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2022年05月27日08:0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巍巍興安嶺、茫茫敕勒川,初夏的內蒙古大地生機勃勃、綠意盎然。
內蒙古是我國最早成立民族自治區、黨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最早付諸實施的地方,地處祖國北疆,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內蒙古高度重視、親切關懷,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兩次考察內蒙古、連續5年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歷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並發表重要講話、多次就內蒙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指引和推動內蒙古各項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點點滴滴潤心扉,一枝一葉總關情。穿行廣袤草原,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幅牢記囑托、感恩奮進的動人圖景。
筑牢祖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在呼和浩特市北郊,近3萬畝的敕勒川草原上,綠草如茵,繁花盛開。很難想象,這裡10年前還是砂石遍地的荒灘。
2014年1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和信園蒙草抗旱綠化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時指出,實現綠色發展關鍵要有平台、技術、手段,綠化隻搞“奇花異草”不可持續,盲目引進也不一定適應,要探索一條符合自然規律、符合國情地情的綠化之路。
“我們牢記總書記囑托,加大特色種業科研,選好種子、種對地方,馴化培育了160多種耐寒耐旱草種,在全國建立了18個種業研究院及對應鄉土植物種質資源庫,修復草原、礦山、荒漠等近3000萬畝。”蒙草生態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為內蒙古和信園蒙草抗旱綠化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王召明介紹,敕勒川草原的嬗變,“得益於我們因地制宜加以修復”。
內蒙古大草原是首都北京以至整個華北地區的重要生態屏障,保護好這片大草原是一件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大事。曾經一個時期,內蒙古發展依靠礦產,雖然經濟增速很快,但讓草原千瘡百孔、傷痕累累。
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談到這個話題,習近平總書記語氣嚴厲:“這種發展模式不可持續,留下了很多后患。這個后患的內涵是多方面的,既有破壞自然生態的后患,更有污染政治生態的后患。涉煤腐敗已經成為污染的毒瘤和源頭,要認真總結經驗,深刻吸取教訓,嚴堵制度漏洞,從源頭上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
“當時,時任錫林郭勒盟盟長的霍照良代表,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全盟不再在草原新上礦山開發項目。對此,總書記予以肯定:‘留在那兒,子孫后代可以用。’”錫林郭勒盟委書記麼永波說,“近年來,我們不但沒在草原上新增礦山,還把佔在期生產礦山半數的48家礦山納入綠色礦山名錄庫。到2023年,錫林郭勒盟所有在期生產露天礦山將全部建成綠色礦山,同步完成全部歷史遺留廢棄採坑治理。”
赤峰市喀喇沁旗馬鞍山林場林木蒼翠,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林場場長初光明和護林員們穿過密林,開展日常巡護。
2019年7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頂著烈日,沿著崎嶇的護林小道走進林區,察看林木長勢,同正在勞作的護林員們交流。總書記強調,筑牢祖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守好這方碧綠、這片蔚藍、這份純淨,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世世代代干下去,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
“牢記總書記的鼓勵和囑托,我們的干勁更足了,通過實施退化林修復和森林質量提升工程,全面構建立體、多元的生態防護網絡。”初光明介紹,馬鞍山林場公益林面積已達10.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98.7%。
內蒙古有森林、草原,也有濕地、河流、湖泊、沙漠。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提及呼倫湖、烏梁素海、岱海“一湖兩海”污染防治問題,強調“要對症下藥,分別制定治理方案,既急不得,也慢不得,要按規律辦事”。
“我們緊緊圍繞水質改善、水量增加、生態環境質量提高,統籌實施了一批生態保護和修復治理工程,累計完成投資109.8億元。”內蒙古自治區發改委主任龔明珠說,“一湖兩海”綜合治理取得顯著成效,水域面積均保持穩定,主要水質指標均達到或優於地表水五類標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國發展大局確立的戰略定位,也是內蒙古必須自覺擔負起的重大責任。構筑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把祖國北疆這道風景線建設得更加亮麗,必須以更大的決心、付出更為艱巨的努力。
“內蒙古堅持把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擺在重要位置,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整體保護和系統治理,強化‘三區三線’硬約束,將超過50%的國土面積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張韶春表示,近年來內蒙古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和森林覆蓋率實現“雙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實現“雙減少”。
全力以赴把結構調過來、功能轉過來、質量提上來
初夏的錫林郭勒盟毛登牧場,水草豐茂,牛羊怡然。望著茁壯成長的小牛犢,牧民董連寶喜上眉梢。作為伊利集團的合作養殖戶,他的養殖效益不斷提高。
201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來到毛登牧場飼草產業基地、錫林浩特市肉羊繁育基地、伊利集團考察。總書記強調,要加快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步伐,探索一些好辦法,幫助農牧民更多分享產業利潤效益,真正同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形成利益共同體。
近年來,伊利集團打造“嵌入式”服務模式,逐步形成一條農企利益聯結的現代畜牧業產業鏈,幫助合作養殖戶增收超50億元。“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我們與上下游合作企業實現協同發展,利益共享,帶動產業鏈穩健發展。”伊利集團執行總裁張劍秋表示。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你們的地理方位、資源稟賦、產業結構、生態環境要求等方面都比較特殊,要注意揚長避短、培優增效,全力以赴把結構調過來、功能轉過來、質量提上來。”
進入新發展階段,內蒙古找准在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定位,進一步明確經濟發展的重點產業和主攻方向,以調結構、轉功能、提質量為主要發力點,推動相關產業不斷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100米的鋼軌,誤差不到0.2毫米。指著眼前的稀土鋼生產線,包頭鋼鐵集團首席技術專家智建國頗為自豪,“京張高鐵所用鋼軌99%產自這裡”。近年來,包鋼集團加快轉型升級,開發出7大類、61個品種的稀土鋼,獲得稀土鋼方面發明專利14項,1000多萬噸稀土鋼從內蒙古走向68個國家和地區。
在烏蘭察布市的茫茫草原上,眾多風力發電機迎風矗立。2021年底,我國首個儲能配置規模達到千兆瓦時的新能源場站在這裡投入運營。“圍繞新能源產業上下游,我們加快延鏈、補鏈、強鏈,做大做強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烏蘭察布市市長奇飛雲介紹。
“全區目前新能源裝機和發電量佔比分別達35%和20%,預計2030年新能源發電量將超過火電。”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局長王金豹說。
目前,內蒙古非煤產業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近60%,經濟發展正由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由粗放高碳型向綠色低碳型轉變、由分散低效型向集約高效型轉變。
“綠色轉型是一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先立后破,而不能夠未立先破。”“不能把手裡吃飯的家伙先扔了,結果新的吃飯家伙還沒拿到手,這不行。既要有一個綠色清潔的環境,也要保証我們的生產生活正常進行。”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叮囑,殷殷重托。
在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神東上灣煤礦,綜採一隊大學生智能化採煤班組的年輕人,完成了集中自動注油裝置、綜採絞車遙控控制系統等11項智能化裝置和技術的實踐應用,大幅提升採煤效率。“如今,採煤一線是創新創效挑大梁,智能化技術讓我們把吃飯的家伙端得更穩。”綜採一隊隊長段偉說。
作為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內蒙古肩負保障華北、東北、西北等地用能需求的重大責任。2021年,內蒙古共向區外輸送5.8億噸煤炭﹔外送電量2467億千瓦時,佔全國跨省區外送電量的15%以上。
緊緊抓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
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團結之本。要緊緊抓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不斷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
內蒙古作為我國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區,在促進民族團結上具有光榮傳統,長期以來擁有“模范自治區”的崇高榮譽。“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積極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著力提升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鞏固和發展了民族團結大局。”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常委、統戰部長胡達古拉表示。
“在我們這裡,各民族和睦共處,誰家需要搭把手,大伙兒都會去幫。”錫林浩特市寶力根蘇木牧民朝魯門說,“我們心裡牢牢記著習近平總書記的叮囑。”
2014年1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錫林浩特市寶力根蘇木冬季那達慕活動。“那天的情形,我這一輩子都忘不了。”朝魯門說,“總書記同我們牧民們一起,觀摔跤,看賽馬,聽長調,賞歌舞。”
在考察中,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始終高舉民族團結旗幟,堅持和發揚各民族心連心、手拉手的好傳統,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精心做好民族工作,把內蒙古建成祖國北疆安全穩定的屏障。
走進赤峰市鬆山區興安街道臨潢家園社區,民族融合小課桌活動中,志願者張志超帶領孩子們制作花燈﹔民族技藝傳承課堂上,退休居民柳桂霞指導朝鮮族群眾制作刺繡編織作品……在這個多民族群眾聚居社區,其樂融融的場景比比皆是。
2019年7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這裡考察調研時強調,社區是各族群眾共同的家,民族團結一家親。要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進社區,把社區打造成為各族群眾守望相助的大家庭,積極創造各族群眾安居樂業的良好社區環境。
“這些年,以‘民族融合之家’為載體,我們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建‘民族團結一家親’的社區環境。”臨潢家園社區黨委書記吳曉華說。
赤峰博物館二層,《格薩(斯)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金巴扎木蘇聲調時而高亢,時而低沉,用說唱向游客展示古典民族史詩《格薩(斯)爾》。“2019年7月15日,總書記在這裡觀看了《格薩(斯)爾》說唱展示,並同我親切交談。”回憶當時場景,金巴扎木蘇仍激動不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重視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支持和扶持《格薩(斯)爾》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好傳承人,一代一代接下來、傳下去。要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不斷鞏固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
“總書記的重要指示讓我們深受鼓舞。”這幾年,金巴扎木蘇把更多精力用在了文化傳承上,“我們一定要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維護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揮更大作用。”
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廳長黃雅麗表示,內蒙古教育系統堅定不移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堅持從娃娃抓起、從青少年抓起,分層分類推動青少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
堅定不移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阿爾山市林海街居民郭永財家,明亮溫馨的房間裡傳來切菜的嚓嚓聲。見有客來,郭永財的老伴兒馮秀華放下手裡的活計,滿臉笑容迎上前。
2014年農歷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冒著零下30多攝氏度的嚴寒,來到地處邊陲的興安盟阿爾山市。在伊爾施鎮困難林業職工郭永財家中,總書記察地窖,摸火牆,看年貨,坐炕頭,詳細了解一家人的生活。“總書記看到我們住房還比較困難,叮囑隨行的干部一定要解決好棚戶區居民搬遷問題。”回憶起當天的場景,馮秀華難掩激動,“當年8月,我們就搬進了樓房,實現了‘安居夢’。”
“我們黨員干部都要有這樣一個意識:隻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我們就不能安之若素﹔隻要群眾對幸福生活的憧憬還沒有變成現實,我們就要毫不懈怠團結帶領群眾一起奮斗。”習近平總書記的話真摯深情。
“2014年以來,阿爾山市把棚戶區改造作為頭號工程來抓,累計投入42億元,改造棚戶區房屋近70萬平方米,棚房區居民全部‘出棚進樓’,3萬人從‘憂居’實現‘優居’。”阿爾山市市長王曉歡介紹。
“在選舉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時,黨中央提出,中央領導同志應選擇老少邊窮地區參加選舉。我選擇在內蒙古自治區參加選舉,表達了黨中央對民族邊疆地區的重視,體現黨中央加快推進欠發達地區發展、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心。”2018年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對代表們說。
到2020年底,內蒙古現行標准下157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57個貧困旗縣全部摘帽、3681個貧困嘎查村全部出列,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
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倍感欣慰:“內蒙古如期完成了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可喜可賀。”總書記同時指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總書記2019年7月在我們村考察時特意囑咐鄉親們:‘產業是發展的根基,產業興旺,鄉親們收入才能穩定增長。要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林則林,把產業發展落到促進農民增收上來。’”望著村裡漫山成片的山葡萄產業園,赤峰市喀喇沁旗馬鞍山村黨總支書記劉葉陽總會想起總書記的話。
依托山葡萄種植和鄉村旅游兩大產業,馬鞍山村成立葡萄酒業公司,推動“葡萄+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如今,全村及周邊地區山葡萄種植面積達3500畝,帶動農戶每畝增收1000元。”劉葉陽介紹,2021年全村人均年純收入達到1.59萬元。
內蒙古各地著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牧業產業化、品牌化,並同發展文化旅游、鄉村旅游結合起來,增加農牧民收入。到2021年,內蒙古實現糧食生產“十八連豐”,畜牧業生產“十七連穩”。
從堅決守住防止規模性返貧底線,到著力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內蒙古錨定共同富裕目標,堅定不移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多項民生指標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風吹綠草遍地花……”琴聲依舊、歌聲依舊,遼闊草原卻已然氣象一新。
(本報記者陳沸宇、丁志軍、吳勇、張棖、翟欽奇)
《 人民日報 》( 2022年05月27日 01 版)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