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錚 高文靜
2022年06月07日08:18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新聞網
姜聖階在四〇四廠工作期間發言。
姜聖階作為我國著名的化學工程專家、核工程技術專家,為我國研制“兩彈”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他也是和平開發核能、發展核電事業的積極倡導者和實踐者,為建立中國核安全管理體系做了許多開創性工作。為了他一生熱愛的事業,他燃盡了自己生命的最后一簇火焰。
“我不可能留在美國”
1915年11月14日,姜聖階出生於黑龍江省林甸縣范家屯村的一個農民家庭。1936年,愛國科學家侯德榜創辦的永利公司正好招聘大學生,大學畢業的姜聖階在競爭激烈的考試中脫穎而出,成功被永利公司南京分廠——永利寧廠錄用。1937年南京淪陷,姜聖階跟隨侯德榜途經湖南,最后留在四川樂山的永利川廠工作。在此期間,姜聖階接觸到了很多有留學經歷的技術人員,也萌生了出國留學學習先進技術的想法。他利用業余時間刻苦學習,准備一有機會就全力爭取。
抗戰勝利后,侯德榜從永利公司選派包括姜聖階在內的5人赴美國考察。姜聖階決心彌補自己的遺憾,參加了美國的研究生入學考試,爭取在美國學習的機會。姜聖階憑借過硬的成績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院化工系學習。畢業后,姜聖階在侯德榜的介紹下,積極到美國的大工廠實習,積累經驗、增長見識,以便回國后能更好地把理論知識應用於實踐中。實習結束后,姜聖階面臨兩個選擇,一是不回國,加入美國國籍,享受優厚的生活條件和科研環境﹔二是回國,與新生的共和國一同成長,面臨未知的困難和挑戰,去走一條開創者的道路。姜聖階毅然選擇了后者,他說,“我去美國是為了學習文化知識,為祖國作貢獻,我不可能留在美國”,姜聖階毫不猶豫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8個月還是20年?
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百廢待興,人民生活艱苦。國家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老百姓的吃飯問題,而提高糧食產量的關鍵正是化肥,加快發展化肥生產尤為重要。作為化肥生產基地的永利寧廠擔負重責,基於姜聖階和永利公司長期合作的關系,以及他出色的專業背景,侯德榜邀請他擔任副廠長兼總工程師。姜聖階接下了這個重擔,以忘我的熱情投入工作中。
在永利寧廠和南京化工廠工作期間,姜聖階在化肥原料改良和機械化生產方面作出了創新和突破。當時,我國的化肥生產主要採用焦炭為原料。焦炭不僅是化肥生產的原料,而且是煉鋼的主要原料,焦炭的缺乏是制約化肥生產的瓶頸。對此,姜聖階提出用我國產量豐富的無煙煤代替焦炭、制取氮合成氣的設想,這一想法得到了上級的充分肯定和支持。很快,姜聖階帶領技術人員探索出使用無煙煤的一系列工藝技術和設備結構,並成功將其運用於大規模生產。
同時,姜聖階敏銳地意識到,想提高化肥產量,光解決原料的問題是不夠的,設備的機械化是關鍵,他提出“化工成功於機械”的觀點,並帶領技術人員深入鑽研高壓容器的制造。高壓容器是化肥工業生產的關鍵設備,能夠自行生產設備的國家少之又少。一些國外專家斷言,中國要制造高壓容器還得等20年。然而姜聖階的團隊僅用8個月的時間,就成功實現了這一目標。
隻身前往戈壁沙漠
就在姜聖階准備為化工事業再做規劃,大展宏圖之際,中央決定自主研發“兩彈”,在權衡和考量了各種條件以后,姜聖階被選為了其中的關鍵人物。這時,姜聖階已年近50,在化工領域深耕了近30年,讓他突然轉行,他心中既不舍又忐忑。加上夫人半癱在床,膝下無兒無女,家庭的困難讓姜聖階遲遲沒有下定決心。
1963年初,周恩來總理在中南海親自接見了姜聖階。面對祖國的期待,姜聖階毅然決定暫時放棄自己在化工事業上的規劃,將家人交托給組織。為了國家的安全,為了民族的復興,他前往戈壁沙漠,開啟了一段未知而艱險的旅程。
姜聖階帶著一張時間表來到二機部報到,他將重大任務分解成重要工作,力圖穩扎穩打、保質保量地完成任務,絕不給整個規劃拖后腿。姜聖階格外重視設備的設計和工藝,創新改良了蘇聯專家設計的單管冷凝器,以靜止的大型隔板容器代替轉動的單管冷凝器,從根本上解決了單管冷凝器不穩定的問題。由姜聖階領導和負責的鈾-235生產線的建成投產,為我國1969年首次地下核試驗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姜聖階也為建成核燃料循環體系立下了汗馬功勞。首次核試驗成功后,姜聖階和技術人員很快投入到“二線工程”的建設中。反應堆工廠是“二線工程”的重點之一,曾經面臨被迫中斷、恢復施工時面臨設備殘缺不全、資料嚴重不足等多種困難。姜聖階帶領技術人員做出了一系列的技術革新和改造,並在特殊時期,部署策劃提前實施啟動方案。1966年10月,反應堆開始物理啟動,5天后達到臨界,啟動獲得圓滿成功。
姜聖階在戈壁沙漠裡生活了13年,僅回家探親3次,加起來隻有33天。
“冷?冷就不工作了?”
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核電建設正式起步。與核電發展隨之而來的是核安全問題,姜聖階被任命為國家核安全局第一任局長。他全面構想核安全局的框架,開展核安全的立法工作,為保証核電安全做了大量實際工作。除此之外,姜聖階提前意識到了宣傳工作的重要性。想要核電更好地得到應用,打破人們對核的偏見十分重要。他認為人們對核電產生心理恐懼的關鍵是對核電站的不了解。對此,姜聖階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原子彈的裝料好比是烈性酒,核電站的裝料好比是啤酒,烈性酒可以用火柴點燃,啤酒卻是點燃不了的。
在發展核工業的同時,姜聖階也不忘自己的“老本行”化工工業,並在核工業系統軍轉民方面做了很多具體的工作,其中包括在四川涪陵興建“816化肥工程”。工程建設期間,年逾古稀的姜聖階多次到現場巡視指導工作。1992年12月,姜聖階再次前往現場考察。因天氣寒冷,部裡面的領導勸他不必親自前往,姜聖階回答道:“冷?冷就不工作了?”令人痛惜的是,在到達重慶機場后,他因心臟病突發,搶救無效與世長辭。
(摘編自5月25日《學習時報》 張曉錚 高文靜/文)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