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30日08:27 來源:中國青年報
從美國回來1年多了,85后李靖仍記得來華中科技大學國家脈沖強磁場科學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報到時的那一幕。
“當時中心辦公室主任、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中心黨支部成員程遠老師,怕我初來乍到不認識路,特意跑到校門口接我。”李靖回憶,報到第一天,程遠帶著他辦完了手續,又將他帶到提早准備好的臨時住房安頓下來,連小孩入讀幼兒園的問題也一並解決好了。
李靖本以為剛回國會手忙腳亂一段時間,“沒想到支部的安排這麼完善”。與留美學習、工作11年裡“科研按照興趣來”不同,這名不滿35歲的年輕科學家如今轉為“將科研興趣與國家戰略需求相結合”,正牽頭組織為強磁場中心申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中心承擔著脈沖強磁場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行任務,從2008年破土動工,到如今躋身世界一流,中心從無到有、從弱到強,隻用了短短10余年。
10余年裡,從科研攻關到培養學生、從做好服務到思想教育,黨支部化身“紅色領航員”,將黨建引領融入中心的每一項業務工作。
脈沖強磁場設施涉及多個學科,研制過程中一度面臨許多難題。比如,工程建設上沒有模式可借鑒,國內缺乏相關核心技術,導體材料落后,科研資金有限……在中心黨支部引領下,團隊迎難而上,樹立起“自主創新、趕超跨越”的工作理念。
“把承擔國家任務視為己任,將國家使命與個人價值相統一。”學院院長助理、中心黨支部書記呂以亮說,支部始終推行“將科研做在祖國大地上”,通過多樣化黨建活動讓大家耳濡目染,自覺地將個人價值與國家使命緊密相連,激發團隊使命感、責任感和榮譽感。
彭濤是磁體團隊的負責人。2005年,他博士畢業后留在電氣學院工作。不久,面對中心的基礎建設需求,身為黨員的彭濤放棄了在實驗室裡能夠迅速出科研成果的機會,投入其中。
當時,中心建設所需的核心材料和部件都買不到,團隊隻能自己打造設備,每一條電路的設計圖都需要大家動手繪制,每一個零件都得自己安裝調試。
武漢的夏天,氣溫最高時達40攝氏度。因為繞制磁體所用的材料對人體有害,操作時,彭濤和同事們要身著防護服、戴上防毒面具,常常一站就是12小時。每每工作結束脫下防護服,整個人就像剛從水裡出來的一樣。
彭濤埋頭苦干,最終帶領團隊打破了國外技術封鎖,開發出世界領先的脈沖磁體工藝。2019年,彭濤所在團隊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中心從成立之初就錨定了“世界一流”的目標。引進、融合、創新,海外引進的歸國人才,而今佔到團隊成員的一半以上。在關心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打造服務型支部之外,中心黨支部也不斷探索黨建工作新機制、新形式、新方法,提升成員的思想認識、政治站位。
支部經常邀請學院老一輩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垣與中心教職工一起開展政治理論學習,以老一輩科學家的人生經歷和科研感悟引導青年教師潛心科研、報效祖國。中心自建設以來,引進的15位專家全部留在了國內科研攻關的第一線,其中14位都在華科,一批年輕的黨員教授成為中心建設中堅力量。
作為我國唯一、亞洲最大的脈沖強磁場設施,中心主任李亮教授介紹,目前,設施的開放機時數、課題數、成果產出等運行指標已超過美國、德國同類設施,開放共享水平躋身國際一流。十四五期間,脈沖強磁場設施優化提升項目即將啟動建設,支部將繼續帶領全體師生凝心聚力、攻堅克難,努力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最具國際影響力的脈沖強磁場科學中心。
“從中心到學院,解決國家重大需求的科研導向已成為教授們的共識,黨員骨干起到了引領帶動的作用。”電氣學院黨委書記陳晉舉例,這幾年學院個人經費受益相對較多的橫向科研項目佔比逐步下降。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電氣學院拿了5個國家級獎項,其中3個與國家國防攻關直接相關。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電氣學院黨委從黨建工作入手,引領學生“筑基鑄魂”。
每年新生開學季,電氣學院黨委都會倡導本科低年級學生“早日站在黨旗下”,並組織“黨員進寢室”活動。學院2018級本科生、黨支部副書記陳俊記得,當時幾乎人手一份宣講手冊,所有人都提交了入黨申請書,截至目前,60%的學生已成為正式黨員。
電氣學院黨委還給每個學生黨支部配備導師,擔起育人重任。2018級博士生、電氣學院研究生黨務中心主席殷天翔參與了張北柔性直流工程項目。作為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的柔性直流工程,這一項目創造了12項世界第一。能參與其中,為北京冬奧會場館實現100%清潔供電貢獻自己的力量,殷天翔倍感自豪。他始終記得導師林磊的叮囑:“要注重科研項目的落地,而非盯著發論文。”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華科電氣學院畢業生質量位列全國高校電氣工程學科第一。
(本報武漢5月29日電 戴紫欣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朱娟娟 雷宇)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