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洪秋婷攝影報道
2022年06月10日08:0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絕活看點】
李中慶:雕刻工藝美術師。他將雕刻主體以35至45度角斜立於底板的獨特雕刻技術應用於實踐,並帶領自己的團隊完成了潮州廣濟橋上亭台樓閣的木飾構件木雕制作和安裝,為廣濟橋的成功修復作出一定貢獻。他先后被授予廣東省“南粵工匠”、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
走進位於廣東省潮州市的“東潮木雕藝術館”,一幅展現我國南方亞熱帶地區美麗生態的木雕作品《朝露雲林》躍入眼帘:隻見一隻孔雀拖著華麗的尾屏,落在一株高大的榕樹主干上,羽毛細如發絲,栩栩如生﹔榕樹枝繁葉茂、最細的氣根直徑僅0.5厘米……這種鏤空雕與深浮雕技法的運用,展現了雕刻主體的空間立體感。這一佳作正出自“東潮木雕藝術流派”創立者、雕刻工藝美術師李中慶(見圖)之手。
右手握著斧頭,左手拿著雕刻刀,當記者見到李中慶時,他正在工作坊內對著一塊楠木進行鑿刻……40年雕刻手藝人生涯,讓李中慶對雕刻技藝形成了獨到的理解。
李中慶出生於浙江東陽,17歲開始跟隨師傅學習木雕手藝。“當時拜師學藝的時候,我們就是用一把雕刀,不斷鑿刻,反復操練,一天下來,雙手常常僵硬疼痛。”日復一日的苦練,讓李中慶練就了扎實的刀法和鑿坯手藝。
1991年,李中慶來到潮州一家木雕廠工作。在李中慶心目中,潮州與東陽一樣,都是學習和掌握木雕藝術技能和本領的好去處。
“第一眼見到潮州的金漆木雕,我心裡很震撼:它立體感很強,又能把蟹簍雕得這麼生動!”李中慶說,東陽木雕是在房間裡做家居裝飾用的,比較細膩﹔而潮州木雕多用於屋檐和頂梁上,因此風格比較立體,也比較粗獷。
“我就在想,能不能找到一種辦法,把立體和平面的兩種技術相結合?”李中慶第一個嘗試的契機,就是把汕頭大學一位美術老師的作品《八駿圖》變成木雕壁挂。
在創作過程中,李中慶不斷琢磨:對駿馬的刻畫,既需要潮州木雕的粗獷,表現馬的彪悍與力度,也需要東陽木雕的細膩,刻畫駿馬豐富的神態。於是,他在實踐中用通雕的技法雕刻騰空奔跑的馬腿,使之產生離地騰空之感﹔在馬的身體不同部位採用鏤空技法,凸顯出立體感,在原野背景的表現上將浮雕和沉雕相結合,把駿馬奔馳的氣勢生動地烘托出來……
“駿馬好像3D電影一樣沖出來,騰空躍出,立體感扑面而來!”李中慶創造性運用35至45度角斜立於底板的獨特雕刻技術,“角度大了就會有墜落感,看起來不穩固﹔角度小了立體感不夠。”李中慶說,這個數值是平面雕刻立體感的關鍵,也是東潮木雕的藝術特點與難點。
2005年至2007年,李中慶作為項目負責人,參與潮州廣濟橋的修復工程。廣濟橋集梁橋、浮橋、拱橋於一體,修復工程以修舊如舊為原則,其中亭台樓閣的木雕裝飾主要集中在屋頂、梁架、匾額、浮雕以及門窗上,工藝難度和質量要求都很高。
“作為手藝人,遇到困難就得想辦法解決。”帶著這樣的信念,李中慶和團隊開始工程施工。根據原先設定,榫頭和榫孔之間誤差為0.3毫米,實際操作中李中慶發現,十幾米的梁竟然根本插不進去。“木頭之間一定要有余地,不然卡死了容易折斷。”李中慶反復在現場研究,最終把接榫處的誤差指數修改為0.8毫米,同時將榫頭下部變圓,讓木頭成功接榫。
“傳承不是死守過去,融合創新才能超越現在。”這是李中慶獨到的見解與心得,也是他所鐘愛的雕刻藝術生命力的源泉。
《 人民日報 》( 2022年06月10日 06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