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16日08:43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何小虎在工作中。 鄭飛/攝
從長征五號、天問一號,到北斗組網、探月工程,每一次共和國“飛天”成就的背后,都離不開一代代航天人的辛勤付出,剛剛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36歲液體火箭心臟“鑽刻師”何小虎正是其中的一員。
從投身航天事業的一線學徒工做起,何小虎用11年時間,先后解決了液體火箭發動機生產研制問題65項、申請專利7項、獲公司首個國際專利授權,成長為航天科技六院西安航天發動機有限公司最年輕的一線技能專家。
發動機被稱為火箭的“心臟”,液體火箭發動機燃燒系統相關產品更是“心臟中的心臟”。何小虎的工作,就是從事以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探火工程、空間站等為代表的各型號液體火箭發動機燃燒系統相關產品的精密加工。
“產品的精度,直接影響著火箭發動機及飛行器能否精准入軌,絲毫差池都可能導致火箭發射的延誤甚至失敗。”何小虎說,正是這樣的要求,成為自己在這份熱愛的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動力”。
何小虎的中學時代,便在心底埋下了航天夢的“種子”。那是2003年,電視機前的何小虎看到楊利偉乘坐飛船進入太空的新聞——“如果有一天,自己也能參與到偉大的航天事業中,該有多好!”此后,他加倍努力,考入陝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習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並在畢業時“過關斬將”,以實操第一名的成績進入航天六院,如願成為一名“航天人”。
作為我國唯一的大型液體火箭發動機研制生產企業,50多年來,西安航天發動機有限公司先后研制生產了長征系列、探月工程、載人航天工程所需的一系列火箭發動機,成功將中外100余顆衛星送入太空,為我國液體火箭發動機多方面性能居於世界一流水平奠定了堅實基礎。
上班第一天,看著車間裡的機器,何小虎問了師傅董效文一個問題:“用這樣的車床,我們怎麼加工出高科技的火箭發動機?”“航天人就是要沉得下心,去鍛煉技能!”師傅的回答,讓何小虎徹底靜下了心。從此,“最早進入車間、最晚回到宿舍”成為何小虎的工作常態。
讓何小虎印象最深的,是被譽為“航天鑽頭”的全國勞模曹化橋的故事。曹師傅最拿手的技術是“打小孔”——在大型液體火箭發動機關鍵部件噴注器上進行小孔加工:直徑1尺多的部件上,鑽出2000多個不同角度、不同直徑的小孔,其中最小的孔徑隻有0.12毫米。為保護視力,不影響型號產品的加工生產,曹師傅從來不看電視、手機和電腦,幾十年如一日。“從他身上,我明白了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航天工匠。”
在師傅的言傳身教下,憑著認定目標不放鬆的“韌”勁,何小虎不斷跟自己“較勁”——
加工零部件,常常要趴在機器上,一個動作重復幾百遍,他卻一點也不覺枯燥。在他看來,想成為優秀的技術工人,就是需要這樣日積月累的磨礪。為鍛煉反應能力,原來用200轉的轉速加工的零件,他挑戰用1500轉加工。為練好磨刀基本功,他常常是滿身沙礫,滿手油污……
一次次的重復中,何小虎以勤奮踏實、精益求精的態度,從普普通通的學徒工迅速成長為技術精湛的航天工匠。同時,他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要從“中國制造”升級為“中國智造”,依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對新技能的研發和攻關,成為他的追求。
在某型號液體火箭發動機生產過程中,有一項關鍵部件的加工精度要求極高,公差僅為0.008毫米,相當於頭發絲的1/10。即使是高級技師加工,合格率也隻能保証20%,這嚴重影響了產品的交付周期。為突破加工瓶頸,何小虎主動請命拿下這塊難啃的“硬骨頭”。
那段時間,他吃不下、睡不著,滿腦子都是這個難題。經過半個多月的試加工、摸索、查閱資料,他提出了“設備穩定性”的加工概念,即准確掌握機床最理想的加工時間段進行精密加工。這個思路,完全顛覆了傳統的加工方法,第一批次試加工合格率直接提升到100%,生產效率提高了4倍。
憑著這樣的勁頭,何小虎在反復實踐中攻克了越來越多的技術難題,先后獨創微小孔高效加工法、異型零件高效找正法、極限加工穩定性控制法,有效提升了新一代運載火箭發動機噴注燃燒系統工作可靠性,在多項航天重大任務中作出突出貢獻。
“年輕人要有一股多干事的傻氣,要敢於知難而上。”何小虎常說,給任務就是信任、有活干就是鍛煉,多承擔一項任務、多完成一件工作,就多一份寶貴的經歷、多一份難得的收獲。
11年來,何小虎先后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國技術能手、全國青年崗位能手、中央企業崗位能手等稱號。最讓他高興的事,還是將自己總結出的新方法、新工藝、新技術、新技能和大家一起分享,一起成長。
“航天人有一個非常好的傳統,師傅帶徒弟,都是傾囊相授。”在他看來,成為“大國工匠”並帶領更多年輕人推動航天事業發展是自己的理想,但這“不僅需要技術上的堅持,更需要數年如一日的堅守。”
如今,作為全國技術能手,何小虎培養出的20多個徒弟已經逐漸成長成為技術骨干,而他也正帶領95后00后的年輕團隊,在邁向中國智造的道路上苦練本領、潛心鑽研,向著下一個技術難關挺進。(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孫海華)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