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我們的新時代
分享

今年圍繞空間站的交會對接任務次數更多——

逐夢深空,探索腳步更穩更遠(我們的新時代)

本報記者  余建斌

2022年06月10日10:4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從月球採樣返回,微波雷達在距地球38萬公裡的月球軌道執行交會對接任務﹔

2021年5月15日,天問一號探測器著陸遙遠火星,團隊新研制的相控陣敏感器首次實現地外天體著陸測量﹔

2021年,微波雷達先后執行貨運飛船、載人飛船與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的太空交會對接任務,2022年,圍繞空間站的交會對接任務次數更多……

“創新,是我們航天人代代相傳的基因”

“10年來,我們參與了空間站建設、探月工程、火星探測等重大航天工程,實現了3個首次、十戰連捷。”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5所微波雷達總設計師孫武說。

走過10年艱辛又充實的創新之路,中國空間交會對接雷達技術躋身世界一流,孫武帶領的微波雷達團隊,用奮斗澆鑄著夢想,用腳印丈量著逐夢深空的新征程。

當國內相關技術領域還是一片空白時,孫武已早早帶領團隊啟動了微波雷達原理樣機自主研制。從零開始技術攻堅,常常是日復一日地試驗、琢磨、更改、再試驗……突破一個個關鍵技術后,微波雷達加入了載人航天事業大家庭,並在神舟八號無人飛船與天宮一號首次交會對接任務中完成了“首秀”。

“創新,是我們航天人代代相傳的基因,進入新時代航天發展‘快車道’,我們更加奮力奔跑。”孫武的徒弟、團隊負責抗多徑技術攻關的設計師賀中琴說。

重量減輕一半,體積減小2/3,功耗減少1/3,這意味著能在太空中測量得更准、工作得更久……2016年10月19日,團隊自主研發的第二代高精度測量微波雷達助力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太空牽手”,這是一次空間站對接的實戰演練,這部全新的微波雷達再一次不辱使命。

“這10年,空間任務逐漸常態化、快速化,我們的微波雷達持續輸出高精度能力,我有幸參與了空間站建設的光輝歷程,也見証了中國航天的蓬勃發展。”第十次在指控大廳參與保障任務的孫武激動地說,“我們正以更穩健的步伐在探索太空的新征程上前進!”

“航天任務順利完成是一代代航天人接續奮斗的成果”

視線掠過近地軌道,航天人面前是更遙遠的星辰大海。

2013年,孫武團隊成為探月三期的核心配套單位,開始了探索月球的新旅程。與近地軌道相比,月球軌道沒有衛星導航等服務資源,微波通信是中遠距離的唯一手段。但月球軌道空間環境更為復雜,這對微波雷達產品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當時30歲的賀中琴被賦予技術負責人的重任,她說:“航天任務順利完成是一代代航天人接續奮斗的成果,困難會很多,但我跟著大家學到了很多,我想試一試!”

新的應用領域對產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項性能的提高和功能的增加都成為橫亙在項目團隊面前的難題,“大家的想法就是拼了,管它什麼難題!來一個解決一個!”賀中琴說。

在孫武的帶領下,賀中琴與團隊攻克了多項關鍵技術,將微波雷達的測角精度再次提高,實現了雙向傳輸通信和抗“月塵”干擾能力,綜合測量性能還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2020年12月17日凌晨,經歷23天驚心動魄的太空之旅,嫦娥五號懷揣月球樣品返回地球,這意味著微波雷達在距離地球更遙遠的空間領域再一次得到成功應用。

在探月任務前夕,賀中琴就自信地說,“我們和雷達都做好了最充分的准備!”從初出茅廬的年輕設計師,到獨當一面的航天女將,賀中琴那年37歲,已為探月任務揮洒了7年青春。

“宇宙有多大,我們的夢想就有多大”

探月之旅的成功,不僅僅象征著新產品的誕生,更意味著新一批航天人才的崛起。

2016年,團隊的目光瞄向了更遠的目標——星際探測。為“天問一號”著陸火星提供測量手段——研制相控陣敏感器,成為團隊樹立的第一個願景。

“這是一個勇敢的項目。”孫武說,“火星和地球之間距離漫長,通信存在十幾分鐘的時延,在地球上無法控制著陸過程,對敏感器提出的要求極為苛刻,很多試驗需要我們模擬火星環境來完成。”

研制小組很快組建起來,這是一支更為年輕的團隊,有90后博士,也有更年輕的力量。新的目標需要新的技術,難度也就更大。團隊又一次從零出發。經過5年精心打磨,與同類產品相比,這款相控陣敏感器實現了體積更小、重量更輕、功能更全、精度更高的既定目標。

2021年5月15日,在全世界的注目下,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著陸火星,邁出了我國星際探測征程的重要一步。相控陣敏感器不負眾望,實現了在地外天體著陸測量中的首次成功應用,跨越3.2億公裡,團隊在浩瀚深空鐫刻下創新、開拓、奮斗的印記。

“問天、問月、問星河,宇宙有多大,我們的夢想就有多大。”這是這支團隊10年的親身感悟。

團隊成員賈谷文,無論寒冬臘月還是烈日酷暑,幾乎每一次外場試驗都從不缺席。10年的時間,“小賈”變成了“老賈”,“這是不斷探索、不斷成熟的10年,很慶幸能和大家一起成長。”賈谷文說。

“我們將繼續在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和行星探測任務中發揮科技支撐力量!”孫武說,從“上九天攬月”到“手可摘星辰”,我們不斷努力著,爭做新時代中國航天事業的奮斗者、攀登者。

《 人民日報 》( 2022年06月09日 10 版)

(責編:陳羽、任一林)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