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奮斗者·正青春”專題報道
分享

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青春力量(奮斗者正青春)

本報記者  侯露露  俞懿春  屈  佩  白紫微

2022年05月18日08:0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時代總是把歷史責任賦予青年。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生逢其時、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5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對當代青年寄予殷切期望。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也是世界的未來。

2013年3月,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習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指出“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裡,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裡,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2017年1月,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習近平主席在發表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時強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美好的目標,也是一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實現的目標。”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新時代中國青年攜手世界各國青年,在互學互鑒中增進了解,收獲友誼,共同成長,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青春力量——

他們參與全球青年事務治理,在雙多邊框架下積極交流互動﹔他們積極投身共建“一帶一路”,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他們勇於創新,積極參與國際科技合作﹔他們廣泛開展文明對話交流,推動不同文明和諧共生……

他們用亮麗的青春風採和豪邁的青春激情,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凝聚磅礡力量、匯聚希望之光。

堅持胸懷世界、胸懷未來,與世界各國青年一道,為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奮斗

“困難和挑戰進一步告訴我們,人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各國要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向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正確方向,攜手迎接挑戰、合作開創未來。”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時強調。

從中華大地到世界舞台,新時代中國青年與世界各國青年攜手,用行動向世界展現:隻要各國人民同心同向、攜手共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前景可期。

在聯合國講台,他們展現青年風採,分享信心和合作故事——

2020年4月,聯合國有關機構、世界衛生組織共同舉辦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網絡會議。聯合國秘書長青年特使、來自斯裡蘭卡的賈亞特瑪·維克拉瑪納亞克提問,“最想跟大家分享的兩個關鍵詞是什麼?”

中國唯一青年代表、95后武漢大學碩士研究生王琇琨是6名青年代表之一,她的答案是“信心”與“合作”。“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人類團結和國際合作至關重要。作為年輕人,我們需要伸出雙手,並肩作戰。”聽到這個回答,參會代表紛紛鼓掌。

面對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代表,王琇琨介紹了中國的抗疫經驗和成果,也分享了自己的抗疫故事。她曾帶領1000多名武漢大學志願者與武漢600多名一線醫務人員家庭結對,為5歲至18歲的青少年提供在線輔導和心理疏導。

維克拉瑪納亞克被中國青年志願者在抗疫中表現出的人道主義與團結精神深深感動。她專門致信中國共青團中央、中國全國青聯,對中國青年在抗擊疫情中表現出來的責任感和行動力給予高度贊賞:“我們同中國青年在一起,世界青年與中國青年一起行動起來,共同戰勝疫情。”

在國際維和戰場,他們直面生死考驗,履行使命和擔當——

“不知道下一秒會有什麼意外發生,我把每一次排雷都當作第一次。”中國第二十批赴黎巴嫩維和部隊中有4名年輕掃雷女兵,00后許曉露是其中最年輕的一位。

黎以邊境的雷場地形復雜,植被茂密,開展掃雷作業頗為不易,但是中國姑娘們以自己的專業和勇氣一次次成功地完成任務,受到聯合國駐黎巴嫩臨時部隊司令部的高度肯定,當地民眾看到中國維和軍人總會豎起大拇指。“這讓我感到光榮,也感到我們做的事情很有意義,和平的陽光需要大家共同守護。”許曉露說。

在大國外交舞台,他們為國家擔當,為人民負重,對世界盡責——

“在蘇丹的日子給我的外交生涯扣好‘第一粒扣子’。”27歲的青年外交官甘俊晨已經常駐蘇丹4個年頭。在他的手機裡,保存著去年3月中國援助蘇丹新冠肺炎疫苗交接儀式的珍貴照片。

為了讓在蘇丹中國公民和蘇丹民眾盡快打上中國疫苗,甘俊晨面對疫情風險、高溫酷暑和社會動蕩等挑戰,積極協調各項工作,以促成中國疫苗順利落地。“在蘇丹的中國同胞和蘇丹民眾接種上疫苗后,紛紛給使館發來感謝信,這讓我和同事更加深刻感受到外交工作的價值。”甘俊晨說。

在援外醫療一線,他們捍衛生命之重,詮釋大愛無疆——

在東加勒比島國巴巴多斯,來自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的護士代金麗每天踏著晨光出門,總是第一個到達病房,在接收藥品、巡查患兒的工作中,開始平常而又忙碌的一天。

2020年12月,第五批援巴巴多斯中國醫療隊開始在當地最大、歷史最悠久的伊麗莎白女王醫院開展醫療援助,31歲的代金麗被分配在新生兒重症監護室工作。截至去年底,她已護理了當地500余例新生兒,參與搶救危重患兒40余例。“你為我們做了很多,讓我們感受到了愛。”患兒家屬很喜歡這位笑起來眉眼彎彎的中國醫務工作者。

一個國家的進步,鐫刻著青年的足跡﹔一個民族的未來,寄望於青春的力量。給青年回信、與青年座談、向青年演講,習近平總書記不僅格外關心中國青年成長,也對世界各國青年的成長寄予厚望、囑以重托。

“希望各國青年用欣賞、互鑒、共享的觀點看待世界,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和諧共生,積極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添磚獻瓦。”

“中國歡迎各國優秀青年來華學習深造,也希望大家多了解中國、多向世界講講你們所看到的中國,多同中國青年交流,同世界各國青年一道,攜手為促進民心相通、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

從“國際青年領袖對話”項目外籍青年代表走入粵港澳大灣區,探尋中國發展的奧妙,到俄羅斯小伙阿克毛參與中企在當地的多個共建“一帶一路”重大項目,和中國伙伴們一道講述中俄合作的生動故事﹔從在華非洲青年代表團團長門杜積極投身中非青年友好事業,牽頭搭建多個中非青年溝通平台,到中美青年在“氣候變化青年在行動”對話活動上,共同探討青年人在應對世界氣候變化過程中所能發揮的作用……

中國青年與世界各國青年走得越來越近、友誼越來越深,共同為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貢獻智慧力量、展現青春擔當。

崇尚實學實干,投身“一帶一路”建設,為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理念貢獻青春力量

2021年11月19日,在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憶起20多年前一件往事。

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接待了來訪的巴布亞新幾內亞東高地省省長拉法納瑪。“我向他介紹了菌草技術,這位省長一聽很感興趣。我就派《山海情》裡的那個林佔熺去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如今,福建農林大學在讀博士生蔡楊星,從導師林佔熺手中接過了菌草援外的接力棒。

2021年5月,蔡楊星作為青年技術專家第三次前往中非共和國推廣菌草技術。中非共和國是全球最貧困的國家之一,近一半人口面臨嚴重糧食危機。在這裡進行技術推廣,蔡楊星和同事們克服了許多困難:缺乏實驗設備就開動腦筋因陋就簡,語言不通就白天工作晚上自學法語,瘧疾高發季節得了瘧疾還堅持工作……

“我對中國菌草技術很感興趣,感謝中國專家手把手的指導!”當地青年蒙加拉在蔡楊星所在的菌草示范基地工作。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他已經能夠獨立指導其他農戶種植菌草。“希望我可以帶動更多農戶了解菌草!”

看到蒙加拉的生活越過越好,蔡楊星真切地體會到,“一帶一路”是一條“直達人心的路”。如今,菌草技術在100多個國家推廣應用,有力地推動了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在一些國家,菌草被稱作“幸福草”“中國草”,還有人親切地稱它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草”。

共建“一帶一路”,21世紀的偉大工程。

8年多來,中國已與149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共建“一帶一路”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願景轉變為現實﹔8年多來,一批又一批中外青年積極投身“一帶一路”建設,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展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青春擔當。

如何讓一座港口重煥生機、再現繁榮?

比雷埃夫斯,希臘語意為“扼守通道之地”。這座港口曾一度經營不善,在中遠海運的投資助力下,港口快速發展,集裝箱吞吐量從2010年世界排名第九十三位,大幅提升到2021年的第二十九位。

如今,比港已發展成為歐洲最大的渡輪港口,地中海重要的郵輪母港、汽車船中轉港和修船中心,從這裡出發的陸海快線直達中東歐腹地——比港的發展被譽為“成功的實踐和精彩的現實”。修船部經理助理馬亮見証了“精彩的現實”,也參與了“成功的實踐”。

“每條船的維修都有時間限制,任何延誤都會給船東帶來巨大損失。為此,我們全力以赴,爭分奪秒,哪怕加班也要遵守與客戶的約定,做好本職工作。”馬亮和同事們學習當地法律法規,引入國內修船管理模式,他也從一名專業工程技術人員逐漸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綜合管理人員。

比港的蓬勃發展也為當地青年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平台。2020年,希臘青年法蘭塔基從英國留學歸來,因為看好比港發展前景而入職。

工作兩年多來,法蘭塔基成長迅速,她善於及時捕捉市場信息,服務能力突出,還經常與中方員工交流修船業務市場開拓與維護等工作內容,相互學習。“未來,我期待前往中國繼續學習提升!”法蘭塔基說。

如何讓一條鐵路客貨兩旺、惠及民生?

老撾,素有“中南半島屋脊”之稱,山地和高原佔國土面積的80%,交通曾經極為不便。去年12月3日,中老鐵路通車。開通5個月來,中老鐵路累計發送貨物290萬噸。

兩部手機,三種語言,四張電話卡……從去年6月被派到老撾工作開始,90后馬競的每一天都很充實。作為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公司派至老中鐵路有限公司萬象運營管理中心的業務干部,她負責對老撾籍學員進行貨運培訓,與海關、客戶對接貨運工作。

在馬競培訓過的眾多老撾學員中,陳尼啦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學習非常認真,成績一直是班級第一。”參加駐站實訓、通過定職鑒定……如今,陳尼啦已是萬象南站的一名貨裝值班員。“這份工作給我帶來了穩定收入,生活水平穩步提升。”陳尼啦說。

不只是陳尼啦,在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許多當地青年與中國青年一起規劃,一起實踐,一點一滴堅持努力,日積月累不懈奮斗——

在中埃·泰達蘇伊士經貿合作區,32歲的埃及小伙阿米爾從最初的“不知道玻璃纖維為何物”,到現在已能獨當一面、與客戶深入溝通,他所在的中資公司也已發展成為埃及玻璃纖維產業鏈的重要一環﹔

在由中企承建的埃塞俄比亞阿達瑪工業園,36歲的吉布瑞爾作為人力資源部經理,見証了工業園建設帶來的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鄉親們有了穩定工作,學到了技能,增加了收入”﹔

在位於巴基斯坦拉合爾的雜交水稻育種站,巴基斯坦青年瓦希德跟著中國專家進行選種試驗,每天在田裡一站就是五六個小時。近年來,育種站篩選的水稻品種,能承受50攝氏度的高溫,在巴基斯坦推廣情況良好。“通過一代代雜交水稻人的共同努力,讓所有人不挨餓的夢想終會實現。”瓦希德說。

…………

涓涓細流匯成大海,點點星光點亮銀河。在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地區經濟發展、中國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合作共贏的建設中,中外青年開拓進取,用奮斗鋪就青春最亮麗的底色。

迸發創新動力,積極參與國際科技合作,共同探索解決重要全球性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建設航天強國要靠一代代人接續奮斗。希望廣大航天青年弘揚‘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勇於創新突破,在逐夢太空的征途上發出青春的奪目光彩,為我國航天科技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再立新功。”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空間站建造青年團隊回信,向航天戰線全體青年致以節日的祝賀,並提出殷切期望。

從天宮、北斗、嫦娥到天和、天問、羲和,中國航天不斷創造新的歷史,一大批航天青年挑大梁、擔重任,在外空領域為促進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4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在追逐星辰大海的征程上,又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一天,西北工業大學在讀博士生王儲一直守在直播屏幕前,一個細節令他很激動:“返回艙是直立著陸的!通常返回艙著陸瞬間受到各個方向作用力影響,很難保持直立姿態。這次完美著陸,體現了中國航天技術的實力。”

王儲所在的西工大竇滿峰教授團隊參與了天和核心艙中某驅動電機研制工作,突破了空間極端環境下電機的高可靠性設計技術,這是中國自主研發的科技成果。

兩年前,在法國留學的他,面對導師的殷切挽留,毅然決定回國,投身天和核心艙任務。面對嚴峻挑戰,不斷攻堅克難,這支平均年齡隻有29歲的團隊從未有過半點退縮。王儲說:“勇於攻克‘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是青年人應該承擔的責任。”

科技的未來在青年。青年學生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是創新創業的有生力量。2016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技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同科技人員交談時強調“必須在開放中推進自主創新”。

當時身在美國的中科大畢業生王兵十分關注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中科大的新聞。這位年輕的數學家一直致力於幾何流奇點分析的研究。2018年,雖已獲得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終身教職,王兵仍選擇回國在中科大數學科學學院擔任教授。

2020年11月,他和導師陳秀雄破解“哈密爾頓—田猜想”和“偏零階估計猜想”的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志》發表。該雜志審稿人認為,這篇論文“是幾何分析領域內的重大進展”,該項成果也被兩院院士評選為“2020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王兵說,數學是基礎科學,投身其中要有埋頭苦干的精神、開放交流的心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基礎研究的重要性。我們要按照總書記的重要指示要求,潛心立德樹人、執著攻關創新,勇於拼搏、砥礪奮進。”

2018年,從美國學成回國的李琰加入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部。針對森林對雲量的影響這一問題,他與來自荷蘭、美國、英國、瑞士等國高校的科學家合作,通過全球高時空分辨率遙感資料,揭示了森林對雲量的影響在空間上具有異質性。

“許多重大科技問題和挑戰需要全世界共同應對,眾多復雜科研項目需要國際社會通力合作。”李琰用親身經歷,揭示國際合作已經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推動力。

不久前,他的新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通訊》上發表,再次引發國際關注,為森林覆被變化的局地氣候影響提供了新的觀測証據,也對植被的生態水文效應研究以及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新的支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統籌發展和安全,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聚焦氣候變化、人類健康等問題,加強同各國科研人員的聯合研發。”

與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科技合作關系﹔簽訂110多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啟動50多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建設﹔參與涉及科技的200多個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計劃支持8300多名外國青年科學家來華工作……不斷增長的數字,標記著中國高度重視科技創新、致力於推動全球科技創新協作的不懈努力。

在法國——

卡特拉舍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工程安裝現場,來自中法兩國的科學家正在緊張忙碌地進行饋線系統和CS線圈的安裝工作。

ITER計劃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也是中國以平等、全權伙伴身份參加的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國際科技合作計劃。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作為中法聯合體單位之一,承擔了ITER主機安裝工程的關鍵任務。目前中方聯合體在法國共100余人,總工程師劉辰是一位80后。

劉辰和同事們負責研制的ITER主機關鍵部件極向場6號線圈(PF6),是目前國際上重量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超導磁體。從超導材料、超導接頭、超導配線到大型磁體系統,一個個“中國造”“超級材料”從無到有、后來居上,在可控核聚變領域,中國正在完成由跟跑、並跑到領跑的華麗轉身。

“中國是ITER項目建設的真正典范。”ITER組織總干事貝爾納·比戈曾這樣評價。

“ITER項目就像國際聚變工程領域的一座燈塔,整個科學界都注視著我們的進展。不管付出多少努力,我們都希望把這座燈塔點亮,希望中國科學家能夠領跑世界的核聚變行業,為推動人類的科技進步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劉辰說。

在南極——

剛剛過去的4月,隨著“雪龍2”號和“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遠航歸來,中國第三十八次南極科學考察圓滿收官。

極地科考彰顯著一個國家的科研實力與綜合國力,也是與人類可持續發展休戚相關的重要課題。中國極地科考事業雖起步晚,但發展快,年輕的隊員們逐漸成長為極地科考的中堅力量。

第二十三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魏福海就是這些年輕人中的一員。帶隊深入南極高寒、低氧的內陸“生命禁區”,完成昆侖站和泰山站建設﹔帶隊執行南極海冰卸貨高危作業……魏福海曾多次參加中國南極考察,面對一個個艱巨任務,他從未退縮。“作為中國極地事業中的新生代力量,中國青年應努力發揮更重要的作用,為人類探索南極貢獻青春和力量。”魏福海說。

在智利——

首都聖地亞哥市郊的卡蘭高地上,坐落著一棟白色的兩層小樓,這裡是中科院南美天文研究中心,是中科院實施發展中國家科教合作拓展工程的第一個海外科教中心。唐雨平和他的同事就在這裡工作。

智利是世界上著名的“星空之國”,擁有得天獨厚的天文觀測條件,全世界最優秀的天文學研究機構都在此設立“據點”。“現在,中國青年科研學者探索世界的渠道更加廣闊。”唐雨平從美國馬薩諸塞大學畢業后,來到中心擔任博士后訪問學者。他的身邊,有許多來自不同國家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共同的科研夢想把他們聚集在一起。

探索宇宙是全人類的事業。中國積極參與和推動國際天文學界的重大合作項目,搭建科技交流平台。“作為青年科研人員,有機會在祖國為我們提供的世界頂級科研平台工作,很幸福。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推動中國的天文事業朝著國際頂尖的方向前進,促進國際天文合作取得更多新的成果。”唐雨平說。

合力突破重大關鍵科學和技術,在大項目、大裝置上嶄露頭角,中國青年科學家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努力,已讓中國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版圖中日益重要的一極。

深化中國與世界的友誼合作,讓世界更好讀懂中國,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鑒

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既需要經濟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

“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成功舉辦,促進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為推動全球團結合作、共克時艱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動蕩不安的世界帶來了信心和希望,向世界發出了‘一起向未來’的時代強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奧運會不僅僅是體育的競技場,也為文化的交流和融匯提供了平台。在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這個文明交流互鑒的絕佳平台,來自世界各國的年輕面孔是耀眼的存在——

他們是90后、00后運動員。打破一項項奧運紀錄、世界紀錄,他們向世界展示年輕一代不怕困難、奮斗拼搏、挑戰自我、享受比賽的自信與能力。

他們是熱情服務的青年志願者。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來自清華大學的志願者孫澤宇揮舞著雙手,向美國單板滑雪運動員特莎·莫德喊出“歡迎來到中國!”這一幕令莫德瞬間熱淚盈眶。她說,我還會再來中國,結交許多新朋友!北京冬奧會上,廣大志願者用青春和奉獻提供了暖心的服務,留下了許多友誼的佳話。

他們是傳遞友誼與愛的使者。冬奧會開幕式上,名為《致敬人民》的節目令人感動,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邁著堅定的步伐走上舞台,攜手並肩而行。他們身后,一幅匯集各國人民生活圖景的畫卷緩緩展開……來自聖多美和普林西比的林娜參加了這個節目,她感慨,冬奧會將很多人團結起來,共同合作,這是一輩子最美妙的體驗。

…………

伴隨著新時代的中國青年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與世界互動,溝通合作的“朋友圈”越來越大。中外青年在心與心的交流對話中匯聚青春共識,不斷加深各國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

學習中國文化,增進彼此了解——

在意大利,羅馬國立住讀學校是當地久負盛名的學校,該校2009年開設五年制中文國際理科高中,設有意大利最大的孔子課堂,學生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蔚然成風。大批學子通過孔子課堂項目近距離了解中國,看到了世界的廣闊與多元文化的價值。還有很多學生畢業后選擇到中國留學、交流。曾在該校學習的喬瓦尼·斯多波洛尼有過中國之旅,在目睹了中國的發展成就和活力之后,他由衷感嘆:“我的未來一定和中國有關。”

在日本,中島大地從大學時代學習中文,研究中國文學,經常參與日中交流活動,還曾在“熊貓杯”全日本青年征文大賽中獲獎。2019年,在習近平主席即將赴日本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大阪峰會之際,中島大地致信習近平主席,表達了對習近平主席的問候和祝福以及他從事中日友好事業的良好意願。習近平主席給中島回信,寄望兩國青年為開創兩國關系美好明天作出積極貢獻。這封回信堅定了中島投身友好事業的決心,“習主席的回信語重心長,對於今后日中兩國青年交流來說意義重大。今后,我將繼續努力,為青年一代加深彼此理解貢獻力量。”

參與文學創作,打造互動平台——

中國網絡文學以獨特魅力在海內外持續掀起閱讀熱潮。近年來,95后網絡作家表現亮眼,成為網絡作家中佔比最大、增長最快的群體。截至2020年,中國網絡文學共向海外傳播作品1萬余部,網站訂閱和應用軟件閱讀用戶逾1億,覆蓋世界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這些年輕的創作者,以他們獨特的視角、或專業或趣味的表述,講述了一個個生動的中國故事,吸引了世界各地讀者的關注。

在中國網絡文學走出去的過程中,許多外國讀者不僅是受眾,也逐漸成長為創作者。以閱文集團海外平台起點國際為例,該平台吸引了海外約11萬名創作者,審核上線原創作品超20萬部,近100部作品點擊量超1000萬。

刷屏社交網絡,展現中國形象——

阿根廷小哥功必揚在中國有許多粉絲。近年來,他一直在拍攝、制作促進阿中兩國友好的短視頻。在中國生活期間,他感受到中國的開放與自信,“中國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也願意了解不同文化”。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阿中文化交流更進一步”。

委內瑞拉的視頻博主薩維德走訪了北京冬奧會各個場館,向世界各地的網友展現其中的豐富細節。他說,“行走在這個輝煌的時代裡,我想記錄這一切,給海外朋友看看真實的中國。”真實、生動的內容吸引了很多網友關注,並不斷向他發出“催更”請求。

生活在巴西的中國姑娘王伊立也是一個有著180多萬粉絲的視頻博主。“很多巴西人對中國非常感興趣,我希望向巴西人展示當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風貌。”每次她的新視頻發布,留言區裡的互動總是很熱烈,網友們紛紛評論點贊,還會提出不少選題創意。一位網友說,“請介紹一下中國的超市。”王伊立回復,“好主意。”

參與考古工作,尋找歷史聯結——

紅海之濱,阿拉伯半島的西南角,沙特阿拉伯塞林港舊址。來自中國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和沙特國家考古中心的10余名考古工作人員組成中沙聯合考古隊,在他們的努力下,塞林港作為古代國際貿易港的歷史畫卷徐徐展開,為海上絲綢之路學術研究提供了珍貴的考古實物資料。

工作現場,中沙雙方隊員交流技術、學習彼此的語言和文化。中方隊員、80后楊睿說,希望通過考古工作反映中阿兩大文明互學互鑒的悠久歷史,喚醒這段屬於全人類的文明記憶。沙方考古隊員麥迪也表示,沙中聯合考古隊工作對認識兩國人民傳統友誼有重要意義,也將進一步加深兩國人文交流。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中外青年攜手行動,為文化尋找更多新穎的呈現方式,在探索、互動和交流中收獲成功、贏得認可。

* * *   * * *

在中國,在海外,在互聯互通的地球村裡,中國青年以更為深邃的國際視野、更為博大的天下胸懷、更為自信的開放態度,攜手世界各國青年,書寫拼搏故事,競展昂揚風採,共同創造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

(本報記者薛丹、周輖、程是頡、葉琦、姚明峰、景玥、徐靖對本文亦有貢獻)

《 人民日報 》( 2022年05月18日 01 版)

(責編:王珂園、宋美琪)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