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勝平
2022年05月26日08:20 來源:學習時報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廣西創建了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它包括左江、右江和紅水河流域的龍州、寧明、憑祥、百色、恩隆(今田東)、隆安、東蘭、鳳山、河池等,面積約5萬平方公裡,人口150余萬。其中壯族人口為主體,還有漢、瑤、苗、毛南、仡佬等族。左右江革命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較早創建的根據地之一,也是中國共產黨在少數民族地區建立的面積規模較大、人口數量較多的一塊根據地,在西南邊疆樹起了一面“工農武裝割據”的光輝旗幟,對廣西和中國革命作出了重要貢獻。
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的形成發展
1929年9月,中共中央代表鄧小平(化名鄧斌)來到南寧,領導廣西全局工作。不久,主政廣西的俞作柏、李明瑞不聽我黨勸阻倉促反蔣,旋即失敗,鄧小平果斷決策,將我黨掌握的廣西警備第四、五大隊和廣西教導總隊開赴左右江地區。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1929年12月11日,在鄧小平、張雲逸、韋拔群等領導下,在地處滇、黔、桂三省交通樞紐的山城百色舉行武裝起義,成立紅七軍,頒布《中國紅軍第七軍目前實施政綱》《中國紅軍第七軍司令部、政治部布告》等重要文件。同一天,在恩隆縣平馬鎮召開右江地區第一屆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了以雷經天為主席的右江蘇維埃政府。右江蘇維埃政府先后成立了百色、東蘭、恩隆、奉議、隆安、河池等十幾個縣級蘇維埃政府和革命委員會,創建了人口約100萬的右江革命根據地。1930年2月1日,在鄧小平、李明瑞、俞作豫等領導下,在地處中越邊境的龍州舉行武裝起義,成立紅八軍和左江革命委員會,頒布《中國紅軍第八軍目前實施政綱》《勞動法》《土地法》等政綱法令。左江革命委員會在左江特委和紅八軍的支持下,在龍州、上金、龍茗、憑祥、養利、崇善等地組織成立革命委員會,創建了人口50余萬的左江革命根據地。
左右江革命根據地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頒布了一系列文件和法令,指導根據地的經濟、政治、軍事和文教等各項建設。根據地的中心工作是土地革命,實現“耕者有其田”。右江蘇維埃政府制定和頒布了《土地法暫行條例》《共耕條例》,作為土地革命的依據和准則。農民分得土地后,政治地位和經濟生活明顯改善。當時東蘭和鳳山一帶流傳著這樣的山歌:“田地都平分,不准誰偷懶,家家有谷收,人人心歡喜,糧食吃不完,團結更增產。”除了土地革命,在鄧小平等的領導下,根據地大力發展黨員,加強黨的組織建設﹔開辦黨員和干部訓練班,對部隊進行集中整訓,提高了黨員和干部的政治素養與軍事素質﹔同時,加強革命政權、經濟、文教衛生等建設,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少數民族工作,增強了根據地軍民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的成立和發展,引起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恐慌。1930年3月,新桂系軍閥趁紅八軍主力分赴各地游擊、城防力量薄弱之際進犯龍州。3月20日,紅八軍軍部和第二縱隊在敵軍的突襲下遭受重大損失,左江革命根據地隨后大部分喪失。在靖西剿匪的紅八軍第一縱隊回援龍州受挫,后在滇桂黔邊境游擊轉戰,於1930年10月與紅七軍會師並編入紅七軍。右江革命根據地的紅七軍在1930年初進攻南寧受挫后主力轉移到黔桂邊,同年6月回師右江,收復失地。1930年11月執行李立三“左”傾冒險主義指令(中共南方局代表鄧拔奇不知曉六屆三中全會決議,仍積極在紅七軍前委傳達“立三”路線),紅七軍主力離開根據地轉戰桂、黔、湘、粵、贛五省,於1931年7月與中央紅軍會師,后編入紅三軍團,成為中央紅軍的一部分。紅七軍主力北上后,韋拔群和陳洪濤等堅守根據地,領導根據地軍民進行了三次艱苦卓絕的反“圍剿”斗爭。后韋拔群、陳洪濤等相繼犧牲,余部向滇、黔、桂邊地區轉移,創建了滇黔桂邊游擊區,一直堅持到全國解放。
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的歷史貢獻
左右江革命根據地是“工農武裝割據”在少數民族地區的成功實踐。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繼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之后,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的兩次規模和影響較大的武裝起義。百色起義成功發動后,中共中央予以充分肯定,指出:紅七軍“雖然出現於偏僻的廣西,暫時對全國尚沒有其他各部分紅軍那樣大的影響,但他在全國政治上同樣具有極偉大的意義……特別在他的發展前途上有嚴重的作用與意義,他的發展很快可以影響到全國”。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形成的左右江革命根據地是當時全國主要的革命根據地之一,是中國共產黨在民族地區創建革命根據地的偉大壯舉,點燃了民族地區“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根據地成立的各級紅色政權,沉重打擊了反動勢力在民族地區的統治,動搖了其根基。在創建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團結各族群眾,堅持統一戰線,為我黨在民族地區實行武裝割據積累了經驗、提供了范式。在根據地的各項建設中,紅軍和蘇維埃政府堅持民族平等原則,堅決執行黨的民族政策,為我黨在民族地區的工作和民族政策的豐富發展總結了新鮮經驗,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民族篇章。
左右江革命根據地踐行了反對帝國主義的政治綱領。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即著手分析中國的具體國情,制定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綱領。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的龍州、憑祥、上金、雷平、靖西等縣與法屬越南接壤。革命根據地的成立,引起了法帝國主義的仇視。法帝國主義不僅封鎖了中越邊界,還企圖干涉和扼殺新生的紅色政權,揚言要派武裝衛隊及機關炮車進駐龍州。左江革命根據地軍民不畏強權威脅和恫嚇,對法帝國主義的挑舋予以了堅決回擊。根據地軍民召開萬人大會、舉行反帝游行示威,聲討法帝國主義罪行,沒收了窩藏在法國駐龍州領事館、海關樓和天主教堂內的地主豪紳財產,收繳了一批武器和一部電台,將領事館領事夫婦、武官和教堂傳教士等驅逐出境,並迫使一架在根據地上空挑舋的法國軍機墜毀,沉重打擊了法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
左江革命根據地的對法斗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根據地軍民同帝國主義面對面的直接較量,鼓舞了全國人民的反帝信心和愛國熱情,在黨領導的民族獨立斗爭史上具有特殊且重要的意義。中共中央機關刊物《紅旗》在社論《赤色的龍州》中對這次反帝斗爭給予了高度評價:“做了國民黨軍閥政府數十年所不能做所不敢做——不是,實在是所不願做的事。實現了中國共產黨之反帝國主義政綱,開辟了中國革命的新紀元,在中國革命的發展將有非常偉大的歷史意義。”
左右江革命根據地淬煉、造就了一大批革命者與建設者。左右江革命根據地不僅鍛造了驍勇善戰的雄師勁旅——紅七軍和紅八軍﹔還培育和造就了一大批革命骨干和治國理政的英才,其中包括大量少數民族干部。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建者鄧小平后來曾說:“二十五歲領導了廣西百色起義,建立了紅七軍。從那時開始干軍事這一行,一直到解放戰爭結束。”他在人民軍隊中擔任的第一個重要領導職務是紅七軍前委書記和紅七軍政委。鄧小平既是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又是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據不完全統計,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累計培養了2000余名共產黨員、近萬名紅軍戰士。其中有大將張雲逸,上將韋國清、李天佑,中將莫文驊、覃健、韋杰、冼恆漢,少將韋祖珍、覃國翰、黃惠良、姜茂生、歐致富、盧紹武、吳西、袁也烈等,一共20位將軍﹔有陳漫遠、葉季壯、袁任遠、覃應機、黃榮、鐘夫翔等20余位省部級干部﹔還有其他一大批各級領導干部。他們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作出了重大貢獻,他們的高尚情懷和崇高精神成為激勵我們奮勇前進、走好新時代長征路的強大精神力量。
(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黨校文史教研部)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