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稿件
分享

一把舊藤椅,一顆為民初心

2022年05月14日08:3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在蘭考縣焦裕祿紀念館裡,珍藏著一把藤椅,其上部的藤條網上靠前有一個大窟窿。然而,就是這樣一把破舊的藤椅,陪伴了焦裕祿四百多個日夜。

這是在河南省蘭考縣焦裕祿同志紀念館內拍攝的焦裕祿曾用過的藤椅(2014年5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朱祥 攝

1962年,焦裕祿不顧自己的多病之軀,來到風沙、內澇、鹽鹼三害肆虐的河南省蘭考縣,擔任縣委書記。隨后的475天裡,焦裕祿帶領蘭考人民除“三害”、種泡桐,他以堅強毅力、熾熱情懷,戰天斗地,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焦裕祿干事業有股拼勁。他在蘭考的每一天,心裡想的都是人民,即便是肝癌的劇痛,也擊不垮他摘掉蘭考“窮帽子”的信念。

曾有一位從豐收地區調來的領導干部,提出了一個裝潢縣委和縣人委領導干部辦公室的計劃。連桌子、椅子、茶具,都要換一套新的。但是,焦裕祿提了一個問題:“坐在破椅子上不能革命嗎?”他接著說明了自己的意見:“災區面貌沒有改變,還大量吃著國家的統銷糧,群眾生活很困難。富麗堂皇的事,不但不能做,就是連想也很危險。”焦裕祿作為縣委的班長,他從來不把自己的意見,強加於人。他對同志們要求非常嚴格,但他要求得入情入理,叫你自己從內心裡生出改正錯誤的力量。不久以后,這位領導干部認識了錯誤,自己收回了那個“建設計劃”。

在焦裕祿心裡,裝著的都是人民群眾,唯獨沒有他自己。多年的工作中,他經常住在老貧農的草庵子裡,蹲在牛棚裡,跟群眾一起吃飯,一起勞動。他帶著高昂的革命激情和對群眾的無限信任,在廣大貧下中農間詢問著、傾聽著、觀察著。他聽到許多貧下中農的要求和呼聲,這也使得他在群眾中學到了不少治沙、治水、治鹼的辦法,總結了不少可貴的經驗。

1964年春天,正當黨領導著蘭考人民同澇、沙、鹼斗爭勝利前進的時候,焦裕祿的肝病也越來越重了。每當肝疼襲來時,焦裕祿就用茶缸、鋼筆或者鑰匙緊緊地頂在痛處,靠在藤椅上。日子久了,藤椅硬生生被頂出一個大洞。縣委的同志勸他療養,他笑著說:“病是個欺軟怕硬的東西,你壓住他,他就不欺侮你了。”焦裕祿暗中忍受了多大痛苦,連他的親人也不清楚。他真是全心全意投到改變蘭考面貌的斗爭中去了。

1964年3月22日晚上,也就是焦裕祿去醫院治病的前一天晚上,他就在這把藤椅上,忍著劇痛用顫抖的手寫起《蘭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換新天》這篇文章。遺憾的是,文章剛剛開了個頭,病魔就迫使他放下了手中的筆。

焦裕祿去世后留下的東西並不多,時任蘭考縣委新聞干事劉俊生對焦書記有著深厚的感情,於是便把他坐的這把藤椅珍藏了起來。

1966年2月,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播發,焦裕祿的名字傳遍千家萬戶,成為全國家喻戶曉的共產黨人的光輝典范和全體黨員干部崇敬的榜樣。他用自己公正無私、清正廉潔的崇高風范,為后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整理:宋美琪 來源: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

(責編:宋美琪、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