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09日09:45 來源:中國青年報
給牛羊拌飼料、打耳標、配種、做B超……沙玉柱忙碌的身影,時常出現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廣河縣的牛羊養殖場。
他的動作嫻熟,經常被圍觀,還會被認為是“搞養殖有年頭”的資深人士。實際上,沙玉柱是甘肅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的一名90后博士生。
廣河縣牛羊產業提質增效科技示范項目今年1月開啟,沙玉柱和7名碩士生到廣河縣駐點幫扶。他們所在的甘農大畜禽遺傳資源創新利用研究團隊,在趙生國教授的帶領下,與廣河縣多年來都有緊密合作。
作為廣河人,沙玉柱鉚著一股勁,想為鄉親們做些事。最忙時,他和同伴一天去5家養殖場,回去還要和數據打交道。冬春季下大雪,車開不到山上,他們就步行前去。
35歲的常振文同樣全身心投入工作——在臨夏州東鄉族自治縣探索技術型、現代化的智慧養殖。
2021年11月,在當地創辦甘肅數農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以來,常振文及其團隊已開發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物聯網智能生產平台、電子商務對接平台、養殖溯源平台、認養服務App、綜合服務平台、政府農產品監管平台,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技術,記錄養殖基地每隻羊羔的飼喂、用藥、防疫、基因篩查、生育等數據。消費者在“雲端”養羊,視頻監控羊羔的各項數據。
這一創新舉措,吸引了不少關注。目前,基地700多隻存欄羊,有400多隻被認養,還有5名客戶來自國外。
青年人才領跑產業發展,這是地方主政者盼望的事。然而,作為國家重點支持的“三區三州”和甘肅省“兩州一縣”之一,臨夏州曾是脫貧路上難啃的“硬骨頭”,貧困人口多、程度深、難度大,主導產業也陷入“檔次低、留人難”的循環。
沙玉柱記得,他讀研時就跟著導師到處轉養殖棚,有的環境臟、亂、差,管理不精細、養殖技術不達標,牛羊身上長寄生虫,一直掉毛、不長膘。他動員養殖戶改進,有人懟他:“我養了一輩子牛羊,不學也會養。”
常振文的老家在甘肅定西臨洮縣,與東鄉縣隔著一條洮河。前些年,他在北京開網絡科技公司、餐飲公司,總有顧客托他代買東鄉貢羊,可好幾次收到的都“貨不對版”。觀察到市場供求矛盾,常振文萌生了返鄉搞養殖的想法,但他總覺得時機還不成熟。
2020年底,臨夏州70.53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649個貧困村全部出列、8個貧困縣市全部“摘帽”。這讓處於觀望階段的常振文蠢蠢欲動。他看到,東鄉貢羊入選第一批“甘味”區域公用品牌。東鄉縣政府和當地企業去北京舉辦美食推廣周,還請專家、創業青年等從養殖環境、培育方式、營銷手段等方面探索東鄉貢羊的品質化。
實地考察后,東鄉縣又出台“第一年流轉撂荒地每畝有350元補助”的優惠政策。這讓常振文徹底打消顧慮,帶著人才和技術奔赴廣袤農村,助力產業加速跑。
借政策東風,廣河縣掀起旱作農業的“二次革命”,大力發展糧改飼,形成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的局面,全縣牛存欄從“十二五”末的8.2萬頭增加到14.3萬頭,羊存欄從94.5萬隻增加到135萬隻。
當地政府又請甘肅農業大學技術服務團隊做外援,為他們解決住宿、辦公場地問題,提供用餐、用車等一系列后勤保障服務。
沙玉柱介紹,目前,他們團隊為廣河縣4個鄉鎮的10家牛羊養殖合作社、1個養殖小區和兩家企業提供技術指導。在示范合作社引入TMR全混合日糧機器,評價飼料原料100余份,設計牛羊配方25個﹔在繁殖母羊場,推廣高效繁殖技術,將母羊繁殖率提高至1.75胎/年,母羊年飼養成本降低180元。
沙玉柱說,現在不少養殖戶找他們學技術,還會分享生產中的經驗做法供團隊參考。其間,6名養殖戶被認定為“農民技術專家”,為鄉村振興添新力。(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豪)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