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晶明
2022年05月26日08:28 來源:人民政協報
近期以來,全國文藝界都在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下文簡稱《講話》)發表80周年。這裡的“發表”,是指毛澤東在座談會上面對文藝界的兩次講話,分別是1942年5月2日和23日。《講話》的正式發表,則在1943年10月19日延安《解放日報》上。那也是專門挑選的日子,那一天是魯迅逝世7周年紀念日。
紀念《講話》,可以討論的話題很多。我讀《毛澤東年譜》的直接感受是,《講話》的發表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有的放矢才能讓人心服口服。為了召開這次座談會,為了發表講話,毛澤東事先做了大量深入的調查研究。強烈的問題意識,深入的調查研究,在調研中發現問題,從分析、總結問題的過程中尋求理論上的提煉、升華,這是《講話》重要的前提。
1942年1月以來,毛澤東多次就糾正黨內作風、改進新聞輿論發表講話,其中的觀點與他對文藝問題的思考具有系統性和一致性。1月17日,在《〈文化課本〉序言》裡,毛澤東認為很多干部“急切需要解決文化基礎問題”,提出希望革命干部要能看能寫。1月24日,他就延安《解放日報》工作發表意見,指出報紙言論題材應切實,文字應通俗﹔黨八股必須廢除,空洞抽象的言論必須糾正,教條主義必須休息。其后幾天,又在不同場合指出“所謂文風不正,就是說有黨八股的毛病。”“從歷史來看,黨八股是對五四運動的一個反動。”同時又指出“但五四運動本身也是有缺點的”,所以黨八股“也是五四運動的消極因素的繼承、繼續或發展”。還指出現實中對文化水平低的工農老干部沒有以文化教育為主,今后應強調文化教育。這些論點,事實上已經指向了文藝如何與人民群眾相結合等問題。
從3月開始,毛澤東就文藝問題開展調查研究。3月31日,在楊家嶺各部門負責人及作家座談會上,討論《解放日報》改版問題。針對整頓學風黨風文風過程中出現的冷嘲熱諷現象,指出“批評應該是嚴正的、尖銳的,但又應該是誠懇的、坦白的、與人為善的。隻有這種態度,才對團結有利。冷嘲暗箭,則是一種銷蝕劑,是對團結不利的。”他邀請作家蕭軍、歐陽山、草明、舒群等人搜集文藝界情況,並與作家們深入討論黨的文藝方針政策等問題。4月13日致信歐陽山、草明,談到“前日我們所談關於文藝方針諸問題,擬請代我搜集反面的意見,如有所得,祈隨時賜示為盼。”17日又復信二位作家:“如果你們在搜集材料,那很好,正反兩面都盼搜集,最好能給我一個簡明的說明書。”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同時又要深入調查,以求做到實事求是、有的放矢,為文藝座談會的召開作了充分准備。4月下旬,他召集魯迅藝術文學院的何其芳、周立波等談話,討論歌頌光明和暴露黑暗等問題。指出:“知識分子到延安以前,按照小資產階級的幻想,把延安想得一切都很好。延安主要是好的,但也有缺點,這樣的人到了延安,看見了缺點,看見了不符合他們的幻想的地方,就對延安不滿,就發牢騷。”
毛澤東深諳文藝之道,但他不是從文藝研究者、創作者的姿態上去談文藝,而是以一個政治家的遠見卓識來看文藝與革命、時代、社會、人民的關系,由此討論究竟應當為什麼人和怎樣為的問題。他的調查研究,目的也不是考察文藝家們的創作動態和藝術風格,而是從中分析研判他們對中國革命的態度。
自己親自去參觀展覽、觀看演出,閱讀各種文藝作品,召開小型座談,聽取作家藝術家的意見,請有關作家廣泛征求意見,搜集情況。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調查研究,才使得他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能夠站在政治家高度,出於對作家藝術家的充分認識,針對當時文藝尤其是延安文藝界的動態,存在的問題,與革命不相符、不適應的地方,達到文藝理論上的精准論述,對文藝實踐做出評價,指出問題,提出要求。可以說,這種實踐性是《講話》生命力的重要體現,而實踐性的扎實根基正是建立在毛澤東一貫以來的理念: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講話》正頭就指出:“我們討論問題,應當從實際出發,不是從定義出發。”這句話看似平淡,實質上卻是《講話》要義與文風的概括。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