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強國復興有我”專題報道
分享

福建政和縣稠嶺——

護好青山綠水  共享幸福生活

本報記者  連錦添

2022年05月25日08:4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初夏時節,閩北深山,福建省政和縣稠嶺村農家樂“素食人家”裡,柴火灶上蒸著用來打糍粑的糯米,村民張榮炳正在做豆腐,打漿前加進了自種的黑豆,案頭擺滿食材,自釀的紅米酒酒香濃郁……當日,縣裡一家單位的年輕人要到對面的國家級風景區佛子山爬山團建,然后過來用餐。

嘀嘀!有大巴開進了村子……天氣晴好,大山巍峨,四處郁郁蔥蔥,近來農家樂的生意很不錯。“今天3桌,不算多。客人多的時候一天能有20桌,廳堂擺不下,還要‘翻台’。”張榮炳說。

女主人馬紹鳳在4個大冰箱前忙碌著。她介紹,家裡食材80%是自種和從山上採集來的,鮮筍、蘑菇、干豆角、野菜……菜譜因季節而變,山上成熟什麼就採什麼、吃什麼﹔客人要吃雞,就到放養的山坡上去抓。

菜香不怕山路彎。鄉野美食吸引了一撥撥回頭客﹔小山村已辦起4家農家樂、3家民宿。

稠嶺的4個自然村,分布在海拔800多米的台地上。過去,稠嶺交通不便,山高田少,村民收入低,一度被稱作“愁嶺”。為了脫貧,村民隨著周邊地區的“種菇大潮”,也種起了香菇。有村民回憶,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家家戶戶種香菇,一家幾千筒。方法是將闊葉樹粉碎后,做成香菇筒,每做2000筒就要砍1噸多的樹木,鄰近鄉村的人也上來砍。那時,滿山的人在向大山索取,大點的樹木幾乎被砍光,隻剩下了小樹。

站在村口那投資100多萬元建成的廊橋上,稠嶺村駐村第一書記虞文超介紹:“1997年3月8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習近平來到政和縣稠嶺村調研。當了解到當地種香菇收益見效快、但要消耗大量闊葉樹這一情況后,習近平同志指出:‘稠嶺村靠山吃山這條發展路子是對的,但是要平衡好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離別之前,他又叮囑:‘這裡自然風景很好,要改變發展思路,發揮山區的生態優勢,既要保護好青山綠水,又要讓村民富起來。’”

20多年來,政和縣干部群眾牢記囑托,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縣裡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封山育林,大力發展茶、竹等綠色產業,種植高山蔬菜等作物。2021年,政和縣森林覆蓋率達79.6%﹔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100%。

縣裡干部介紹,政和縣像稠嶺這樣擁有不少旅游資源的村子很多。近年來,縣裡以佛子山、洞宮山、石圳灣為主體,創建石圳、鳳頭、念山、稠嶺、錦屏5個國家3A級旅游景區。“十三五”以來,全縣累計接待旅游總人次694萬,實現旅游總收入63.04億元。

其中,稠嶺村在政府的積極引導下,劃定生態林1.468萬畝、天然林795畝,設立生態巡查員,長期堅持保護。現階段,稠嶺已成為省級生態村,村民也有了護林的自覺。不少外出打工者返鄉創業,有的回村開民宿,開業一年多就營收80萬元。據介紹,稠嶺村年接待游客數量已超過10萬人次。

在4名年輕人合伙開辦的“雲半間”民宿,負責人魏成方告訴記者,城裡來的很多客人都是奔著這裡的好空氣來的,比如,剛退房的一對退休夫婦,住了一星期還舍不得走。客人說,樂意來村裡看雲、看樹,聽風聲,或者靜靜地琢磨大山的心思……

村民張正福說:“以前,樹被砍光了,山體滑坡現象經常發生﹔現在,生態好起來了,山貨再也不愁賣咯!”

大山是有生命的,同樣靠山吃山,要看怎麼吃。鄉村發展的思路對了,村民的好日子才能長久。在村口高大的柳杉下,村民、駐村干部與記者聊了起來:“期待對面的佛子山景區游步道、紅色教育基地完全建成后,能有更多游客到村裡來走一走、看一看、歇歇腳……”

據張榮炳介紹,農家樂一年純收入能有10萬多元。他還另算了一筆賬:賣自家竹筍、茶葉,還能有幾萬元收入。

如今,60多歲的張榮炳每天天蒙蒙亮就起來做豆腐,勁頭十足……“農業稅早已取消,政府還給各種補貼,不單是自己,其他村民也都干勁滿滿。”張榮炳說。

隨后,他指向不遠處幾名正在菜地裡忙活的婦女說:“她們去周邊村子採茶青,每年能掙幾萬元。日子越過越好,大家個個心滿意足……”

《 人民日報 》( 2022年05月25日 06 版)

(責編:王先進、王珂園)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