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奮斗者·正青春”專題報道
分享

小草莓打響“翻身仗”,羊肚菌撐起“致富傘”

論文寫在大地上 成果留在百姓家

2022年05月16日15:51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論文寫在大地上 成果留在百姓家

  時代向前,青年向上。在江蘇大地上,處處有年輕農業科技工作者的身影。他們甘坐冷板凳、敢啃“硬骨頭”、爭做排頭兵,在關鍵崗位和技術攻關中勇挑重擔、攻堅克難﹔他們以青春之我、奮斗之我,為國家科技自立自強匯入力量。記者走進省市科研院所,傾聽來自農業科技一線的奮斗聲音。

  5月初,是江蘇最后一茬草莓的收獲時節。在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草莓創新團隊成員龐夫花正對剛剛從草莓試驗大棚裡摘取的草莓匍匐莖作“草莓微莖尖組培快繁”。

  “‘微莖尖組培快繁’是團隊率先在全國採用的創新技術之一,利用匍匐莖微莖尖實現脫毒、組培、快繁,不僅可以大大降低草莓種植的病害風險,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還能提升草莓的產量和品質。”龐夫花表示,這種技術做出來的苗給農戶一栽就活,苗壯了,移栽后果實豐產性才會好。

  鑒於對草莓花芽分化的研究比較早,龐夫花熟練掌握花芽分化的檢測技術,工作之余,龐夫花還要培訓慕名而來學習花芽分化檢測的高校、科研單位及企業的學習人員,手把手教他們怎樣識別花芽分化過程和解剖花芽的操作過程,每年也會對一些企業以及個體種植戶進行無償的花芽分化檢測服務。

  碩士期間就一直研究草莓的龐夫花在畢業后“不忘初心”,繼續研究草莓。龐夫花說,2015年進入果樹研究所后,在江蘇省草莓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創新團隊帶頭人趙密珍的帶領下,團隊成員不斷明確寧玉、寧豐等已選育草莓品種的生長規律、花芽分化歷程以及配套栽培技術等,目前,草莓寧玉已被定義為草莓品種中的極早熟品種,也成為很多高校、科研單位研究草莓早熟性的最佳材料選擇。

  在龐夫花看來,在草莓育種領域,對年輕人來說如今是最好的時代。“院裡有國家果樹種質草莓資源圃,目前是國內保存資源份數和種類最豐富的單位,一代又一代的草莓專家收集的種質資源匯聚於此,年輕人也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研究。” 龐夫花說,年輕人對新技術的理解和上手能力更強,在這個行業深耕定能做出一番事業。

  龐夫花表示:“種質基因挖掘一直在路上,我將在趙密珍首席的帶領下篩選更多優質種質資源,參與選育出優異的草莓新品種,打響種業‘翻身仗’,帶動更多的農戶致富。”

  “崔師傅,今天氣溫比較高,你要注意控制棚內溫度啊。”“大棚內土壤有些干燥發白,徐師傅你要及時調整大棚濕度, 這樣才能長出優質的羊肚菌。”……春節后到現在,淮安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汪國蓮就沒有閑下來過,每年的2月初至4月上旬,是羊肚菌出菇管理的關鍵時期,她不是走進大棚深處進行現場技術指導,就是通過電話、微信群等方式進行線上交流指導。羊肚菌出菇后,她又馬不停蹄地收集羊肚菌菌株資源,選育適合淮安自然氣候生長的羊肚菌新品種,“一天下來至少有2萬步。” 她笑著說。

  栽培周期短、每畝可增加經濟效益6000—10000元的羊肚菌,已為淮安農戶撐起了“致富傘”。可在4年前,羊肚菌在淮安的種植培育卻是一片空白。汪國蓮至今還記得,2018年她在田間地頭為農戶進行蔬菜種植技術指導時,農戶的一個問題讓她陷入了沉思:“每年11月到第二年3月,我家的蔬菜大棚就空著沒有東西種,賺不到錢,汪院長你幫我出出主意,看看有什麼適合冬天在大棚種的?”

  淮安有近20萬畝的設施蔬菜大棚,但因保溫性能較差,這些蔬菜大棚冬季閑置率高、資源浪費嚴重。汪國蓮想起曾經在淮河邊看到的野生羊肚菌,“羊肚菌生長期剛好處於大棚冬季的空閑期,對大棚進行簡易升級,再集成現有高產品種和高效栽培管理技術,就可以在蔬菜大棚冬閑期轉產羊肚菌,增加大棚產出效益!”

  說干就干,汪國蓮立足自身專業特長,通過對羊肚菌高產菌株篩選、菌—菜茬口摸索、羊肚菌營養袋配方優化、播種及出菇調控等關鍵技術的科研攻關與試驗示范,對冬閑蔬菜大棚高效栽培羊肚菌技術進行了全產業鏈科學的集成創新,成功研制了適宜淮安本地資源與自然氣候特點的“冬閑蔬菜大棚綠色高效栽培羊肚菌技術模式”,並在盱眙縣、漣水縣、清江浦區、淮陰區等地建立了20多個栽培示范基地。看著一株株羊肚菌破土而出,乳白色的菌柄撐起蜂窩狀的菌蓋,她開心地對當初提問的農民說:“這個問題我終於幫你解決了!”

  現如今,汪國蓮帶領團隊在淮安及周邊地區累計示范羊肚菌種植面積已近3000畝,畝產達400—500斤,產品暢銷國內大城市和歐美市場。“去年我們種植了32畝羊肚菌,除去成本每畝純收入就有8000多元,今年我的羊肚菌基地要擴大到80畝!”淮陰區漁溝鎮陶營村的諸海兵笑開了花。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百姓家。”汪國蓮大學畢業入職淮安市農科院后,多年如一日在田間地頭忙碌,多項科研成果獲得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技術優秀獎,推廣西瓜、紅椒、地方特色蔬菜、珍稀食用菌等新品種新技術近20萬畝,社會經濟效益顯著,“看到農民朋友增收致富是我最開心的事情。”(本報記者 張宣 蔡姝雯)

(責編:王珂園、宋美琪)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