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加大網絡不良信息的整治力度——

合力營造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環境(法治頭條·法治護航網絡文明建設②)

本報記者  魏哲哲

2022年06月02日07:4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①:江蘇省如皋市如城街道聯合愛行動實踐中心,走進當地顧庄社區農家書屋,通過“線上+線下”方式開展“愛閱護苗”主題公益課堂活動。圖為志願者通過網絡平台為學生推薦好書。
  徐 慧攝
  圖②:四川省達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隊組織警力深入學校開展普法活動,通過靈活有趣的互動學習,提升孩子們的安全和法治意識。圖為交警與孩子們交流。
  代 嬋攝

數字時代,未成年人“觸網”已相當普遍。互聯網已成為未成年人打開認知地圖、豐富知識庫存的重要途徑。與此同時,網絡信息良莠不齊、網絡不法侵害時有發生等問題,也給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帶來了挑戰。

當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面臨哪些問題?如何規范未成年人使用互聯網?如何進一步清朗網絡空間,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記者進行了採訪。

推動監管部門、社會及網絡平台多方協同發力

主播搭訕偷拍、無底線蹭流量、誘導未成年人打賞……網絡平台上的一些機制和內容,對未成年人形成了不良的價值導向,有些甚至會誘使未成年人做出違法行為。

“未成年人心智尚不成熟、社會經驗欠缺,一方面,容易受到不法侵害成為受害人﹔另一方面,因不良信息影響,盲目效仿也會成為加害人。”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介紹,例如,受到“飯圈”文化影響,有未成年人進行網絡辱罵、踩拉引戰、人肉搜索等。

在給中小學生上法治課過程中,朱巍了解到,網絡暴力、網絡欺凌案件中,一個重要的行為主體就是未成年人,特別是網絡欺凌中,往往發生在同學之間,未成年人既是受害者也是施害者。“在某中學,一名學生因為同學在微信群、朋友圈發布辱罵詆毀言論,承受了巨大心理壓力,身心受到傷害。”朱巍說,未成年人對行為后果缺乏正確認知,實施行為會更惡劣,因此對於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不良信息必須加大打擊整治力度,防止未成年人盲目效仿。

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檢察院在梳理近年的未成年人涉網犯罪案件中發現,多名未成年人因受網絡不良信息影響實施了違法犯罪,其中數名涉嫌吸食、販賣毒品的未成年人是在校學生。

“針對未成年人沉迷網絡、受到不良信息侵蝕甚至遭受侵害等涉及未成年人公共利益的普遍性問題,檢察機關以辦理涉毒音視頻傳播、侵犯未成年人個人信息權益等典型個案為突破口,通過公益訴訟、檢察建議、情況通報等多種形式推動監管部門、社會及網絡平台多方協同發力,促進相關問題解決。”最高檢第九檢察廳副廳長陳曉表示,要落實網絡領域未成年人公益保護,通過個案推動網絡環境溯源治理。

整治不良信息之害,為未成年人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2021年,國家網信辦部署開展“飯圈”亂象整治、未成年人網絡環境專項治理等15項“清朗”系列專項行動,累計清理違法和不良信息2200萬余條,處置賬號13.4億個,封禁主播7200余名,下架應用程序、小程序2160余款,關閉網站3200余家。

“網絡生態日益向好,網絡空間日益清朗,贏得了社會特別是廣大網民的積極支持和充分肯定。”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開展“清朗”系列專項行動,集中整治各類網絡亂象,是網絡生態治理的重要方式,也是維護網民精神家園的有效手段。同時也要看到,網絡生態問題很容易反彈回潮,有一些頑瘴痼疾仍然不同程度存在,更有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還有一些新問題、新情況、新挑戰不斷出現,必須持續用力、久久為功。

注重開展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教育

“我們都是女孩子,能不能發一張裸照?”12歲的女生王某在某游戲社交APP上結識了李某,雙方熟識后添加了微信好友。不久后,李某提出了這樣的要求。

雖有顧慮,但王某還是同意了對方請求,而這也成了她噩夢的開始。此后一個多月的時間,李某不斷提出無理要求,從發送裸露照片到進行裸聊,當初的請求也變成了威脅,“要麼繼續聽話,要麼付錢,否則把你的裸照發到網上。”

為了終止這場噩夢,王某偷拿了家裡的錢並進行轉賬。被母親發現后,王某坦白了一切,並隨即報警。警方查明,李某其實是男性,網上的信息完全是虛構的。李某借由游戲社交軟件搜索未成年女性用戶進行哄騙、威脅。而王某也並不是唯一的受害人,目前,僅辦案機關查明的就有10名未成年女性遭到猥褻或敲詐勒索,還有一些被害人的身份正在查實。

“網絡侵害具有多樣化、隱蔽化、跨域化乃至產業化的特點,一部手機就能隨時隨地發送侵害信息、實施侵害行為,未成年人使用網絡的安全風險突出。”浙江省台州市人民檢察院第六檢察部檢察官助理李靜宜介紹,不法分子利用網絡進行偽裝,通過誘騙等手段實施線上猥褻,甚至以傳播隱私照片和不雅視頻相威脅,轉到線下實施侵害。

“未成年人在網絡空間跟哪些人在聯系交流,是否面臨安全風險,對父母來說也是難以進行有效監管的。”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佟麗華說,安全風險是未成年人使用網絡面臨的一大挑戰,這也是全世界在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方面面臨的共性問題。

除了人身安全風險外,未成年人錢財受損的案例也不時出現。“特別是疫情防控期間,不法分子利用未成年學生網上學習、社交之機進行詐騙。有的在班級群冒充老師騙取錢財﹔有的以低價出售電子產品等方式,誘騙未成年人付費﹔各種虛假兼職、招聘等也常以學生群體為目標。”河北濟民律師事務所律師孫金花建議,學校應注重開展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教育,培育未成年人網絡安全意識、文明素養和防護技能。

讓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成為全社會責任

“禁止未成年人參與直播打賞。”“嚴禁提供或變相提供各類‘追星’服務及充值打賞功能。”……

不久前,《關於規范網絡直播打賞  加強未成年人保護的意見》發布,針對平台主體責任缺失、主播良莠不齊、打賞行為失范等問題多發頻發,導致未成年人沉溺直播、參與打賞,嚴重損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提出了一系列工作舉措。

“我國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高度重視,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設‘網絡保護’專章﹔今年3月,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再次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相關部門也不斷出台加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相關規定,從立法政策角度來說,我國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工作發展很快。”佟麗華認為,解決互聯網內容良莠不齊、未成年人網絡沉迷等問題,重在具體落實,除了應加強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內容的打擊力度,還應呼吁互聯網平台尤其大型的互聯網平台,盡快建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機制,切實履行企業責任。

佟麗華表示,修訂后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對互聯網平台提出了很多具體要求,但是從現實情況來看,很多互聯網平台做得還很不夠。“比如,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網絡產品和服務提供者應當建立便捷、合理、有效的投訴和舉報渠道,但是,從目前落實情況來看,投訴並不便捷也不足夠專業。”佟麗華說,互聯網企業應當把未成年人網絡保護作為企業發展的底線。

防范不良網絡信息影響、有效解決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問題,“青少年模式”上線后起到了很好作用。“法律不僅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應提供網絡保護,也對智能終端產品的制造者、銷售者提出明確要求,應當在產品上安裝未成年人網絡保護軟件,或者以顯著方式告知用戶未成年人網絡保護軟件的安裝渠道和方法。”朱巍說,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重在防范,不僅“青少年模式”下的網絡產品應充分考慮到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的階段性和特殊性,其他網絡產品也應注意提供“危險、禁止模仿”等提示標記,讓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責任。

保障好未成年人在網絡空間的合法權益,還應該得到家庭、學校等多方的關注。“家長的作用非常重要。”李靜宜表示,父母要給未成年人更多的陪伴和交流,增加親子活動,豐富娛樂方式,在提升自身網絡素養的同時,及時發現、制止和矯正未成年人的不良上網行為﹔學校需要常規化進行網絡安全教育,創新方式方法,確保取得實效﹔社會公眾應當積極參與網絡安全相關的投訴舉報,合力營造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環境。

版式設計:張芳曼

《 人民日報 》( 2022年06月02日 19 版)

(責編:彭靜、王欲然)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