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09日08:59 來源:法治日報
“以案說法,舉案普法。權威解讀,服務民生……”5月12日17時,湖北省咸寧市通山縣一檔大型普法直播訪談欄目《法治熱線》如期播出。法治的聲音順著電波,回蕩在這個鄂東南縣城的200余個鄉村、社區。
通山縣司法局普法與依法治理股股長徐衛是這期節目的嘉賓之一,宣講《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有組織犯罪法》。她同時也是這檔普法欄目的發起者。
通山縣地處鄂贛兩省交界處,境內低山、丘陵密布。憑借年輕人干事創業的激情和活力,“90后”的徐衛蹚出一條山區普法新路,譜就一曲動人的法治樂章。
2022年1月,徐衛獲評“全國普法工作先進個人”。
創新普法形式
如何加強普法針對性、創新普法方式,從事普法工作以來,徐衛一直在思考、探索。
2020年,針對普法的受眾面和覆蓋面不廣的實際,徐衛精心策劃、統籌協調,聯合地方媒體開辦《法治熱線》大型廣播欄目。
節目每期邀請一家執法單位,以本部門執法實踐中的經典案例為脈絡,借助農村廣播陣地,向聽眾解讀相關法律法規,迄今已播出38期。
“在法治熱線直播過程中,各執法部門寓教於案,將百姓身邊發生的、有代表性的具體案件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出來,使普法接地氣、入人心。”徐衛說。
在徐衛看來,做好普法工作,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
2018年,徐衛結合廉政建設宣教月,聯合當地媒體開展“學法律送紅包”活動。
徐衛查閱各類法律條文精心挑選300道普法題目,投入到普法競賽程序上,3天裡,全縣參加普法競賽達到11萬人次。
雖說是股裡的“一把手”,徐衛手下沒有一個“兵”,忙是常態。
除負責全縣普法工作的統籌安排,出方案、辦活動、寫簡報,徐衛更多是走在去學校、去企業、去農村普法的路上。“看到組織的普法活動受到歡迎,取得預期效果,我就很有成就感。”她樂此不疲。
深挖本土資源
創新普法方式的同時,徐衛注重挖掘本土文化資源。
2017年,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徐衛就接到一個“硬任務”:舉辦全縣法治征文活動。
“必須發動群眾參與到普法當中來。”徐衛迅速聯系通山縣文聯、縣作家協會、縣原野詩社,在全縣開展首屆“普法杯”有獎征文活動。
為擴大宣傳范圍,徐衛還在通山本地媒體上公布活動公告,引得本土作家和文學愛好者紛紛參與,共收到來稿150余篇。
徐衛將這些詩歌、散文、故事、小品、快板詞、山歌詞等作品分類整理,匯編成書,發放到群眾手中。
“獲獎不是大事,法律的普及才是大事。”此次征文活動一等獎獲得者吳愛完說,通過參加這次大賽活動,她學習了一些重要法律,了解到一些常用法律知識,初步摘掉“法盲”的帽子。
吳愛完創作的群口快板書《糊涂的愛》,以地道的本土方言講述非法同居的危害,呼吁青年男女學法、尊法、守法,用法律手段保護自身權益。
為適應群眾閱讀習慣,徐衛從此次征文中選取《我的孩子我做主》與《害人終害己》兩部優秀作品,拍攝成法治微電影,在互聯網上廣泛傳播。
通山山歌是當地人民以世代相傳的獨特腔調和方言土語唱出的民間歌曲,其唱腔豐富、旋律高亢婉轉,是湖北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徐衛延續通山縣司法局普法習俗,立足民間文化打造法治大戲,組織民間藝人將《為法治宣傳點贊》《法在我心中》等30余首普法山歌融入文藝演出,深受當地群眾喜愛。
“這些民間藝人演出前會背誦相關台詞,他們演出又會帶動家人、朋友前來觀看,從而形成‘參與一個人,影響一批人’的效果。”在徐衛看來,普法工作要像微風細雨一樣,一點一滴地把法治意識、規則意識樹立在群眾心中。
服務中心工作
革命老區、邊遠山區、庫區、貧困地區,“四區”的組合曾是通山縣撕不掉的“貧困標簽”。
2019年,按照通山縣司法局的安排,徐衛積極組織各司法所和律師到全縣47個深度貧困村開展“送法進鄉村 解決信用難”扶貧宣傳月活動,“把普法依法治理融入和服務黨委政府中心工作”。
通山縣各鄉鎮司法所聯系律師在村委會會議室或者村委會廣場多次舉辦法治講堂,活動內容主要針對貧困戶在小額貸款、生產經營、債權債務、民間借貸等方面存在的困難。
2019年4月29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通山縣等17個縣(市區)脫貧退出。
為更好解決群眾法律困難,在徐衛組織下,司法所干部帶領律師上門入戶開展“送法進萬家”活動,在有法律需求的貧困戶家裡,引導其依法表達訴求,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矛盾糾紛。
做好普法宣傳同時,通山縣司法局結合“一村一法律顧問”機制,推動村法律顧問參與貧困村社會治理,幫助做好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合法性審查,為貧困村實施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等把好法律關口,幫助化解脫貧鞏固提升過程中產生的各類矛盾糾紛。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來襲,農歷大年初三,徐衛下沉社區開展疫情防控工作。待形勢稍緩,徐衛就將與疫情相關的法律知識匯編成冊,發放到各企業和群眾手裡。
年輕的徐衛已是普法戰線的老兵。
“我將用心連接群眾的心,把自己的青春獻給山區普法事業。”展望未來,徐衛堅定地說。(本報見習記者 劉 歡 本報記者 劉志月)
| 相關專題 |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