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馮 華
2022年05月23日07:5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要繼續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大自主創新工作力度,統籌謀劃,再接再厲,推動中國航天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創新發展,積極開展國際合作,為增進人類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今年5月1日,一組“‘嫦娥’‘天問’向大家致以‘五一’節日問候”的海報讓人再次領略到中國航天的壯美航跡:
天問一號“巡天問火”:離家2.4億公裡,火星表面工作342個火星日,“祝融號”累計行駛1921米﹔
嫦娥四號“牧星耕月”:離家38萬公裡,月球表面工作42個月晝,“玉兔二號”累計行駛1181米﹔
嫦娥五號“旅通廣寒”:地月往返23天,取回樣品1731克,在軌運行523天。
飛天逐夢,攬月摘星。中國航天在太空書寫下一個個“中國式浪漫”:“神舟”問天、“嫦娥”攬月、“北斗”指路、“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悟空”“慧眼”探索宇宙奧秘……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航天事業不斷刷新紀錄,航天科技水平實現跨越式發展, 一次次飛天逐夢,一次次將夢想變為現實。
探索蒼穹實現新突破,重大工程取得標志性成果。探月工程、高分專項、北斗導航等航天領域國家重大專項相繼收官,不斷刷新中國航天高度。隨著嫦娥五號採樣返回,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圓滿完成。從初探月宮到詳細勘察,從月面巡視到月背探秘,從遙感觀測到採樣返回,月球探測的每一個大膽設想、每一次成功實施,都生動詮釋了夢想的力量。2021年4月29日,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發射入軌,標志著中國空間站建設進入全面實施階段。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升空,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神舟十三號任務則創下了中國航天員連續在軌飛行時長新紀錄。飛行4億多公裡,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一步實現“繞、著、巡”目標,標志著我國在行星探測領域跨入世界先進行列。高分專項實現遙感數據自主可控,北斗導航星耀全球……太空中的中國速度、中國奇跡讓人印象深刻。
航天應用展現新成就,航天技術創造美好生活。中國航天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勇攀科技高峰,為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和增進人類福祉作出巨大貢獻。中國航天駛入空間應用發展的快車道,推動衛星通信、衛星導航和衛星遙感全面服務國計民生。我國在軌運行應用衛星數量超過500顆,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不論身處何方,“北斗”幫你導航﹔足不出戶,“風雲”為你預知天象﹔地處偏遠,通信衛星助你聯網無憂。據統計,我國通信衛星累計為國內偏遠地區1.4億戶家庭提供直播衛星電視服務,高通量通信衛星實現萬米高空百兆以上數據聯網,民用遙感衛星2020年數據分發量超過1000萬景。超過2000項航天技術成果實現移植深耕,助力智慧城市、智慧能源、智能機器人等智慧產業加速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開放合作展開新格局,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探索浩瀚宇宙是人類共同的夢想,和平利用太空是中國航天的一貫宗旨,國際交流與合作是航天探索的發展方向。”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表示,中國航天始終秉承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理念,與51個國家、國際組織簽訂了151份空間合作文件,推動航天事業造福全人類。國家航天局搭建平台、鏈接世界,支持與世界各國航天機構、航天企業、科研部門等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風雲氣象衛星為全球115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數據服務,嫦娥四號搭載荷蘭、德國、瑞典、沙特4個國家載荷,為中外科學家提供探索空間、開展科學實驗和技術驗証的平台。中國未來還將攜手相關國家、國際組織和國際合作伙伴共同開展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
今年1月28日,《202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發布,為中國航天描繪了新的藍圖。2022年將完成中國空間站的在軌建造。以天和核心艙為控制中心,問天、夢天實驗艙為主要實驗平台,常年有人照料的空間站全面建成。
未來5—10年,中國深空探測將繼續推進月球探測工程,“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嫦娥八號”任務都已規劃,還將繼續實施行星探測工程,開展小行星探測取樣、火星採樣返回、木星系探測等重大工程任務和關鍵技術攻關。
太空探索永無止境,逐夢之路永不停歇。奮力邁向新目標,中國航天開啟全面建設航天強國新征程,必將實現更加恢弘壯麗的航天夢。
《 人民日報 》( 2022年05月23日 01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