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毅
2022年06月02日07:4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芒種節氣將至,神州大地生機勃勃,綠意盎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現在應該再加上一個‘碳庫’。森林和草原對國家生態安全具有基礎性、戰略性作用,林草興則生態興。”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植樹造林、綠化祖國,創造了令世人矚目的生態奇跡。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國土綠化,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全國累計完成造林9.6億畝,森林覆蓋率提高2.68個百分點,達到23.04%。“十三五”末,全國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已達56.1%。江山如畫、青綠滿目,增添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青山綠水,來自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有力指引。
全黨全國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持續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目前,已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各類自然保護地近萬個,初步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於陸域國土面積的1/4。
青山綠水,來自全社會踴躍參與的澎湃合力。
林長制助力“林長治”,31個省份都基本建立林長制組織體系和制度體系,由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擔任總林長,壓實省、市、縣、鄉、村各級林長肩上的責任。眾人植樹樹成林,全民義務植樹盡責形式擴展到八大類50多種,人們通過“雲端植樹”“碼上盡責”等方式積極參與。2000年以來,全球新增綠化面積約1/4來自中國。
青山綠水,來自既重數量更重質量的科學綠化。
高質量的國土綠化,是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和重要內容。在造林綠化中,聚焦“在哪造”“造什麼”“怎麼造”“怎麼管”等問題,各地既注重數量更注重質量,走科學、生態、節儉的綠化發展之路。如今,中國人工林面積穩居全球第一,林草資源總量和質量都持續提升。
“草木植成,國之富也。”大規模、高質量的國土綠化,為改善生態環境、發展綠色產業、減緩氣候變暖發揮顯著作用。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內蒙古庫布其沙漠治理者,獲得聯合國最高環境榮譽“地球衛士獎”。
生態文明建設已進入實現生態環境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持之以恆科學開展國土綠化,厚植美麗中國的亮麗底色。
《 人民日報 》( 2022年06月02日 06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