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強國復興有我”專題報道
分享

【晒晒咱的國之重器】全域型海洋生態牧場:走向深藍的巨型“糧倉”

2022年05月31日09:01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晒晒咱的國之重器】全域型海洋生態牧場:走向深藍的巨型“糧倉”

位於黃渤海交匯處的長島,水天一色。

站在長島岸邊,遠遠望去,海面上均勻分布著一座座“微型牧場”——這些長、寬各70米的海面平台,容納水體達7萬立方米,搭載了水下聲吶、水下機器人、5G通信、海洋數據監測等多種系統。平台裡面,魚群穿梭涌動,生機無限。平台周圍,一條條海參捕撈船在繁忙作業,收獲滿滿。

這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經海”系列深海智能網箱。作為國家級海洋牧場建設的排頭兵,山東省煙台市正在規劃建設未來海洋牧場之城,深海智能網箱是該市實施“百箱計劃”的第一步。

你能想到嗎?如此巨大的平台,工作人員隻需4人,數十萬尾魚完全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養殖。煙台中集藍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郭福元說:“首批‘經海系列’深水智能網箱裡的許氏平鲉、花鱸已開始收獲,單體網箱年產漁獲600-1000噸。”

海洋佔地球表面積的70.8%左右,當土地承載已經滿負荷,海洋能不能成為新“糧倉”?又該如何在利用的同時,保護好海洋生態環境?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楊紅生告訴記者:“牧養互動是實現海洋農牧化的重要途徑,從立體開發角度出發,水面的深海智能網箱是實現工業化生態養殖和智能化監測的重要載體,水下的海洋牧場是實現環境保護、資源養護和漁業持續產出三大功能的藍色糧倉。”

深海智能網箱設計和建造並不容易——網衣系統性能與強度設計、網箱大型桁架式結構設計及防腐、坐底式網箱平台非線性流—固—土耦合動力響應分析、抗台風分析及設計……處處都是難點。

我國科研人員潛心研究、自主攻關。正如“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立斌所說:“在‘藍色糧倉科技創新’專項的支持下,我國海洋牧場實現了由以機械化、農牧化和工程化為特征的1.0階段,向以生態化和信息化為特征的2.0階段的重大轉變。”

如今,153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順利獲批建設,我國海洋生態牧場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因海制宜”,突破了南北方典型海域生境修復新技術,完成了海洋牧場生境從局部修復到系統構建的跨越﹔“因種而異”,突破了關鍵物種資源修復技術,實現了生物資源從生產型修復到生態型修復的跨越﹔“因數而為”,突破了環境與生物資源遠程實時監測和預警預報技術,實現了海洋牧場從單因子監測評價到綜合預警預報的跨越。

從近淺海走向深遠海並不是終點,全域型生態牧場建設的3.0階段正在開啟——它將以數字化和體系化為特征,兼顧海水與淡水。楊紅生說:“從大農業觀和大食物觀的角度出發,在海洋裡像在陸地上生產糧食一樣生產食物,實現耕海牧漁,是我們幾代人的夢想。”

現在,“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海洋牧場智能管控與少人化精准協同作業應用示范”正在進行中,科研人員將基於北斗精准導航與高分辨率遙感集成技術,提升海洋牧場智能管控與少人化精准協同作業水平,構建科學選址—規劃布局—生境修復—資源養護—安全保障—融合發展全產業技術鏈條,實現海洋牧場構建原理、技術、裝備、模式等自主創新,拓展牧場建設新空間,打造“北斗+海洋牧場”的全域型海洋生態牧場。

走向深藍的號角已經吹響,全域型海洋生態牧場的畫卷已經展開。未來更加可期!(記者齊芳、通訊員王敏)

(責編:王先進、王珂園)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