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革命后代鄧小嵐傾盡生命培塑紅色少年: 少年紅,則中國紅

2022年05月31日14:39    來源:中華魂網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來自河北省阜平縣馬蘭村的少兒用希臘語唱響奧林匹克會歌,質朴而優美的歌聲,猶如天籟之音飄向世界、打動人心……

  從太行山深處的一個村落,到北京冬奧舞台聚光燈下,44名少年夢想綻放的高光時刻向全世界傳遞的是:在陽光、富強、開放的中國,在“一個都不能少”的全面邁進小康新時代,無論城市還是鄉村、無論孩子出生於什麼家庭,都有展示聰明才智的機會,中國少年迎來了追夢圓夢的難得人生際遇。革命先輩鄧拓的女兒鄧小嵐,就是無數中國少年的“筑夢人”之一。

  鄧小嵐生前應邀接受了《中華魂》雜志、《中華魂》網的採訪,她退休后18年傾盡生命傳承紅色基因、培塑紅色少年的感人事跡,深深打動了所有人。令人心痛和萬分遺憾的是,就在接受採訪后的第11天凌晨,鄧小嵐突發疾病,永遠倒在了她支教的太行山崎嶇小路上,採訪時她動情演唱的《馬蘭花開》竟成了她的“生命絕唱”!

  清明時節,鄧小嵐的骨灰被安葬在她父母曾經戰斗過的太行山區馬蘭村,與79年前曾經與她生死相遇的7名革命先烈再次相聚、直至永遠……

  革命先輩的夙願就是當代人的初心

  馬蘭村是一個有著700多戶、2000多口人的山村,位於河北省阜平縣城南庄鎮西部深山區,由馬蘭、坡山、上庄等22個自然村組成。這裡群山環抱,山路崎嶇,風景優美,曾是《晉察冀日報》(人民日報前身)所在地。抗日戰爭時期,為躲避敵人的圍追堵截,社長鄧拓帶領報社同志一邊打游擊一邊辦報紙。《晉察冀日報》作為中共晉察冀中央局的機關報,是我黨在敵后根據地創刊最早、連續出版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大區黨報。

  在炮火連天的抗日戰場,鄧小嵐一出生就被寄養在馬蘭村附近一戶老鄉家3年。“這裡不僅是我出生的地方,更是父輩戰斗過的地方,父親曾在《燕山夜話》專欄署名‘馬南邨’發表文章,諧音‘馬蘭村’,以表達自己對馬蘭村戰斗生活的懷念。”

  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八路軍發動的“百團大戰”給日軍以沉重打擊,隨后遭到日軍的瘋狂反扑。侵華日軍華北司令官岡村寧次多次率數萬日軍採取 “鐵壁合圍”、“梳篦掃蕩”、“對角清剿”、“馬蹄式堡壘戰”、“魚鱗式包圍陣”等戰術,對晉察冀邊區展開“覆滅戰”。

  隨著《晉察冀日報》的影響力不斷擴大,逐漸引起了日軍的密切關注與仇視,報社和社長鄧拓成為日軍每次掃蕩的首要目標之一。當時報社駐在平山滾龍溝,本可以及早轉移出包圍圈,考慮到要及時把黨的聲音傳到各地群眾中,穩定人心、鼓舞士氣,報社決定把轉移時間推后10天,連續出了10期報紙后,原計劃撤退路線被敵人截斷,隻能臨時轉移到位於山頂一個叫鏵子尖的村子隱蔽下來。雖然離敵人隻有5裡地,但是在當地鄉親們的掩護下,就在敵人的眼皮底下,報社又冒險連續出版23期鉛印報,邊區軍民抗日士氣一天比一天高漲。

  “這可把敵人氣壞了,天天眼睜睜地看著我們出報紙,就是找不著。鄉親們就是我們的‘千裡眼’和‘順風耳’,當敵人搜山,還沒到山下,他們就推倒‘消息樹’,我們就迅速將設備堅壁好,報社人員藏起來或轉移出溝。等敵人一走,我們又把設備挖出來,繼續出報。”“‘七進七出鏵子尖’成為傳奇,鄉親們和報社同志也付出了極大的犧牲。”鄧拓每每向鄧小嵐講起這段驚心動魄的辦報經歷時,眼裡總是噙滿對老區人民感恩的淚花。

  1943年11月,日軍沖進馬蘭村,舉著刺刀逼問鄉親們報社人員和印刷設備下落。但鄉親們寧死不屈,沒有一個人泄密。氣急敗壞的日本鬼子揮動著刺刀,一連殘忍地殺害了19位鄉親,制造了慘絕人寰的“馬蘭慘案”。在日軍的瘋狂掃蕩中,報社先后犧牲了7位戰友,都安葬在馬蘭村。鄧拓曾作《題馬蘭烈士墓》詩,鐫刻在墓碑上,頌揚烈士業績,寄托對戰友的衰思。

  1943年12月24日,鄧拓的妻子丁一嵐在一次突圍后生下鄧小嵐。當地鄉親用四根木棍扎了個大擔架,將虛弱的母女送到報社所在地。因為戰爭環境,丁一嵐不能自己帶孩子,隻能把鄧小嵐寄養在老鄉家。干爹干娘的悉心照顧,使戰火中出生的鄧小嵐得到保護、健康成長。

  1946年,抗戰勝利后,鄧小嵐離開馬蘭村回到父母身邊,但馬蘭村一直是她全家魂牽夢繞的地方。鄧小嵐一生珍藏著兩枚印章:一枚是父親的“馬南邨人”,一枚是父母送給她的“馬蘭后人”。

  父母的志向和經歷深深影響著鄧小嵐

  鄧小嵐和養父母合影

  1997年,鄧小嵐回到馬蘭村,找尋父母戰斗的足跡。50多年過去了,鄉親們一見面就喊出了她的乳名,鄧小嵐頓時泣不成聲、淚流滿面……當時,馬蘭村還未脫貧,房屋破舊、道路狹窄,學校還是危房。看到鄉親們生活這麼困難,孩子們上學條件這麼差,心中的愧疚之情油然而生。

  “我想讓老百姓知道,從這裡走過的部隊沒有忘了他們,共產黨和人民群眾始終心連心,為了勞苦大眾翻身解放、過上好日子是他們的夙願和追求﹔從這裡出生的孩子也不會忘了他們,實現前輩夙願就是革命后代的初心和使命。一定要為鄉親們做點事!”鄧小嵐心中立下誓言。

  幼小心靈植入紅色基因才能長成參天大樹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詩人艾青《我愛這土地》中的詩句,成為鄧小嵐牽挂馬蘭村的生動寫照。

  “捐錢捐物,自己的力量非常有限﹔招商引資、辦實業,並非所長。”她一直在思索著如何邁出第一步,辦好第一件事。

  2003年清明節,鄧小嵐帶領馬蘭村小學20多名小學生參加了為烈士掃墓活動。活動結束后,鄧小嵐想領著孩子們唱幾首紅色歌曲,可孩子們幾乎都不會唱。“我心裡咯噔一下,感覺空落落的。”“沒有音樂的童年是蒼白的,馬蘭村怎麼能沒有歌聲呢!我想讓他們的童年變成彩色的!”

  鄧小嵐從小喜歡唱歌跳舞,積極參加各種文藝活動。高中時,師從中央廣播交響樂團的老師學拉小提琴。她深知音樂的力量,決定通過音樂,在孩子們心田種下夢想的種子、植入紅色的基因。

  2004年退休后,在鄧小嵐的帶動下,家裡兄弟姐妹捐款4萬多元,把馬蘭村4間破爛的小學教室翻蓋成7間校舍。她又從親朋好友那裡募集一批樂器,自己當起了村裡第一個全能的音樂老師,教鋼琴、小提琴、手風琴、吉他……

  支教使用的樂器,不少是她從家裡帶來或自費購買的。

  從此,潺潺的胭脂河邊不僅有追逐嬉鬧,還有了悅耳的琴聲﹔高高的鐵貫山上,不僅有調皮玩耍,還有了動聽的歌聲。孩子們也變得自信多了。

  “如果有一天你來到美麗的馬蘭,別忘記帶著一束鮮艷的花環,這裡埋藏著抗敵的英雄,這裡的人們和你們一樣堅強善良……”每逢清明和重大節日,鄧小嵐就組織孩子們到烈士墓前演唱經典歌曲。

  在教孩子們唱歌的同時,鄧小嵐還經常給孩子們講發生在這裡的抗戰英雄故事。當年《晉察冀日報》報道的《神槍手李殿冰》《“爆炸英雄”李勇在反“掃蕩”裡》《狼牙山五壯士》《回民英雄馬本齋》《爆炸大王李勇》《子弟兵的母親戎冠秀》《英雄王二小》《雁翎隊 》等,以及各地群眾開展“地雷戰”、“麻雀戰”、“飛行射擊”等抗日事跡,通過她充滿深情的講述,浸潤著孩子們幼小的心田。

  “我長大也要成為他們那樣的人!”孩子們有了英雄情結,心中就有了向上的力量。音樂基礎較差,就苦練,一段歌譜幾十次奏,一首歌曲上百次唱,一個彈奏動作成千次練。在鄧小嵐的精心培育下,孩子們從不識譜子的“大白嗓”到挑戰外文歌曲,從獨唱到合唱,從小提琴獨奏到多種樂器合奏。

  75歲的鄧小嵐在為馬蘭村裡第一次接觸樂器的小朋友啟蒙。

  退休后,她每年都會來到馬蘭村,為當地孩子義務教授音樂課程。

  2006年,鄧小嵐從親戚朋友那裡籌措到了各種樂器,組建了隻有6個孩子的馬蘭小樂隊,不僅能演奏《我愛北京天安門》、《紅星歌》等紅色歌曲,也能演奏出《歡樂頌》、《雪絨花》等世界名曲。2008年國慶節,鄧小嵐帶著馬蘭小樂隊第一次走出大山,在北京中山公園舉辦“馬蘭樂隊小型音樂會”,為《晉察冀日報》社的老報人們演出。看到孩子們陽光自信的表演,聽到一首首經典歌曲,這些革命前輩激動得熱淚盈眶,拉著孩子們的手感嘆:“好樣的,不愧是喝胭脂河水長大的馬蘭好后代!”

  2011年6月,孩子們登上了《紅歌嘹亮唱響中國》演唱會大舞台,與著名主持人、歌唱家同台獻唱,共慶建黨90周年。在2012年北京衛視春節聯歡會上,他們與將軍后代合唱團合演的節目《我們的田野》受到廣泛好評。他們還多次登上中央電視台《我要上春晚》、《歡樂英雄》等節目的大舞台,為全國觀眾奉獻了精彩的文藝節目。

  2013年8月,70歲的鄧小嵐發起“馬蘭兒童音樂節”,成為全國同類音樂節開創者之一。馬蘭小樂隊同將軍后代合唱團、清華藝術團樂隊等20多個演出團體同台演出。孩子們空靈的歌聲在山谷間回蕩,演出視頻被各大網站轉載,收獲無數點贊。“城裡孩子有迪士尼樂園,有公主城堡,馬蘭的孩子也可以有。”2015年,在學校旁的山坡上,鄧小嵐親自設計、自籌資金打造了一座三層音樂城堡,孩子們在浪漫的城堡裡,享受美妙的音樂,希冀燦爛的未來。

  鄧小嵐指導孩子們唱歌。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委宣傳部供圖

  隨著馬蘭小樂隊的影響越來越大,逐漸成為刷屏的“網紅”。鄧小嵐心系馬蘭的故事,也深深打動了北京冬奧會組委會,他們決定讓樂隊的孩子們在北京冬奧會開幕式、閉幕式用希臘語演唱《奧林匹克頌》。這是首演唱難度極高的歌曲,從接受任務到開幕式隻有短短的3個月時間,鄧小嵐與孩子們一起學聲部、學希臘語,每天進行5個多小時的高強度合唱訓練,包括春節都沒有休息一天,最終孩子們以驚人的毅力克服困難、超越自我——在北京冬奧會上,用純真、質朴的歌聲完美地詮釋了“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奧林匹克精神。

  “孩子們從太行深處的山村,走上北京冬奧會這個國際舞台,真了不起!”鄧小嵐就是孩子們實現夢想的筑夢人!

  “孩子們的演唱很純粹、很干淨,帶著泥土的芬芳。我覺得這是天籟之音,它真的是傳遞了我們今天新時代的新面貌——中國人民下一代的精神風採!”總導演張藝謀動情地說。

  用生命筑造“山裡娃”奔向未來的舞台

  “馬蘭歌聲越飄越遠、越唱越響,但當時馬蘭村還很落后,老百姓生活還很困難,怎麼樣讓鄉親們生活的越來越好?”鄧小嵐又有了新的目標,這也是她父親鄧拓、母親丁一嵐生前的牽挂。

  馬蘭村鄉親視鄧小嵐為親人,其中也飽含著他們對鄧拓當年在馬蘭村期間魚水情深的情感寄托。

  抗戰期間,鄧拓帶領報社人員在馬蘭村曾度過五六個春秋。他們“一手握筆、一手拿槍”,為了實現每日出報,創造了“八頭騾子辦報”、“三千字內著文”的佳話,書寫了在戰火中出版鉛印日報的傳奇。在駐地鄉親們的掩護下,《晉察冀日報》共出版2800多期,成為射向敵人的“炮彈”。反掃蕩中,他們與鄉親們並肩戰斗、生死相依,在戰火中建立了深厚感情。“大洋馬迎親”的故事至今在當地百姓中廣為流傳。

  “大洋馬”是八路軍在擊斃日軍阿部規秀中將那場戰斗中的戰利品,這是一匹又肥又壯的石青色大洋馬,聶榮臻將它送給了鄧拓。有了它,鄧拓不僅大大提高了外出開會、辦事的效率,還經常借給老百姓婚嫁迎親用。良馬通人性,遇到陌生人,大洋馬“橫眉冷對”,又咬又踢,鄧拓就親自在前頭牽馬迎親。每次看到小伙子騎著高大威猛的“大洋馬”接回新娘的自豪勁,鄧拓也由衷地感到高興,還即興作詩《詠黑驁》,表彰心愛的坐騎。在一次日軍掃蕩中,報社3位同志壯烈犧牲,“大洋馬”也不幸中彈而亡……

  一個個抗戰故事鼓舞人心,一段段軍民之情催人淚下,忘記就意味著背叛!“打造紅色文化,筑造‘月亮舞台’,讓一代代馬蘭少年在紅色沃土中立志筑基、健康成長,在‘月亮舞台’上展現才華、奔向未來。”鄧小嵐的思路越來越清晰。

  賡續紅色傳承,鄧小嵐不遺余力。為了收集、挖掘紅色資源,2004年6月,她帶頭與原《晉察冀日報》的老同志共同集資數萬元,代表《晉察冀日報》研究會,為“馬蘭慘案”犧牲的19位鄉親修了一座紀念碑。她是清華大學工科出身,從設計到丈量,從選料到下料,事無巨細,親力親為。她還帶動家人籌資20余萬元修建《晉察冀日報》展覽室和游覽廣場。協調有關方面將馬蘭村列為河北省晉察冀精神研討會現場觀摩點,修繕紅色記憶點位,豐富“紅色馬蘭”內涵﹔樹立指示標識,方便參觀緬懷。2020年,全國疫情形勢嚴峻,鄧小嵐堅持留在馬蘭村,與妹妹一起謀劃“尋路”系列活動,擴大紅色文化影響力。

  老區交通、衛生環境較差,鄧小嵐幾乎動員身邊所有資源,從“廁所革命”入手,帶動村民改變衛生習慣。幫扶馬蘭村修路、種樹、整治排水溝,發展養殖和民宿等鄉村產業。交通、住宿、衛生條件的改善,為馬蘭村開展紅色旅游、弘揚紅色文化創造了基本的條件。

  在美麗的自然環境中建設一個讓一代又一代孩子們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音樂舞台,是鄧小嵐多年的夢想。

  2021年盛夏,年近八旬的鄧小嵐在鐵貫山腳,親自掄起掄鎬鏟鍬,與鄉親們一起劈開了登山通道。經過前后8年的“愚公移山”,鄧小嵐精心設計、籌資建設的“月亮舞台”,於2021年10月展現在綠水青山之間。北京設計師劉陽感慨道:“‘月亮舞台’隻能建在馬蘭。干淨、純粹,符合小嵐老師和馬蘭孩子的氣質。”

  “夢想”成真,鄧小嵐站在舞台中央,笑得像個孩子。“天上一個月亮,水中一個月亮,孩子們在台上唱歌,人們在山坡上、山坡下觀看,多美啊!”從此,馬蘭村舉辦音樂節有了高端的舞台,村民們平時也可以來表演節目。在各級領導和有關部門的關懷下,在鄧小嵐的助力下,通過紅色旅游和音樂節的帶動,村民收入越來越高。2019年,馬蘭村實現全村整體脫貧。

  今天的馬蘭村有了三張響亮的名片——紅色馬蘭、音樂馬蘭、生態馬蘭。

  然而“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讓鄉親和孩子們無比悲痛的是,2022年3月19日下午,連續多日奔波籌辦馬蘭音樂節的鄧小嵐,突發腦血栓,倒在了通向“月亮舞台”的崎嶇山路上。在當地緊急治療后她被連夜送往北京,兩天后醫治無效,溘然離世,享年79歲。

  噩耗傳來,馬蘭鄉親們悲痛萬分。阜平縣領導和馬蘭村民立即趕到北京向她做最后的告別,悲痛表示“鄧老師把所有牽挂和關愛留給了馬蘭村,她永遠是我們最親的親人!希望把鄧小嵐骨灰安葬在馬蘭村。”

  “如果有一天你來到美麗的馬蘭,別忘記唱一首心中的歌謠,讓孩子們知道愛在人間,情深的花朵,永遠的童年……”太行山深處,馬蘭花合唱團的孩子們流著淚唱起了《馬蘭花開》,用歌聲為至親至愛的鄧老師送別。

  “鄧老師變成了天上最亮的那顆星,她會一直看著我們成長,為我們照亮著未來人生之路。我們想對鄧老師說,您教的歌我們會一直唱下去。您植入我們心中的夢想種子一定會生根、開花、結果!”孩子們仰望星空表達著心願,淚花晶瑩、目光明亮。

  鄧小嵐走了,她若天上有知,應無遺憾。如今的馬蘭,紅旗飄揚,綠水青山,鮮花遍野、歌聲飛揚。一代代“山裡娃”正通過“月亮舞台”實現人生夢想,走出大山、走向未來……

  她18年的堅守,成就了一批一批山裡娃的夢想,培養了200多名學生,其中很多人上了高中、讀了大學,有10余人或在大學裡學習藝術專業,或畢業后從事藝術教育﹔

  她18年的堅守,日復一日耕耘灌溉,使得這些孩子們像馬蘭花一樣燦爛地綻放在了奧林匹克的舞台上﹔

  她18年的堅守,感動了無數的人,一個山村也因紅色沃土滋養而走向振興。

  在18年的堅守中,鄧小嵐付出了全部心血。從北京到馬蘭來回奔波合計20多萬公裡,相當於繞地球5圈﹔因患糖尿病需把藥常年帶在身上,自己打針、用藥﹔古稀之年,腿腳不便,山道崎嶇,一次次跌倒摔傷都自己扛,從不讓家人和鄉親們擔心﹔退休金全部奉獻給了馬蘭村,花錢花到鄉親們心疼﹔協調捐贈近500件樂器,數千冊圖書……

  為什麼馬蘭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在這片土地上,革命先烈流血犧牲,前赴后繼,打下了紅色底色,留下未竟心願。如何讓新時代的孩子們傳承紅色基因,從小就有英雄夢、中國夢,這是必須解決的時代課題。鄧小嵐一片丹心傳薪火、傾盡生命育后人,交出最優秀答卷——少年紅,中國則代代紅!少年強,中國則代代強!

  (作者:劉鬆峰 、閆金久、朱紅升)

(責編:劉圓圓、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