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30日09:03 來源:《工人日報》
左腿弓,右腳蹬,一把銼刀在張文良手中反復推拉,刀刃下的鐵片被打磨變薄,鐵屑飛濺。憑借獨特的手感,30歲的鉗工張文良可以把誤差精度控制在一根頭發絲直徑的三十五分之一。
金屬帶材被沖壓成硬幣毛坯,拋光清洗后壓印,用放大鏡或顯微鏡檢查無瑕疵后進行包裝……沈陽造幣有限公司造幣三部維修鉗工、機修班班長張文良,主要負責造幣專用設備的維修、檢查和保養。設備零件一旦磨損,精度就會下降,張文良要做的,就是恢復它們的精度。
21歲就登上全國技能大賽最高領獎台,成為雙料高級技師,熟練掌握車工、電工、銑工等6個工種……年少成名的張文良,曾被診斷為“不宜從事體力勞動”,卻在“冠軍夢”的指引下成了“全能鉗工”。
參賽改變人生軌跡
廠房裡一片安靜,每次銼刀平穩推出,都能聽到“唰唰唰”的聲響,張文良特別喜歡這種聲音。
一根頭發絲的直徑通常是0.07毫米~0.08毫米,普通鉗工的操作誤差精度隻能達到0.01毫米,而張文良銼過的平面,誤差精度可以控制在0.002毫米。“每銼一次,感受手的前后擺動力度,我就知道會掉下多少切屑。”一把銼刀在張文良手中變得充滿靈性。
2008年,17歲的張文良從老家遼寧省岫岩縣來到沈陽,進入沈陽職業技術學院學習模具專業。“那個夏天特別悶熱,我走到鉗工訓練場,看見一個高大的身影對著工件一遍一遍地銼削,后背全濕透了。”張文良的鉗工技術啟蒙老師曲驪回憶說。
18歲時,張文良患上了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醫生建議他,不宜從事體力勞動。彼時,想當鉗工的張文良感到迷茫。
在曲驪的辦公室裡,擺著一排技能大賽的獎杯,每次看到,張文良的目光都無法移開。曲驪看出了他的渴望,幫他爭取到了參賽機會。張文良訓練異常刻苦,光銼刀就用廢了十幾把。
2011年,21歲的張文良奪得全國青年職業技能競賽“振興杯”冠軍。同年9月,《國家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實施方案》出台,張文良搭上了政策的“順風車”。這期間,大大小小的技能競賽,他參加過三四十場。
企業轉型成就“全能鉗工”
2013年5月,張文良被沈陽造幣有限公司作為高技能人才聘用,除了鉗工工作,還擔任造幣設備的維修員。
在生肖猴普通紀念幣生產中,張文良發現生產聯動線上有包裝卷歪斜、碎卷現象,一連幾天,他有空就蹲在傳送帶前仔細看。
“文良啊,別看了。這聯動線是專人論証設計的,有毛病得找專家,咱們可解決不了。”老師傅的話反而點亮了他的靈感。經過精細計算,張文良設計並制作了有著合適彎曲弧度和安全角度的不鏽鋼板,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降低了生產成本。
2019年,泰山幣——首枚異形普通紀念幣即將生產發行。作為整個生產線的關鍵一環,新上馬的設備運行效率不高,成為全線生產的瓶頸環節。張文良擔負起設備改進重任。生產前夕,他每天守在機台前13個小時以上,通過不斷改造和調試,最終提出了“自動裝筒”的改造設想,滿足了生產需求,企業迅速投入生產。在這個過程中,他提出的《方形幣檢查機轉盤處的改進》等改造方案,也得到推廣應用。
企業轉型給張文良帶來豐富技能的動力和契機。在觸類旁通學會車工后,他又學習並掌握了電工、銑工等工種的技能,拿下工具鉗工、裝配鉗工兩個高級技師資格証書。“要想不被企業、行業拋棄,就要把自己打造成企業所需的、具有新思維、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所以要時刻准備轉型。”張文良說。
用技能敲開幸福大門
在2020年的全國首屆職業技能大賽裝配鉗工賽場上,張文良獲得了銀獎。他對比賽成績並不滿意。遺憾背后,是他對自己的新期待。
9年來,張文良參與研發試驗及生產“和”字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幣、建黨100周年紀念幣等10余項國家重大題材紀念幣的生產任務﹔解決維修技術難題70余項,設備改進100余項﹔自主設計及加工零件200余件,“五小創新成果”50余項。
近幾年來,張文良一直在為實現技能“共享”而努力。
2020年10月,他和方文墨等5人發起成立沈陽市菁智青年高技能人才交流中心,為高技能人才提供專業技能技術咨詢、培訓交流、技術合作等服務。
張文良多次走進職業院校分享自己的參賽經驗、成長故事,讓更多年輕學子能從他的逆襲經歷中得到啟發。
“希望通過張文良這樣的‘金字招牌’,吸引更多好苗子留在工廠,留在當地。”在沈陽市菁智青年高技能人才交流中心主任常婉看來,張文良的經歷,可以激勵年輕人用技能敲開幸福大門。(本報記者 劉旭)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