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高 炳 王永戰
2022年05月27日08:0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陝西省洋縣金水鎮牛角壩村村民在晾晒山茱萸。 |
陝西省平利縣錦屏社區。 |
川陝蘇區紀念館。 |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川陝蘇區將帥碑林。 |
孟夏時節,行走川陝革命老區,綿延山嶺草木蔥蘢,隨處可見老區百姓幸福笑臉。
近年來,川陝革命老區干部群眾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擼起袖子加油干——發展特色產業、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生態環境保護等各項工作齊頭並進。
生活美、產業旺、生態好,川陝革命老區,正繪出美麗新畫卷。
生活美:“搬”出幸福來
走進秦巴山深處的陝西省平利縣老縣鎮錦屏社區,一排排嶄新安置樓白牆黛瓦,掩映在青山綠水間。
“種了青菜、點了豆子,香蔥長得也不錯!”脫貧戶汪顯平彎著腰,忙著侍弄社區裡的“安心菜園”。
2016年易地扶貧搬遷,汪顯平告別山上土坯房,搬進了山下新樓房。“走,進屋看。”跟著汪顯平打開家門,三室兩廳的房子寬敞整潔、窗明幾淨。
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平利縣考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易地搬遷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實現貧困群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途徑。搬得出的問題基本解決后,后續扶持最關鍵的是就業。樂業才能安居。
“眼下,老家山上還留著5畝茶園。我在鎮上打工,外加修電器營生,全家日子過得順心。”汪顯平端來一盆清水,淘洗剛從“安心菜園”採回的果蔬。
環繞錦屏社區走一圈,學校、超市、醫院、公交站等設施一應俱全。4家社區工廠裡,200多名婦女織鞋襪、做線圈,在家門口上班。
“白天,大家忙工作。一到晚上,人們跳廣場舞、打太極拳,不少年輕人還來打球,社區裡熱火朝天……”社區黨支部書記江慧麗說。
如今,平利縣“山上興產業,山下建社區,社區辦工廠”,全縣110個集中安置區裡,8萬余名搬遷群眾樂享新生活。
一路行至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這裡曾是川陝革命根據地核心區,當時數萬名群眾踴躍參軍。時光荏苒,如今脫貧攻堅已取得勝利,老區群眾甩掉了貧困的帽子。
赤溪鎮西廂村,小河裡水流潺潺。脫貧戶岳俊洪挽著褲腳站在河邊,等著上游游客坐船漂流而來。
“最近這陣子,游客多了。”每到5月,岳俊洪便在村裡的漂流基地上工,“力氣有處使,心就安了。”
前些年,岳俊洪住大山深處的土坯房,加上母親患病,“窮得叮當響”。2018年,全家搬進了100平方米的安置房,老岳高興之余有點擔心:家搬了,離田遠了,靠啥生活?
很快,村裡引進公司建起漂流基地、游樂場。如今,他在家門口上班。“在村裡鼓勵下,我跟兒子一商量,開始養黃羊。”老岳好學,參加了職業技能培訓,學了不少技術,“現在養了150隻黃羊,全家年收入有十幾萬元。”
“如今,巴中已有22.53萬名脫貧勞動力穩定就業,其中易地搬遷勞動力10.98萬人。”巴中市人社局副局長羅碧林介紹,讓易地搬遷戶安居樂業,當地一方面發展特色產業、引進重點企業,另一方面鼓勵脫貧戶創辦民宿、養殖場等。“近2.7萬人次脫貧勞動力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就業能力不斷提高。”
產業旺:腰包鼓起來
“白茶樹喜陽怕澇,少澆水,才能長勢旺。”走進四川省青川縣喬庄鎮瓦礫村,白茶園管護隊隊長趙堂榮向村民柳丕富傳授管護茶苗訣竅。
按老趙教的法子,茶苗種得綠油油,看得柳丕富心生歡喜。
2018年,在習近平總書記關心下,浙江省安吉縣黃杜村向青川縣陸續捐贈“白葉一號”茶苗540萬株,在瓦礫村和周邊地區建成“白葉一號”受捐茶苗基地1517畝。
“白葉一號”落戶青川后,趙堂榮被聘為瓦礫村“管護隊長”。從一開始的“小白”,到現在的“土專家”,趙堂榮學得認真。參加了不少次縣裡舉辦的現場交流會,他還曾被派往浙江培訓,“不同季節,有不同管護方法。茶苗長得好,全靠人勤勞……”
茶園裡,像柳丕富這樣既種茶又學技術的村民有幾十名。“在這兒務工,活不累,還離家近。”趙堂榮說,學到技術運用到自家茶園裡,每年鮮葉採摘量可增加30%。
今年3月,趙堂榮精心管護的72畝白茶,初次大規模採摘獲得500余斤鮮葉。村民在務工之外,開始享有採茶收益。
“下一步,我們將補基地、補加工、補品牌、補營銷,進一步做強‘白葉一號’全產業鏈。”廣元市政協副主席、青川縣委書記龍兆學介紹。如今,青川縣茶產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茶園面積達27.4萬畝,茶葉產量8000噸,實現綜合產值25億元。
群山環抱中,陝西省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進入了木耳採摘的時節。
走進村口大棚,噴淋灌溉系統正給木耳澆水。看著菌棒上鑽出一簇簇“小耳朵”,村民殷書鋒臉上泛起笑容。
在金米村,殷書鋒是種植示范戶,也是木耳管理員。村裡2019年開始發展木耳產業,殷書鋒跟著技術員學藝,漸漸成了行家,“今年種了11萬袋木耳,預計能賺8萬元。”
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前往金米村考察脫貧攻堅情況。習近平總書記步行察看村容村貌,走進村培訓中心、智能聯棟木耳大棚,了解木耳品種和種植流程,詢問木耳價格、銷路和村民收入等,夸獎他們把小木耳辦成了大產業。
如今,嘗到木耳“甜頭”的,不光是殷書鋒。在金米村,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木耳。“今年春季,全村種了400萬袋。”金米村黨支部書記李正森介紹,有150戶600多人參與到木耳產業鏈上。通過電商,這一簇簇“金耳朵”將銷往全國各地。
大山深處,“小木耳”長成“大產業”。截至目前,柞水縣累計發展木耳專業村65個、生產基地80個、大棚2519個,帶動1.5萬戶農民持續增收。
生態好:護出綠色來
“穿過這油鬆林,山梁背后,就是一片銳齒櫟。”身著迷彩服,穿梭在秦嶺茂密林間,王軍崗對腳下的坡坡嶺嶺如數家珍。行至山頂舉目四望,不同海拔的林梢上,嫩黃過渡至深綠,好似一幅大自然的“調色盤”。
身為陝西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楊家溝保護站護林員,王軍崗和3位同事一道,守護著洋縣境內這片近4000公頃的森林。
“森林防火、科研監測、病虫害防治……”談及崗位職責,王軍崗語氣堅定,“我們要當好秦嶺生態的守護者。”
洋縣青山綠水間,也是“東方寶石”朱鹮的棲息樂園。自發現7隻朱鹮后的40年間,洋縣護鹮打出“組合拳”:朱鹮活動區內,禁止開礦、狩獵、砍林伐木﹔建立保護站、救護飼養中心、自然保護區……如今,數千隻朱鹮從洋縣一隅擴展至秦巴地區,“自覺護鹮”的意識,已融入當地百姓點滴生活。
從秦嶺深處,行至大巴山腹地,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1933年10月,紅四方面軍在此間主動出擊,獲得宣(漢)達(縣)戰役勝利,川陝革命根據地和川東游擊區連成一片。在紅色精神感召下,宣漢干部群眾一代代接續奮斗,在紅色老區筑起綠色夢想。
吃罷早飯,漆樹土家族鄉護林員朱尚勇出門巡山,拿著喇叭邊走邊喊,“不准攜帶火種進山,保護野生動植物……”他負責500多畝林區,其中有100多株世界瀕危植物崖柏。
在宣漢縣,像朱尚勇這樣的護林員共有3085名,分散在各大林區。作為四川盆地北部山地重要的生物基因庫,宣漢境內有蒼鬆、紅豆杉等1000余種喬灌植被,雲豹、赤腹鷹等100余種珍稀動物在此繁衍生息。
“為守護大巴山自然生態,我們實施‘增綠、見綠、護綠’行動,設立國家級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轄區內國家重點野生動植物受保護率達100%。”宣漢縣生態環境局局長王小偉說,“落實河(湖)長制,加強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多措並舉,呵護青山綠水。”
2021年,四川省、陝西省發布相關文件,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提出加強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做好秦巴山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修復,讓子孫后代樂享綠水青山。
《 人民日報 》( 2022年05月27日 06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