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2022年05月26日08: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輾轉奔波來到呂梁山深處的趙家窪村,連看三家特困戶,發出啃下深度貧困硬骨頭的號令﹔
在汾河沿岸駐足凝望,要求切實保護好、治理好汾河,“讓一泓清水入黃河”﹔
來到山西轉型綜合改革示范區政務服務中心調研,勉勵山西在轉型發展上率先蹚出一條新路來﹔
登上平遙古城牆,要求“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
…………
“到中央工作后,我一直關注著山西。”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三度赴山西考察調研,為山西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強大動力。
3500萬三晉兒女牢記囑托,把習近平總書記的關懷關愛,化作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的實際行動,扑下身子干、挺起脊梁扛,在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突破,續寫山西踐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
在轉型發展上率先蹚出一條新路來
長期以來,山西興於煤、困於煤,一煤獨大導致產業單一。建設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黨中央賦予山西的一項重大任務,也是實現山西轉型發展的關鍵一招。
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山西考察,希望山西“用好這一機遇,真正走出一條產業優、質量高、效益好、可持續的發展新路”。
2019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八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在山西開展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的意見》,支持山西通過綜合改革試點,爭當全國能源革命排頭兵。
2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到山西考察調研,對山西寄予厚望,“路子對了,就要堅持走下去,久久為功,不要反復、不要折騰。希望山西在轉型發展上率先蹚出一條新路來。”
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山西全力以赴破難題、增活力、蹚新路、保供應,轉型發展的深刻變革正在三晉大地深入推進。
初夏時節,烏金山下綠意濃,山西瑞光熱電有限責任公司的生產廠房內,兩台大型燃煤發電機組隆隆作響。排出的煙氣順著管道被迅速抽進捕集設備,經過冷卻、吸收等多道程序,變成高純度的食品級液態二氧化碳。
山西瑞光熱電公司總經理胡俊峰介紹,近年來,我們堅持科技創新引領企業發展,在二氧化碳捕集、燃煤機組超低排放改造、余熱梯次利用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
今年1月27日,在山西瑞光熱電有限責任公司考察調研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富煤貧油少氣是我國國情,要夯實國內能源生產基礎,保障煤炭供應安全,統籌抓好煤炭清潔低碳發展、多元化利用、綜合儲運這篇大文章,加快綠色低碳技術攻關,持續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總書記的話給了我們企業極大的鞭策和鼓舞。”胡俊峰介紹,我們正在通過智能化管理,進行數值的再優化,進一步推動煤電機組節能降碳,並拓展二氧化碳產品的延伸應用。
在晉能控股煤業集團塔山煤礦智能化調度指揮中心,輕點屏幕上的“一鍵啟動”,井下智能採掘機與放煤機、運輸皮帶開始聯動運轉,滾滾“烏金”順著傳送皮帶奔向地面。這個千萬噸級礦井,已建成7個智能綜採作業面。
山西省委主要負責同志表示,面對“雙碳”目標要求,山西將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向縱深推進,加快煤炭智能綠色安全開採和清潔高效深度利用,推動煤電機組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三改聯動”,有序發展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等,全面提升能源穩定供應和保障高質量發展的能力。
如今山西煤炭先進產能佔比突破75%,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佔比達到34.3%。去年,山西原煤產量達到11.93億噸,較上年增加1.3億噸﹔向16省(區、市)累計發送電煤4356萬噸。
中國寶武太鋼不鏽鋼精密帶鋼有限公司的車間裡,齒輪飛轉,機器轟鳴,公司首席工程師廖席正與工人們查看新下線的“手撕鋼”產品。
2017年、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走進太鋼考察調研。
總書記第一次到太鋼了解新產品研發時,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供給質量和水平最重要的發力點”。
那時,85后技術員廖席正在進行新項目“手撕鋼”的艱難探索,平均每兩天失敗一次。總書記的殷切期望,讓他鼓足創新勇氣。
一年后,厚度僅0.02毫米的“手撕鋼”研制成功。2020年,當看到習近平總書記步入生產車間,廖席緊張又興奮。
拿起一片“手撕鋼”,總書記輕輕扭折了一下,稱贊說:“百煉鋼做成了繞指柔。”
“希望你們再接再厲,在高端制造業科技創新上不斷勇攀高峰,在支撐先進制造業方面邁出新的更大步伐。”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寄語,讓廖席和研發團隊的伙伴們更感責任在肩。
“為了落實總書記要求,我們重新確定研發重點,抽調精兵強將組建了7個攻關組。”廖席說,“在總書記考察3個月后,我們成功軋出0.015毫米的超薄不鏽鋼箔材。”
依靠“手撕鋼”這一拳頭產品,太鋼不鏽鋼精密帶鋼有限公司取得快速發展,2021年利潤創建廠以來新高。
山西堅定不移推動資源型經濟轉型,以增強生存力發展力為方向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以加快集群化規模化為方向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2021年,山西規模以上工業中,裝備制造業增長24.4%,高技術制造業增長34.2%,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19.5%,均明顯快於全部規上工業增速,產業轉型發展態勢良好。
讓一泓清水入黃河
5月6日,右玉縣機關干部開展義務植樹活動,右衛鎮高牆框村義務植樹基地,運苗車、水灌車來回穿梭。
右玉縣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新中國成立之初,林木綠化率不到0.3%,如今提高到57%。歷任縣委書記展開植樹接力,帶領人民創造了荒漠變綠洲的人間奇跡,鑄就了迎難而上、艱苦奮斗、久久為功、利在長遠的“右玉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5月在山西考察時指出,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發揚“右玉精神”,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抓好“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態修復治理,扎實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引導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山西沿黃地區在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
著力推進太行山和呂梁山兩山增綠,全面開展汾河、桑干河等“七河”治理……山西牢記囑托,大力發揚“右玉精神”,深入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打牢高質量發展綠色底色。
萬木並秀、波光旖旎,汾河宛若一條玉帶穿過太原城。水面上,幾名皮劃艇運動員正在訓練。
“以前的汾河,無論是水量還是水質,都達不到練習皮劃艇的標准,我們隻能‘遠走他鄉’訓練。”太原市體育工作隊水上項目劃艇教練金剛感慨道,“近年來,汾河水質、周邊風景環境有了很大改善,終於實現了在家門口訓練的願望。”
汾河,黃河第二大支流,山西的母親河,在太原市區有9條主要支流。由於歷史原因,汾河水一度受到嚴重污染。
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強調:“一定要高度重視汾河的生態環境保護,讓這條山西的母親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
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山西出台《以汾河為重點的“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總體方案》,啟動全省汾河治理攻堅戰。控污、增濕、清淤、綠岸、調水“五策並舉”,太原市近年來實施“九河”綜合治理工程,汾河逐步實現“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
2020年5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汾河太原城區晉陽橋段,考察汾河流域生態修復和城市環境建設情況。站在汾河岸邊,總書記結合展板聽取太原市汾河及“九河”綜合治理、流域生態修復等情況介紹。聽到汾河逐步實現了“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總書記點頭稱贊:“真是滄桑巨變!”
對當時的情景,時任太原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現任山西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的邵社教記憶猶新,“總書記的肯定,對我們是巨大的鼓舞,也堅定了我們繼續推進汾河保護和治理的決心。”
在這次考察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切實保護好、治理好汾河,再現古晉陽汾河晚渡的美景,讓一泓清水入黃河。”
“牢記總書記囑托,堅決當好汾河的守護人。”太原市汾河景區管委會主任張平國介紹,汾河流域太原城區段生態修復治理工程已全面完成,“汾河晚渡”景點建成開放,貫穿汾河景區的濱河自行車道也正式投運,汾河景區成為太原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隨著一項項有針對性的措施實施,汾河流域生態修復取得階段性治理成果:以汾河谷地為中心的地下水水位連續多年持續回升﹔2021年,汾河流域國考斷面水質全部提升到Ⅳ類及以上水質。
“太行、呂梁山區是山西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治理的主戰場。”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局長袁同鎖說,山西持續將全省90%的林草項目向“兩山”地區的81個縣傾斜,已經初步建成區域防護林體系,全省黃河流域范圍內森林覆蓋率已達25%。
將黃河流域4685.91萬畝永久性生態公益林納入立法保護,將黃河流域46%的濕地納入保護范圍,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38萬平方公裡……堅決守好“華北水塔”、筑牢京津冀綠色生態屏障、黃河生態安全屏障,山西空氣質量改善實現歷史性突破,森林覆蓋率歷史性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全面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
出大同城區,一路向西,來到武周山南麓,氣勢恢弘的雲岡石窟就矗立於此。第17窟內,幾名工作人員正通過近景攝影測量技術採集影像數據。
2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雲岡石窟考察時強調,雲岡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好雲岡石窟,不僅具有中國意義,而且具有世界意義。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讓我們更加深刻認識到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意義和自己肩負的光榮使命。”雲岡研究院黨委書記張焯介紹,為了保護好雲岡石窟,研究院組建了專業技術團隊開展數字化信息採集,為永久保存和永續利用打下堅實基礎。截至目前,雲岡石窟整體數字化信息採集工作已完成1/3。
雲岡研究院還與浙江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合作,利用3D打印技術,成功完成對第3、12、18窟的等比例復制,探索把不可移動文物進行可移動展示。VR(虛擬現實)、數字化等高科技手段,讓歷經千年的石窟藝術飛上“雲端”、走向世界。
山西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31處。距雲岡石窟400公裡之外,便是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
今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平遙古城考察調研時指出,要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全面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統籌好旅游發展、特色經營、古城保護,筑牢文物安全底線,守護好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3米寬的精美漆面上,百鳥飛向太陽,氣勢恢宏的故宮等古建元素融入畫中。85歲的薛生金和徒弟們一起在工作室裡創作漆器作品。
薛生金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讓他和徒弟們倍感振奮的是,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平遙古城,沿街巷察看古城風貌,走進平遙牛肉店、推光漆器店、東湖老醋坊,了解當地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開展特色經營情況。
“要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者,保護好推光漆器等文化瑰寶,把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產業發揚光大、推向世界。”薛生金牢牢記住了總書記的這句話,他說:“我們一定要把平遙推光漆器這個文化瑰寶保護好,讓漆器技藝在傳承與創新中延續,在保護與發展中更具魅力。”
從開展文物搶救性、復建性、數字性、社會性保護,系統推進文物保護活化利用,到加強世界文化遺產、重要大遺址、重要文物建筑、革命遺址遺跡的保護利用,山西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充分挖掘和利用當地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資源,加強文化系統性保護傳承,打造中國文化傳承弘揚展示示范區,用璀璨文化之光照亮轉型發展之路。
讓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
走進岢嵐縣廣惠園小區居民王三女的家中,50多平方米的房子裡,茶幾、電視、沙發等家具家電一應俱全,廚房、衛生間整潔干淨。
“趕上了好時代,是咱最大的福氣!”4年多前,王三女還住在原呂梁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岢嵐縣趙家窪村,日子過得十分艱辛:丈夫、兒子已經去世,獨自拉扯患有殘障的孫子、孫女。
2017年6月21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輾轉奔波來到趙家窪村,走進這位特困戶的家,安慰王三女好好生活,叮囑當地干部安排好她孫子和孫女的特殊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在趙家窪考察時指出,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庄嚴承諾,不管任務多麼艱巨、還有多少硬骨頭要啃,這個承諾都要兌現。
在岢嵐縣考察后,習近平總書記又在太原主持召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
“總書記發出啃下深度貧困硬骨頭的號令。”時任山西省扶貧辦主任、現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的劉志杰說,山西採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舉措、更加有力的工作,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中的硬仗。
2017年9月,當地啟動易地扶貧搬遷,趙家窪村最后6戶村民搬到了縣城,住進了新樓房。
“我腿腳不太利索,政府照顧我住在一樓,生活方便。”王三女說,算上各種補貼,每年有5萬元左右的收入。
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實現小康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今年春節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汾西縣僧念鎮段村考察時指出,建設現代化國家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要繼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扎實推進鄉村振興,讓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中越走越有奔頭。
山西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創造更加多彩多姿的生活。
5月下旬,位於大同市雲州區唐家堡村的有機黃花標准化種植基地滿眼新綠。
兩年多前,在這裡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鄉親們脫貧后,我最關心的是如何鞏固脫貧、防止返貧,確保鄉親們持續增收致富。總書記叮囑當地干部,一定要保護好、發展好黃花這個產業,讓它成為鄉親們致富的一個好門路,變成群眾的“致富花”。
如今,依靠生產、加工、銷售全方位扶持,小黃花“長”成了大產業。唐家堡村黨支部書記師偉介紹,全村現有黃花4200畝,人均近3畝,去年行情喜人,畝均增收1500元,僅黃花一項人均收入11600元。
山西將產業發展貫穿脫貧攻堅、全面小康和鄉村振興全過程,特色產業扶貧帶動127.7萬貧困人口增收,“大同黃花”“吉縣蘋果”等區域品牌成為穩定脫貧持續增收的“硬支撐”﹔“呂梁山護工”“天鎮保姆”等90多個特色勞務品牌,助力群眾拓寬增收渠道。
夏日的段村,村道蜿蜒潔淨,農家屋舍鱗次櫛比。“現在村裡水、電、交通都很好,大家都有事做、有收入。”蔡文明曾是村裡的貧困戶,2014年通過小額扶貧貸款買了20多隻羊,靠養羊脫貧摘帽。“去年我家賣羊淨收入4萬多元,我和老伴又種了10多畝玉米,還能淨賺1萬多元,日子一年比一年好!這最重要的是有黨的關心,有支部帶領。”
山西正以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為牽引,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夯實基層治理基礎工作、建強基層治理骨干隊伍、完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機制,提高基層治理能力,用干部的辛苦進一步提升群眾的幸福。
(本報記者胡健、劉鑫焱、喬棟、付明麗、鄭洋洋)
《 人民日報 》( 2022年05月26日 01 版)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