省農科院供圖
針對茶園存在的一系列問題,田麗麗對症下藥,通過技術改進,讓原來5月底採摘的茶樹提前至4月初採摘,僅用一年時間,茶葉效益增加10倍以上,村民們都夸贊說“山裡長出了‘金葉子’”。
2020年,山東省農科院啟動實施“三個突破”戰略行動,在全省東中西部選擇煙台招遠市、臨沂市費縣、菏澤市鄆城縣3個縣(市),投資3億元以上,選派300多人,把科研人員“趕到”生產的主戰場上去,集中探索整縣域科技引領鄉村振興的模式。田麗麗就是其中一員。
他們懷揣著夢想,奔赴基層一線,每天穿梭在山林之間,行走在農業大棚之中,沉浸在與農作物的“對話”裡,將論文寫在田間地頭,為現代農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臨沂市費縣胡陽鎮“胡陽西紅柿”種植歷史悠久,隨著種植規模的擴大和產業水平的提升,新的困難和問題不斷出現,阻礙了產業發展。
山東省農科院植保所研究員鄭禮帶領天敵與授粉昆虫創新團隊來到后,指導村民通過應用熊蜂授粉技術替代激素點花,實現了西紅柿自然授粉,極大提升了果實品質。
“去年普通西紅柿一斤賣一塊錢,我們的大西紅柿賣8塊一斤、小西紅柿15塊一斤,效益提升8∼10倍!”盛農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朱學義欣喜地說,科技的力量讓農業有了大作為。
山東省農科院黨委書記李長勝表示,該院將“三個突破”示范縣(市)作為科研主戰場、主陣地,從學科布局到團隊建設,從選題立項到研發推廣,更精准地聚焦產業需求、農民需要,讓“高大上”的科研更接廣袤農田的“地氣”,讓“科技之光”照亮農村大地。
為了更好地服務廣大農民朋友,該院還組建了“舜耕科技”服務團,全院23個分團,常年1000多名科研人員深入一線,提供靶向精准服務。
振“翅”高飛:體制改革“吃螃蟹” 助力端穩中國糧
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
“感謝農科院的專家,挽救了企業!”提起創業的艱辛,山東啟陽清能生物質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啟陽能源”)創始人胡風杰激動地說,因為發酵等技術難題無法突破,企業陷入“死局”,通過山東省農科院的“揭榜挂帥”,讓企業“起死回生”。
2021年4月,山東省農科院在全國農業科研系統率先推行科研任務“揭榜制”和首席專家組閣制,針對農業“卡脖子”技術和重大關鍵技術、新興交叉學科等,主動面向社會公開尋榜、張榜、揭榜難題。
許曉暉博士(右)在啟陽能源檢查設備生產情況。山東省農科院供圖
啟陽能源是一家專注於農牧業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開發利用的科技型企業,由於技術工藝選型等原因,企業面臨“生死存亡”。山東省農科院畜牧所研究員許曉暉揭榜了該企業的科技難題,提出了全鏈條系統的優化升級方案,不但解除了企業危機,還在核心的農牧業廢棄物處理問題上,為企業找到了既環保科技又持續盈利的新路子。
為支持許曉暉科研攻關,啟陽能源拿出1500萬元進行支持。截至目前,揭榜的97項農業產業科技難題項目經費達1.32億元。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揭榜挂帥制,這是新時代的要求。”在山東省農科院院長萬書波看來,主動創新科研組織形式和科技服務方式,不僅有效對接了市場需求,也充分激發了科研人員的創新動力、創新活力,一大批農業科技難題被攻關突破。
推倒四面牆,迎來八面風。近年來,該院以破解科研生產“兩張皮”為著力點,大力推進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率先“破四唯”,全面推動科研體制機制、人才制度、成果轉化制度、“放管服”制度等16項綜合改革,有效打通了科研和生產轉移轉化通道,推動高水平農業科技自強自立。
“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新型弱毒疫苗生產經營權,4050萬!”“該疫苗填補了國際空白,僅國內市場規模每年就高達30億元!”“這就是科技的力量!”
這是發生在山東省農科院舉辦的首屆科技成果秋季拍賣會上的一幕。2020年和2021年,該院連續舉辦兩屆農業科技成果拍賣會,敲響了山東農業科技成果拍賣第一錘,為科技成果盡快找到“婆家”、賦能現代農業發展搭橋建梁。
目前,該院已構建了縱向聯動、橫向聯通的“省—市—縣”三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體系。
2020年10月31日上午,山東省農科院首屆科技成果秋季拍賣會在濟南舉行。山東省農科院供圖
唯有改革才能強大。山東省農科院的一系列首創之舉、改革政策,是山東增強創新驅動新動能,加快農業高質量發展,實現科技強農、綠色護農的縮影。據統計,截至2021年年底,山東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65.81%,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89.7%,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有力支撐了山東糧食總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1000億斤以上,為端穩中國糧作出了重要貢獻。
而今,山東省農科院啟動實施了突破黃河三角洲戰略,開啟了黃河三角洲科技大會戰,將科技的翅膀精准插向“黃三角”。今后,每年將有20名左右科研人員到“黃三角”工作。目前,首批28名選派科研骨干已到位。他們,將在鹽鹼地上譜寫新時代的“科技興農”答卷,創造新的農業奇跡。(宋翠、劉祺)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