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10日15:56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1998年出生的東北小伙董治朔筆記本裡藏著一份“秘籍”—— 一張江蘇淮安盱眙縣天泉湖鎮陡山村的微型地圖,36個村民小組、460戶村民的住址都被清晰地標注,這是他歷時3個多月用腳步丈量出的。
2020年8月,作為選調生的董治朔擔任陡山村黨總支副書記,剛到村裡時,壓根兒聽不懂當地方言,這讓他犯了難,“連話都聽不懂,咋做群眾工作呢?”
第一個周末,他跟隨村裡工作人員“下組”走訪,一口氣拜訪了村裡70多位老干部、老黨員。很快,這個清瘦的小伙操著一口帶有東北味的“盱眙方言”,與當地老百姓打成一片。
能讓董治朔這樣的年輕選調生迅速融入基層,源於盱眙縣2014年在鄉鎮、村(社區)干部中推行的“三提三知”工作法,即要求基層工作人員做到“提戶知人”“提人知事”“提事知情”,讓基層工作人員走進群眾、深入群眾、更好地服務群眾。
2015年,江蘇省委組織部在全省范圍內推行“三提三知”工作法。2019年,此工作法寫入《新時代江蘇基層黨建“五聚焦五落實”三年行動計劃》。如今,在基層的大熔爐、大課堂中,基層年輕干部們帶著真心訪民情、帶著細心問民需、帶著誠心解民憂,用“鐵腳板”練成一身服務群眾的“真本領”。
江蘇淮安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孫虎表示,選調生到基層接受培養鍛煉做“村官”,是加速年輕干部成長的有效途徑,也為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增添了青春力量。廣泛運用“三提三知”群眾工作法,廣大選調生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用實際行動換來群眾發自內心的認可和點贊,在自身綜合素質和能力得到進一步錘煉的同時,也使黨群干群關系更加密切、鄉村治理的成效更加顯著。
在“提戶知人”中融入鄉村基層
芒種時節,風吹麥浪,在江蘇淮安盱眙縣天泉湖鎮陡山村,空氣中彌漫著濃郁的板栗花香。5月31日,董治朔來到何志海家走訪,看到他走路一瘸一拐,董治朔上前攙扶。
68歲的何志海在10年前突發腦血管破裂,導致言語功能受損。他的妻子也患慢性病,需要長期服藥。他的大兒子、二兒子不幸意外去世,小兒子此前在外面打工,回鄉后一直沒找到工作。
最近,董治朔張羅著給何志海的兒子找工作,專門聯系了朋友,縣裡的兩家企業剛好在招人,每月工資七八千。何志海聽了很感動,緊緊地抓著董治朔的手。知道他們想離家近,董治朔又補充說:這兩年,村裡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游客多了,村裡開了好幾家農家樂,“去學個廚師也不錯。”
在鎮裡上班的年輕人,每當周末,很多人都會扎堆跑到縣城裡去過周末,而董治朔卻“泡”在村裡。“我還沒處對象,有時間去村裡走走看看,看看村民們都需要啥。”他笑著說。
如今,他對每家每戶的情況“如數家珍”,村民們談到這位小董書記都豎起大拇指。
78歲的金銀桂是村裡的老黨員,三個孩子分別在外地工作。金銀桂夫婦不願意去大城市生活,平時就住在村裡。董治朔一有空就登門陪他們嘮家常。慢慢地,金銀桂向小董書記講起家中困難。金銀桂做過膝蓋手術,不能過多勞累。老伴也患有嚴重的心臟病。
董治朔把這些情況記在筆記本上,並就老兩口日常服用的藥物等都做了詳細記錄。在他筆記本上還記錄了很多故事。比如,村民陳學春被蛇咬了,他一直靠著“土方子”治療,傷口潰爛。陳學春的兒子就聯系了小董書記。經過協調,他專門從鎮衛生院請了一名醫生上門為陳學春診治,直至痊愈。
如今,董治朔的“盱眙方言”越來越標准了。“淮安話裡的‘吃’叫作‘尅’。今天陳大爺還叫我去他家‘尅’小魚鍋貼呢!”董治朔幽默地說。
在“提人知事”中摸清社情民意
走進黃花塘鎮舊鋪社區, 眼前青磚黛瓦與文藝彩繪融為一體,柏油馬路與嬌艷黃花相映成趣,樓房巷道整齊潔淨。潺潺流水,小橋人家,儼然一副江南水鄉模樣。
作為革命老區的黃花塘鎮,過去農民收入低、農村集體經濟薄弱。這裡原來是土路配紅磚房,爛塘堆垃圾,每到夏季,空氣中到處飄著家禽糞便的味道。近年來,盱眙縣把農房改善作為鄉村振興牽引性工程,目前累計已有8100余戶群眾喜遷新居。
1994年出生的山西長治人郭一帆也是一名選調生。2020年碩士畢業后,他來到舊鋪社區擔任黨總支副書記。在他眼裡,隨著農房改善,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村民們也學會適應新農村生活。“為了做好社區治理工作,我們致力於群眾需求什麼、治理需要什麼,就在哪方面下功夫。”
71歲的李志英夫婦自1980年起就住在瓦房內。2020年,他們搬進了新房子。200平方米的“農村別墅”讓李志英覺得日子過得越來越有奔頭。除了原來的收入,李志英每月還能領到社區發放的200多元的“老人錢”。不過,李志英還惦記著,“能種種地,鍛煉鍛煉身體”。
原來,舊鋪社區的“農村別墅”為每排三幢。李志英家為中間戶,沒有多余的小菜地。了解到相關情況后,郭一帆與村裡的工作人員為村民們在每排“農村別墅”的兩側開辟了6塊“小菜地”,每戶分得兩塊。如今,李志英自家菜地裡的生菜綠油油,茄子、黃瓜沉甸甸地挂在枝頭。
在郭一帆看來,做到“提人知事”就要摸清社情民意,清楚老百姓的需求並為他們提供服務和幫助。91歲的朱懷章是社區裡最年長的黨員。他25歲入黨,黨齡已有60多年。“朱爺爺家四代人,其中三代都是黨員。他的重孫子在北京當兵,十分優秀。”對老人家的情況,郭一帆“信手拈來”。
他發現,朱爺爺的三個兒子、一個女兒都在外地生活。對老人來說,更需要陪伴。郭一帆常來陪老人聊天,還時常下廚做青椒炒雞蛋、紅燒茄子等家常菜,陪老人吃飯。朱懷章很開心,總會從抽屜裡拿出“在黨50年”紀念章。細細撫摸著,那一刻,郭一帆感覺和朱爺爺更近了。
在“提事知情”中解決群眾急盼
盱眙縣淮河鎮洪建村臨近淮河,水網交錯,當地村民們多以養殖螃蟹、小龍蝦等為生。“年景好的時候,一年能賺20多萬元。”90后養殖戶段夫龍說。
作為村裡的螃蟹養殖大戶,他承包了120多畝蟹塘。他的螃蟹每公斤出貨價為30多元,而市場價遠高於這個價格。朱小磊建議段夫龍試試互聯網銷售。“我養螃蟹是一把好手,但對電腦一竅不通。”段夫龍尷尬地說。
1997年出生的朱小磊是淮河鎮洪建村黨總支副書記。作為本地人,他對於這裡的風土人情頗為了解,“這是我的優勢。”在與村民打交道過程中,朱小磊“瞄准”村民們最關心的問題。他想到洪建村於2019年成立的“祥優”水產合作社。利用網絡平台,該村線上銷售的粽子等農副產品廣受好評。隨后,段夫龍也被拉進合作社。
今年3月,段夫龍在蟹塘投放了一批蟹苗。一直到4月,蟹塘裡的水草還沒有長起來。“水草沒有長起來會影響螃蟹蛻殼,進而影響發育。”段夫龍急需一些化肥,使水草加快速度生長。
受疫情影響,運送藥品的車輛不能進入蟹塘。焦急的段夫龍找到了朱小磊。讓他沒想到的是,朱小磊得知消息后立即聯系了村裡、鎮裡的相關工作人員,為運送藥品的車輛開具了出入許可証。進行消殺、貼封條等一系列措施后,車輛直接開到了蟹塘邊,現場進行卸貨、下藥……5月時,段夫龍事先儲備的飼料開始“告急”,他再次向朱小磊求助。“如果沒有他的幫助,我投資的50多萬元就打水漂了。”
再過幾個月,段夫龍養殖的秋蟹就要上市了。“到時候我們給你設計好包裝禮盒,在線上直播。我來幫你!”朱小磊的話讓段夫龍很安心。
朱小磊發現村子裡懂得電商運營的“能人”很少。淮河鎮舉辦電商專業培訓班,朱曉磊為村干部、螃蟹養殖大戶們都報了名。
“這兩年螃蟹的行情不錯,村子裡的其他養殖戶都掙了錢,但隻有我的蟹塘一直在虧損。”養殖戶羅元寶找到朱小磊訴苦。原來,羅元寶養殖的螃蟹成活率很低,連年虧損。
為此,朱小磊聯系了母校南京農業大學。同學邰小飛是該校河蟹養殖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朱小磊專門把同學邀請來到現場,為螃蟹進行“上門問診”。經過一番檢查,他們發現水塘內“水草挂臟”,一些水草已死了,“這會影響螃蟹蛻殼,所以養不出大螃蟹。”
聞聽此言,羅元寶認真地清洗了水塘裡的水草。如今,蟹塘恢復了往日生機。看著螃蟹苗一天天長大,羅元寶充滿期待。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超/文 李超 尤強/拍攝 陸地/剪輯)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