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承檳
2022年05月19日08:23 來源:解放軍報
在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王母渡鎮桃江村營前組后山上,有一座保存完好的碉堡——永固樓。88年前的一個夜晚,一場激烈的戰斗曾在這裡打響。
重溫長征故地,觸摸歷史脈搏。前不久,我在江西老家探親,尋訪當年紅軍將士的戰斗足跡。桃江河水深流急,從村旁穿過。沿著陡峭階梯向上行走200余米,一座年代久遠的碉堡映入眼帘,牆上“永固樓”三個字清晰可見。
永固樓共3層,坐西南朝東北,土、木、磚三合結構,主體建筑總平面呈抹角長方形。四牆角基礎呈尖狀正向延伸4.6米,成犄角或作翼牆,外牆上殘留不少彈孔。內牆抹角各設門道一扇,四周牆體殘留規格不一的長方形或五角形射擊孔,牆體頂沿為凹字形垛牆,被機槍托磨過的痕跡至今依稀可見。
站在永固樓頂部眺望,我的耳畔似乎響起已遠去的沖鋒號、吶喊聲,心中涌起對紅軍堅忍不拔、頑強不屈戰斗精神的崇高敬意。聽著講解員的深情講述,我的思緒仿佛被帶到紅軍離開蘇區的那段歲月。
1933年時的王母渡鎮,地理位置很特殊,是紅區與白區的交界處,桃江河東岸屬紅區,西岸則屬白區。國民黨在營前山上建起3座火力相互應援的碉堡,共同扼守桃江渡口,主堡便是永固樓。1934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開始長征,面臨的第一道封鎖線在贛州以東,沿桃江向南,經贛縣境南的大埠、王母渡折向東南,再經韓坊、新田等地。永固樓就在這道封鎖線上,成為紅軍必須突破的關隘。
1934年10月21日傍晚,紅霞映紅了半邊天空。隨紅三軍團后側跟進的紅八軍團一部到達王母渡,准備西渡桃江,突破國民黨守軍的第一道封鎖線。發現有紅軍從對岸渡江,隱藏在碉堡和山上戰壕裡的敵軍立即開火,激烈的戰斗打響。
當時的永固樓可謂防御嚴密,碉堡前設置了鐵絲網、深溝、暗堡三層工事,有的地方還埋了竹簽。為了端掉敵人碉堡,紅八軍團先遣部隊分幾路向敵人接近,炸毀了山上敵人作為輔翼的兩側碉堡,消滅了附堡裡的守敵。在主堡永固樓裡的敵人見大勢已去,紛紛逃跑。戰斗結束時,除敵排長帶少數隨從逃走外,其余的敵人均被紅軍擊斃或俘虜。紅軍最終攻克並佔領了永固樓,為主力部隊渡江掃清了障礙。10月25日,中央紅軍全部渡過桃江,向贛粵邊界開進。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突破敵人第一道封鎖線的紅軍將士,繼續戰略大轉移。皚皚雪山、漫漫草地,英勇的紅軍在人類歷史上走出了從未有過的偉大征程……
從永固樓移步而下,不遠處的王母渡中心小學廣場上,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在藍天下迎風飄揚。整潔的校舍裡,朗朗讀書聲不時傳來。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