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奮斗者·正青春”專題報道
分享

武漢團組織:團教協作引領青少年“扣好第一粒扣子”

2022年06月10日08:46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武漢團組織:團教協作引領青少年“扣好第一粒扣子”

入團3年來,湖北武漢中學高二學生李姝璇感到,團課上那些看似枯燥的文字,漸漸“有了一種熟悉的紅色溫度”。

這個自小在城市長大的00后姑娘,曾在學校的黨(團)素養課上,聆聽黨史校史,還探訪過“將軍縣”紅安。去年暑假,她參加了武昌區“青馬工程”中學生骨干培訓班,來到黃陂區杜堂村入戶走訪,和村民一起鑽進大棚種花卉。

點滴熏陶中,李姝璇開始思考“怎樣做好一名共青團員”。高一時她加入了校黨史館講解隊和廣播站,每學期完成10多場志願講解,中午到廣播站輪班。在她看來,“共青團員”不再只是一種身份,更是一份責任,“要帶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學會奉獻”。

中學生李姝璇的成長之變,不是個例。

近年來,武漢共青團以團教協作為牽引,構建起平台共建、骨干引領、實踐育人“三位一體”工作模式,不斷推動縣域共青團基層組織改革落地見效。

多方聚力 構建團教協作新平台

曾干過14年共青團工作的武漢中學黨政辦主任楊玲注意到,隨著國家實力增強,00后、10后這些中小學生,逐漸展露出一種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其接觸世界的渠道也日益多元。

中學階段是一個人思想道德養成、政治啟蒙的重要時期。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下,如何激發出青少年對祖國最深沉的愛、校准人生航向,是擺在中學共青團面前的重要工作。

團武漢市委與市教育局、市少工委聯合印發《關於加強武漢市中學共青團團教協作機制建設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強武漢市少先隊隊教協作機制建設的實施意見》,系統推進全市中學共青團和少先隊改革。

改革著眼突出團的政治功能,把好團員“入口關”,完善教育團工委運行機制,推進學校共青團工作與德育、教學融合,加強學校團支部、教師隊伍與團干部隊伍建設,引領青少年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

改革啟動后,武漢市各區相繼規范成立了區教育團工委,建立團教“雙向任職制度”,搭建起團教協作新平台,同時將各學校團建經費納入黨建經費整體計劃,為學校團委開展工作提供保障,“大事共議、要事互通、難事齊推”,激活了“改革引擎”。

中學團干職業成長平台得以拓寬。武漢市中學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明確,“在職級晉升中,校級團組織負責人任職年限等同於班主任工作年限,獲得團的榮譽和研究成果享受與同級教育部門同等待遇,團的工作考核結果與工作成果作為職稱評聘和績效工資分配的重要依據。”

“校黨委書記會專門抽出時間,給同學們講團課。”團教協作改革展開后,武漢市楊園學校團委書記李保君感覺到,學校對共青團、少先隊的工作“更加重視了”。在武漢市新河街九年一貫制學校,志願服務課程指導老師付碧群介紹,如今校長直接負責少先隊工作。

培養骨干 奏響團教育人“合唱曲”

“學生對少先隊和共青團的光榮感,整體有了顯著提升。”這是武漢市推行團教協作改革后,武昌區教育團工委書記楊雪最直觀的感受。

楊雪曾在楊園學校做過6年校團委書記,“過去中學生幾乎人人是共青團員,團員身份意識與責任意識參差不齊”。

改革啟動后,武漢嚴格入團標准和程序,全市初、高中畢業班團學比例控制在20%和35%左右﹔同時注重團隊銜接、儀式教育,團員在校需佩戴團徽、亮明身份,提升自律意識。

在楊園學校,每名少先隊員獲頒隊員証,“學生隻有參加相應的活動,才能完成少先隊考核。”李保君介紹說。

變化的背后,離不開改革過程中對團、隊干部隊伍先進性的不斷鍛造。

為加強團干育人本領,武漢市在370所全日制中學建立團校﹔同時廣泛建立中小學、幼兒園教工團組織,推行團課大賽、建設名師工作室等,拓寬團干部成長路徑,增強他們的積極性、專業性、執行力。

在武昌區,區教育團工委21名委員均來自轄區內中小學、幼兒園。團區委書記程康平介紹,團區委與區教育局每月定期召開團教協作聯席會,及時銜接政策、共享信息。經共同推動,2020年11月,武漢市首家中學共青團“追夢”名師工作室在該區成立、入駐武漢中學。

工作室15名成員由轄區內各高中團委書記構成,團學工作經驗豐富的楊玲擔任主持人。工作室常態化開展跨校交流和課題合作,每名成員每學期需上好1節微團課展示課,參加1次共青團工作專題匯報,上報1篇青少年思想教育論文,交流1篇讀書筆記,並共同完成1個科研課題。

“工作室幫我開展團青工作打開了一扇窗。”武漢市第十四中學英語教師張鄭平從2019年起擔任校團委副書記,起初全靠“摸石頭過河”。加入工作室后,觀摩華師一附中首屆學生骨干技能大賽,與武漢中學團委交流智慧團建經驗……張鄭平漸漸打開了思路,創新設計出了社區升旗儀式、陽光義賣等實踐團課。

知行合一 引領青少年實踐長才干

2021年3月14日,武漢市第十四中學團委聯合政教處,組織學生會骨干、團支書、青年教師,通過繪畫、舞蹈、漢文化表演等開展義賣,為貧困學生募集資金7000多元。

讓張鄭平欣慰的是,表演一支歌舞時,音響突現故障,大家臨場發揮,通過合唱演完了節目﹔活動結束,同學們自覺清理攤位垃圾。“這種集體意識和責任意識,就是團員青年先進性的最好體現。”

“推進縣域共青團改革,創新團教協作機制,落腳點是為了引領學生知行合一,在實踐中強思政、長才干。”團武漢市委要求,將思政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紅色教育、法制教育等納入團、隊課教育內容的同時,以課時學分、紅領巾獎章等形式,將志願服務、社團活動、研學旅行等團隊品牌活動納入中小學課外活動中,為青少年全方位健康成長搭建平台。

在江岸區,團區委與教育局協作,開展“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主題活動。團、隊干部將疫情防控戰斗中的經驗事跡轉化為鮮活的教材融入教學,推出“雲端”思政課。課余時間,2000多名團員、隊員參與“讓城市更加美麗”清潔家園大行動、“生態環保志願行”“文明使用共享單車”等志願服務活動。

團武漢市委負責人表示,全市落實“全團抓基層”“全團抓學校”,通過團教協作實現了大事共議、要事互通、難事齊推的良好局面,讓工作項目化、生存社會化、運行扁平化、干部來源多元化、組織方式多樣化和引領動員網絡化,將繼續“書寫縣域共青團改革‘武漢答卷’,不斷完善團教協作機制,鞏固黨團隊一體化育人鏈條,引領新時代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茁壯成長”。(胡林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朱娟娟 雷宇)

(責編:王珂園、任一林)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