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克忠
2022年05月28日08:0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文物修復人員正對大足石刻的臥佛摩崖造像進行風化程度的監測。 |
石刻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遺產類型之一。普通人幾乎都能回憶起自己印象中見到過的碑林、碑碣、經幢、岩畫、摩崖題刻題記、造像等,可謂種類繁多、豐富多彩、價值非凡。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石刻也是非常鮮明的存在,如我們熟悉的西安碑林、武威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西夏碑)、蘇州文廟的宋代石刻、泰山石刻、白鶴梁題刻、老君岩造像、花山岩畫等,有的已經列入世界遺產名錄。60多年天南海北從事科技保護工作,我對石刻有著深厚的感情。
石刻中的書法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自商周至現代,書法在不斷變化、革新中一脈相承,但有的書法由於年代久遠,很少有真跡存留至今,人們隻能從一些碑刻中見到它們的真面目。遺憾的是,與其他石質文物一樣,歲月越是悠久,石刻的劣化速度就越容易加快,科技保護的力量一直在同這種劣化賽跑。我看到過龍門石窟奉先寺的唐碑,其字跡正日漸模糊。樂山大佛側面的天王造像碑,也有字跡在消失。很多的摩崖題刻幾年不見,再看到時,也會發現有剝落的痕跡。環境和氣候對石刻的影響隨處可見。北京居庸關雲台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年都按古建筑維修,但十分精致的元代漢白玉雕刻及六體文字,已到了必須進一步保護的地步。
微環境的持續波動是石刻風化的重要原因,也是石刻保護的難點之一。這些年我們在土遺址、石窟寺等大型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的經驗,在此基礎上,可以圍繞石刻的材質、類型和環境等,開展更為精細、精准、精密的保護研究。比如,石刻與石窟寺雕像的保護修復技術相似,我們有必要根據不同質地的石刻特性進行專題研究。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圍寺廟是世界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和寺廟群,各種精美華麗的石刻熠熠生輝,堪稱無價瑰寶,但風雨的侵蝕導致其表面出現了開裂、酥粉等病害現象。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這些年對這裡的凝灰岩質石刻進行了專題研究、試驗,很好地減緩了這類石刻的風化病害。陝西文保中心對石刻的清洗有專門研究,浙江大學、同濟大學、西安交大等高校對不同石質文物的保護材料也在進行系統的研究。這都是令人欣慰的好消息。
近年來,國家層面啟動的石窟寺調查成效顯著。與石窟寺相比,石刻分布更廣、更分散,北至黑龍江哈爾濱阿城區的金代亞溝石刻,南至廣東珠海高欄島岩畫,東有江蘇連雲港的將軍崖岩畫,西至西藏日喀則大唐天竺使出銘、新疆昭蘇的清代平定准噶爾勒銘碑等。但石刻的歷史信息畢竟依附存在於淺表層岩體,受風化作用顯著,因此石刻文字史料的信息化留存十分迫切。尤其是對已模糊不清的石刻,我們可利用多維數字採集技術,高精度、微痕提取,還原已看不見的文物信息。石刻與大型岩土文物的顯著區別之一是數量多、體量小,即使在保護技術、專項保護資金、專業保護人員不足的條件下,也可以探索更多保護研究的方式。
歲月無聲,唯石能言。古人通過石刻記錄歷史、傳播文化。希望經過我們的努力,形成一套關於石刻調查、保護、利用、展示的系統規劃,使之抵抗住歲月的侵蝕,傳之永久。
(作者為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 人民日報 》( 2022年05月28日 06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