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20日08:33 來源:光明日報
【奮斗者 正青春】
能源短缺,是日益嚴峻的全球性挑戰。能否在地球上造出“人造太陽”,為人類提供清潔、穩定的能源?這一問題,困擾了全世界幾代科學家。
為了實現“人造太陽”這一夢想,一個平均年齡隻有33歲的高精尖科研團隊,用青春與智慧書寫了科技報國的新時代篇章,被譽為“種太陽”團隊。
這個團隊,就是榮獲第二十六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的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裝置研制團隊。
“人造太陽”,一個世界前沿科技領域——受控核聚變。
對核能的利用,主要包括核裂變和核聚變。大家比較熟悉的是核裂變。而為地球提供光和熱的太陽,其能量來源是核聚變反應。與核裂變不同,核聚變反應不產生核廢料,也不產生溫室氣體,原料可從海水中提取,清潔又穩定。
為實現中國的“聚變能源夢”,“種太陽”團隊以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毅然承擔起我國最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建設重任。
“種太陽”,有多難?
要在人工控制條件下,實現等離子體的離子溫度達到1億攝氏度以上。要制造出容器,承載1億攝氏度的等離子體。要把1億攝氏度以上的時間保持得足夠長,直到滿足穩定發電需要。
這樣的神奇操作,離不開“種太陽”團隊研制的HL-2M裝置。“HL-2M裝置作為我國最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是實現我國核聚變能開發事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依托裝置。”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黨委書記、副所長毛維成介紹,2020年12月4日,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裝置在四川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科學研究是科技和工業的先導,唯有在科研原始創新領域不斷突破,才能確保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這是“種太陽”團隊的共識。
幾年來,“種太陽”團隊想方設法從實現裝置建設的全面國產化入手,不斷攻克關鍵技術難關,最大限度克服了“卡脖子”現象。
HL-2M裝置的真空室,為放電實驗提供超真空環境,比宇宙真空環境還要低好幾個數量級,用來盛裝上億度高溫等離子體。但是,設計精度高、制造難度大等原因,使眾多企業告知真空室無法加工。
“我們隻能將科學思維迅速調整為工程思維,親自動手設計工程圖紙。”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副所長鐘武律說,經過6年艱難探索,團隊制造出我國首台D形截面特材雙層雙曲率薄壁件全焊接環狀超高真空容器,相關工藝和技術指標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關鍵方案推倒重來,在大多時候是不敢想象的事情,但在‘種太陽’團隊,卻是科研工作的常態。”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黨委副書記蔡立君說,“原始創新就意味著要敢於推倒重來,不斷向科技的廣度和深度進軍。”
“建成HL-2M裝置,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在規定時間內實現這個奇跡,最根本的是要有一支能奮斗、敢拼搏的科研團隊。”毛維成說。
美國以核心技術為由禁售高強度膨脹螺栓,這是團隊需要解決的又一項“卡脖子”難題。“越是封鎖,越要超越。”團隊成員從零開始,經過數百種材料比對和上千次試制,終於攻克關鍵技術,打破國外封鎖。
“HL-2M裝置的所有核心部件,都是由我們中國人自己設計制造完成的。”蔡立君說,團隊不僅鍛造了一批國際視野的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而且極大提升了我國制造水平和工程技術能力,帶動了產業技術升級。
“作為一支年輕的科研團隊,我們將一如既往地戰斗在攀登核聚變科技高峰的一線,打造開放共享的國際合作平台。”“種太陽”團隊成員一致表示,“我們力爭在中國點亮世界第一盞‘聚變之燈’。”
(本報記者 羅 旭)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