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16日08:32 來源:中國青年報
一頭齊肩短發,身形嬌小的陳詩,辦起事來卻有著超乎年齡的穩重。陳詩是武漢市新洲區陽邏街軍安社區黨總支書記,也是武漢首位90后社區書記。
“體溫正常,注意前方車輛,有序通行”,5月12日,在社區出入口,陳詩和同事們像往常一樣早早到崗,給來往的人員測量體溫、檢查健康碼。面對反復的疫情,武漢社區工作者們打起了十二分精神,熟練地開展信息登記、日常消殺、配送物資等工作。
從4月15日開始,武漢市試點對核酸應檢未檢人員健康碼賦予灰碼管理。這種疫情防控與經濟發展“平衡”的新探索得到了國內很多地方的叫好和參考。當然,這也給本就繁忙的社區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陳詩每天早上5點起床趕到社區,安排同事、志願者做好准備。軍安社區作為一個居民超1萬的大型社區,面積廣、人員多,最多時設了10個核酸檢測點。她每天都會到各個檢測點查看,“我要了解每個點位的人流量、哪個點位對居民來說更方便”。
為了讓每位居民都做好核酸檢測,除了微信群、發公告,陳詩拿著小喇叭到社區走,一走就是一整個上午。遇到不配合的居民,陳詩會耐心安撫,天熱時給居民們發水,給排隊的老人和孩子搬個凳子……
戴著紅袖章的婆婆們,還是不少人對社區干部的固有印象。事實上,如今和陳詩一樣的90后已然成為服務基層的一股中堅力量。
2010年,陳詩中專畢業,為方便照看家庭,她選擇在離家不遠的高新社區工作。作為一個剛剛組建的小區,高新社區有2000多戶居民,這裡沒有物業,隻有5名社區工作人員。陳詩作為唯一一個90后,成了社區的“技術員”,收集和登記社區居民信息。
沒有正規的辦公室,一間十幾平方米的門面加上3張桌子,成了他們的落腳點。說是落腳點,但他們卻很少停留,一直在走訪居民的路上。
這個新建成的社區,大多是自建房,沒有門牌號,很多居民甚至不知道怎麼描述自己家的位置。陳詩和同事便拿上紙和筆,一戶戶實地走訪,手繪出了轄區的地形圖。
為了搭建起居民和社區的互通橋梁,陳詩和同事們下了大功夫。居民不知道社區能提供什麼,也對登記信息的行為十分警惕,陳詩沒少吃閉門羹,“能順利敲開門,跟居民建立信任真的蠻難”。
陳詩不服輸,她天天找居民,反反復復上門,“聽你的口音,我們是老鄉呀!”陳詩同居民聊鄉音、說年齡、談熟人,在一次次嘮家常中拉近了距離,“有事找社區”逐漸在居民們心中扎下了根。
2013年,陳詩調到軍安社區。軍安社區是一個大型社區,常住人口1萬多人,新老小區共存,人口結構復雜。憑借3年多的社區工作經歷,陳詩很快上手了新社區的工作。
陳詩敢想敢做。她曾組織轄區內的老人開展七夕主題活動。“為什麼隻有年輕人過七夕節呢?老人們也需要儀式感。”陳詩為老人們准備了鮮花,布置好了舞台,讓老人們分享幾十年來的幸福或是遺憾。
“感謝社區組織這個活動,我們能為社區做些什麼嗎?”老人們在活動末尾的話讓陳詩至今感懷。“實實在在為大家做事,他們是願意回饋社區的。”陳詩說。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打破了這座家園的平靜。同事王施敏比陳詩大一歲,“我們內心當時都是恐慌的,陳書記比我小,但是辦起事來十分老練,她扛著壓力帶頭往前沖”。
聽到疫情消息后,陳詩第一反應就是“空巢老人們怎麼辦?”軍安社區有200多位空巢老人,並且居住分散,保障他們的生活需求成為當務之急。
一大早,陳詩一個人趕到菜場,將菜苔、白蘿卜、包菜、大白菜裝滿后備廂,將蔬菜分裝后送到老人們手中。
隨著小區隔離人員的劇增,居民們菜籃子告急。陳詩在工作中總結的“敲門工作法”“線上收集線下辦理工作法”派上了大用場。
陳詩組織社區志願者,聯系菜商,代購新鮮的蔬菜、米面、食用油等生活物資。居民直接在社區便民群下單,社區採購、分裝后,配送到14個小區的居民手中。
陳詩時刻關注業主群裡的消息,收集居民難題、安撫居民情緒、宣傳防控知識,凌晨也時常看到陳詩在群內回復居民的關切。
對於行動不便、無法使用智能設備的老年人,陳詩和同事一戶戶上門,開展信息收集和宣傳防疫工作,及時了解老人們的身體情況和生活需求。
採購物資、登記信息、噴洒消毒、宣傳防疫……陳詩和同事們日夜奮戰。為了更快解決居民所需,陳詩瞞著父母,住到了社區。“年輕還是要往前沖,反正不認慫。”
疫情期間,一名哺乳期的婦女因缺少重要藥物向陳詩求助。為了找到副作用小的藥物,陳詩跑遍陽邏各大藥店和醫院,解決了產婦的燃眉之急。為解決居民理發難問題,陳詩第一時間號召轄區內的理發師組建了一支志願服務隊。
2月初,一位獨居老人突然發熱。陳詩第一時間給他送去防疫物資,到處找人聯系床位,老人的親人因城市封控無法返回社區,陳詩便通過微信將老人的情況實時告知他的兒媳。“因為身體等方面原因,老人最后還是沒有被救治成功。”說起這段沉痛的記憶,陳詩有些哽咽。
社區解封后,對於行動不便有困難的老人、殘疾人、空巢獨居老人,社區依然會組織工作者提供上門送菜、送藥、送愛心服務。
獨居老人韓奶奶每次見到陳詩都會濕了眼眶。70多歲的韓奶奶平時獨居在老舊居民樓5樓,疫情期間,由於身體不好和腿腳扭傷生活不便。陳詩經常主動詢問韓奶奶的需求,並帶上蔬菜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上門看望她。韓奶奶很感激陳詩,把她當作自家的女兒,還會省下平時舍不得吃的水果送給陳詩和同事。
陳詩守好了社區的安全門,也當好了群眾的貼心人,先后榮獲2020年“湖北青年五四獎章”,收到大量感謝信、錦旗和牌匾,還成為武漢市委組織部、共青團武漢市委聯合評選的首屆“漢漾”青年。
對於扑面而來的贊譽,陳詩卻很沉得住氣,“我不甘心別人因為90后的標簽對我的能力打問號,我也不希望別人把我看得多麼高尚,我只是眾多在平凡崗位上奮斗的年輕人中的一員”。
“工作外,陳詩是個小女生。”同事王施敏說。陳詩喜歡跳舞和運動,跑步堅持跑了幾年,成為書記之后沒時間跑,就每周去跳一次爵士舞。陳詩很享受爵士舞的節奏和動感,總能在音樂和舞步中重拾活力,輕快地奔赴下一個工作。正如她的個性簽名:做一個腳下有力,眼中有光的人。(李雲秀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雷宇)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