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奮斗者·正青春”專題報道
分享

“我們的目標,是宇宙更深處”

——記榮獲第二十六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固體大推力發動機研制團隊

2022年05月30日08:2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奮斗者正青春】“我們的目標,是宇宙更深處”

【奮斗者正青春】

“嫦娥”攬月、“祝融”探火、“天和”巡空……航天強國征程漫漫,每一次“飛天夢”的實現,都離不開運載火箭這個“飛天戰車”。

有這樣一群年輕人,為了讓中國的“飛天戰車”擁有澎湃動力,他們主動挑戰國內科研空白,使我國固體運載動力事業從無到有、由弱到強,實現我國大型固體動力研制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心連廣宇,志在蒼穹。這群年輕人,就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四十一所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固體大推力發動機研制團隊。

這是一支具有創新基因的團隊。

“以往,國內航天領域的運載火箭主要採用液體發動機,而國外已經開始用反應速度更快、適應性更強的固體發動機。”航天科技四院四十一所所長王健儒回憶,“2010年,所裡的年輕人發起成立了這個全新的科研團隊,開啟我國運載火箭固體發動機研制事業。”

“通往太空之路,充滿未知的風險與挑戰。”王健儒說,自成立以來,這支年輕的科研團隊就不斷挑戰極限、主動進取作為,先后參與了我國長征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長征六號改運載火箭、神舟飛船逃逸救生系統、捷龍系列商業運載火箭等重點型號的動力系統研制。

航天人的征程,是浩瀚宇宙。“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團隊成員的青春歲月,洋溢著一種別樣的浪漫——少有花前月下,多是攻堅克難。”主任設計師趙玉靜介紹,“短短幾年間,團隊就成功解決多項重大關鍵技術難題,不斷刷新我國固體發動機研制的紀錄,助力我國宇航運載技術跨越式發展。”

這是一支秉持工匠精神的團隊。

航天產品研制,成敗系於毫發。“航天科研人員不能當‘差不多先生’。”趙玉靜強調,“每一個工序、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精益求精,每一處風險、每一項預案盡要了然於心。”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團隊成員把嚴肅認真的作風發揮到了極致。在長征六號改運載火箭研發過程中,面對首次採用捆綁連接結構要求,趙玉靜帶領團隊創新採用拓扑優化的方法進行殼體結構設計,最大程度縮小了理論計算與試驗數據的偏差。

團體隊員中,80后、90后已經成為主力軍。90后小伙丁淼,頂住壓力、刻苦鑽研,圓滿完成直徑3.5米、推力500噸固體發動機的首台裝藥。作為團隊中最年輕的成員,苗志文連續開展20多種仿真工作計算,有力保障發動機在低溫條件下首飛成功。

為了讓民族之光在蒼穹中閃爍,這群年輕人甘願燃燒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心血。“建設航天強國的接力棒已經交到我們這一代航天人手中。”丁淼說,“所有人的努力,隻為了心中的中國夢,能融入頭頂的燦爛星河。”

這是一支牢記初心使命的團隊。

藍色是夢想,紅色是基因。對於這群年輕人而言,紅色基因早已融入紅色血液,不忘初心是支撐他們前赴后繼的精神密碼。

團隊一直瞄准世界航天發展前沿和我國運載火箭對大推力高性能固體火箭發動機的技術需求,立足“整體式”和“分段式”兩條技術路線,先期開展了大型固體發動機的預先研究攻關,極大提升了我國大型固體火箭發動機的技術水平和快速進入空間能力。

“航天發展,動力先行。這是我們時刻銘記在心並全力踐行的工作信條。”王健儒說,“當前,國內運載火箭中應用的固體發動機的最大推力是200噸,而我們的研究已經從500噸邁向1000噸及以上。”

2015年9月,我國首枚全固體運載火箭長征十一號首飛成功﹔2021年10月,直徑3.5米、推力500噸的世界最大推力整體式固體發動機試車成功﹔2022年3月,我國首枚固體捆綁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六號改首飛成功……“團隊這些重大成果的取得,都為我國航天事業邁向更高台階前置了動力基礎、預留了發展空間。”趙玉靜言語中充滿了自豪。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未來,我們將重點開展直徑3.5米多分段發動機的研究,盡快實現推力達到千噸級以上。”王健儒表示,“團隊將以堅定的航天報國信念,向宇宙更深更遠處邁進,在燦爛星空中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本報記者 羅旭)

(責編:王珂園、宋美琪)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