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奮斗者·正青春”專題報道
分享

百年恰是新青年(奮斗者 正青春)

2022年05月05日10:22    來源:河南日報

原標題:百年恰是新青年(奮斗者 正青春)

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

——節選自李大釗《青春》

 

1922年5月5日,在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卡爾·馬克思誕辰104周年紀念日這天,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前身——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誕生了。從此,中國青年運動有了統一的組織者、動員者,中國青年以嶄新面貌登上了歷史舞台。

1922—2022,這是屬於青春的百年。在中原大地上,從二七大罷工“頭可斷,血可流”的青春信仰,到絕壁山間“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青春奇跡﹔從在荒野上建起“十裡紅拖城”的青春奮斗,到移居別鄉隻為“一渠清水永續北上”的青春奉獻﹔從把生命定格在喀喇昆侖的青春抉擇,到挺身防汛抗疫一線的青春行動……億萬河南青年循著時代坐標,與國家同呼吸、與民族共命運,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留下一個個“豫青春”的足跡。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歷史証明,無論在哪個時代,青年都是有理想的、有本領的、有擔當的,都是整個社會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當每份力量都向著同一個方向,必能匯聚起無比澎湃的時代偉力。

時光不老,青春正好。

覺醒

在距離鄭州火車站不遠處的東三馬路上,有間青磚瓦房隱藏在林立商廈中,飛檐翹角、拱形窗戶、紅色門柱,這裡是鄭州鐵路職工學校舊址。1921年春天的一個晚上,32歲的李大釗出現在這裡,來到青年工人中間,傳播救國救民的真理。

“‘工’字上面一橫代表天,一豎代表人,下邊一橫代表地,兩橫一豎連起來代表的就是工人,是頂天立地的人。”2022年4月28日是李大釗同志英勇就義95周年,鄭州二七紀念塔青年講解員樊路瑤又一次給記者講起這段生動的馬克思主義啟蒙課。

時光回溯到100多年前,山河破碎、民生凋敝。在茫茫黑暗中,李大釗等一群先進青年知識分子苦苦探尋救亡圖存之路,在中華大地上掀起了一場空前的愛國革命運動——“五四運動”。

一如朝陽穿雲破霧,一個覺醒時代開啟了。

在古老的中原,青春力量澎湃升騰:1919年5月9日開封女子師范學校率先響應五四運動,1919年年底開封二中學生曹靖華組織“青年學會”傳播馬克思主義……

“1922年5月,黨中央派共產黨員李之龍到開封,組織青年更廣泛地開展革命活動﹔1923年初,23歲的馮品毅受團中央派遣來到開封,在高校開辟‘閱讀室’,致力於先進思想的傳播,組建起河南省第一個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省團校教師韓曉東介紹說。

理想之種一旦播撒,便勢不可擋。

在河南首個青年團組織建立的同一年,18歲的馬尚德從家鄉確山來開封讀書,接觸了秘密在學校開展工作的共產黨人。1925年,五卅反帝愛國運動爆發,馬尚德在南關通向火車站的街口激情演講道:“全中國人民都站起來,舉起鐵拳,拯救我們的祖國,拯救自己的命運。”這位青年,就是后來改名為楊靖宇的抗日英雄。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在槍林彈雨的革命戰爭年代,大別山區犧牲了近100萬人,這其中有道不盡的青春故事:紅二十五軍政委吳煥先,27歲時帶領一支“娃娃軍”從羅山縣何家沖踏上長征路,28歲壯烈犧牲﹔為保守黨的秘密不懼酷刑的程儒香,犧牲時年僅30歲﹔大別山的“劉胡蘭”肖國清,犧牲時年僅16歲……年輕的他們在連綿大山間立起一座座永遠的豐碑。

“生逢亂世,是什麼支撐著這些年輕人不惜一切?”每當想起這些故事,河南工程學院青年楊靖宇紀念館講解員祝雯燕都會這樣問自己。在一次次追問中,答案漸漸清晰:那是信仰的力量。

在風起雲涌的革命浪潮中,是青年高舉理想信念的旗幟,用壯烈的犧牲放大生命的音響和光華,迸發出無堅不摧的強大力量,改變了舊中國的模樣。

燃燒

在林州市(原林縣)太行山間有個佔元村,村裡矗立著一座銅像:一位年輕人浩氣凜然,凝視遠方。“他叫孫佔元,是與黃繼光、邱少雲、楊根思、楊連第齊名的抗美援朝五大烈士之一,我們村也因他改名‘佔元村’。”佔元村黨支部書記孫梅榮說。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在黨中央“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下,青年團帶領團員青年投身保衛和鞏固新生人民政權的戰斗,這一戰,197653名志願軍英雄再也沒能回來,孫佔元就是其中一位。在上甘嶺戰役中,敵軍集中兵力進攻志願軍防守陣地,孫佔元在雙腿被炮彈炸斷的情況下仍堅持爬行指揮,從敵人尸體上解下手雷繼續戰斗,用最后一顆手雷與敵人同歸於盡,那一年,他隻有27歲。

一個崇尚英雄的民族,不會忘記英雄。“男人爭學孫佔元,女人要當劉胡蘭”的誓言久久地回蕩在太行山間。傳承著這樣的熱血無畏,一代代林縣青年不斷書寫奇跡。

1954年5月,年僅26歲的楊貴被任命為林縣縣委書記,誓要重新安排林縣河山。林縣人用一錘一钎一雙手,削平1250座山頭,架設151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在太行絕壁上修成1500公裡的紅旗渠。

在紅旗渠修建中,青年發揮了生力軍和突擊隊的作用。“青年洞”位於任村鎮盧家拐村西,是紅旗渠的最艱險工段。共青團紅旗渠委員會無條件接下任務,青年們腰系繩索,手拿錘钎,吊挂在幾十丈深的懸崖峭壁上。到了冬天,缺糧少菜,很多人得了浮腫病,為了鼓舞斗志,工地團委利用晚上召開團員青年會,一遍遍學習毛澤東《愚公移山》等著作。奮戰一年零五個月,青年洞鑿通了。大家揮筆疾書,把豪言壯語寫在了洞壁上:“小鬼臉,把渠擋,革命青年當闖將,鑿條山洞流渠水,力量來自黨培養!千山萬水我指點,定叫山河換新裝!”

每當講到這段故事,河南青年講師團成員牛琳琳都會感慨:“那代人的青春,是燃燒的、是閃亮的。”

還有一些閃亮的名字,值得永遠銘記——

焦裕祿,縣委書記的榜樣,曾在省團校參加過團干培訓。如今,在省團校校園裡有棵“念焦桐”,是青年學員的必打卡之地。這棵樹是蘭考“一代焦桐”孕育而成的,象征著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在青年中永久傳承。

洛陽一拖,新中國第一台履帶式拖拉機“東方紅”的締造者。在沒有專門設備、但有萬能工人的艱苦歲月裡,十幾萬來自天南地北的年輕人,把青春年華獻給“制造出新中國第一台國產拖拉機”的光輝理想,用不到3年時間在一片荒野上建起“十裡紅拖城”。

還有許多凡人英雄:數萬名河南青年響應國家號召,義無反顧來到新疆支邊,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祖國﹔在社會主義勞動競賽、青年突擊隊等活動中,涌現出焦作礦務局鄭全斌青年掘進隊等一批先進典型,受到團中央表彰。

在接續奮斗的歲月中,一批批青年深度融入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見証了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大步邁進社會主義的奇跡。

弄潮

時代車輪滾滾向前,改革開放開啟了驚天巨變之門。

建設社會主義國家,不僅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還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改革開放讓青年人的思想觀念從封閉和束縛中走了出來,有一部分青年產生了思想上的迷茫、動搖甚至偏差。團組織持續開展“學雷鋒、樹新風”“五講四美三熱愛”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幫助青年根植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

1979年3月,根據黨中央提出的要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長征”的要求,共青團中央決定在全國青年中開展“爭當新長征突擊手”活動,青年突擊隊、青年掘進隊等“青”字號組織蓬勃發展。

2022年4月30日,寶豐縣龍王溝示范區馬庄村,李中信輕輕擦拭著一張“新長征突擊手”獎狀,那是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1979年首次設置這項榮譽時頒發的。獲獎那一年,李中信29歲,是寶豐縣水利局打井隊的一名工人,在一次搶修機器時,泵軸突然斷裂,軸承座從半空墜落砸到他的雙手上。他右手截肢,但仍堅持申請返回打井一線。

蓬勃發展的時代,給了許多人改變命運的機會:1989年10月,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發起成立“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基金”﹔1990年,河南首所希望小學——新縣希望小學落成,貧困山鄉和貧困學生的命運由此改寫。“希望工程不僅是一項教育工程,更承載著許多學子的夢。”新縣希望小學校長葉新春說。

乘著改革的東風,河南青年昂立在商海潮頭。

鞏義市回郭鎮,因人民日報一篇《偉大的光明燦爛的希望》的報道聞名全國。上世紀70年代初,回郭鎮人開“圍繞農業辦工業,辦好工業促農業”的先河,在中國大部分鄉村還未通電時這裡已是一片機聲隆隆的景象﹔改革開放后,該鎮集體企業走上了向民營經濟轉變之路,以馬廷義為代表的一批青年人從小作坊干起,建起了一批上市公司、龍頭企業,續寫著“偉大的光明燦爛的希望”。

1989年,31歲的王遂舟出任河南第一家股份制百貨商場亞細亞的總經理,他帶領亞細亞的年輕人一飛沖天,開創了中國商業的諸多第一,引燃了聞名全國的“中原商戰”。至今,他們敢打敢拼敢想敢干的精神,仍影響著一批批青年創業者。

追求理想的舞台開放了,敢闖敢試的激情點燃了,廣大青年成為社會各行各業的排頭兵,在各自崗位上建功立業。

張榮鎖,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后,把自己之前辛勤掙來的百萬家產無償捐獻給村裡,又帶領全村百姓在懸崖上歷盡艱辛修了一條“救命路”,他以敢打敢拼的精神和為民富民的情懷成為感動中國2002年度人物﹔鄧亞萍,年僅16歲就在世界體壇大放異彩,展示了中國青年一往無前、不屈不撓的模樣﹔劉洋,中國首位女航天員,把自己的青春寫在了浩瀚星空……

追夢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一幾代中國人的夙願,歷史性地交到了當代青年手中。

全面鋪開“我的中國夢”主題教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施“青年大學習”、開展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在共青團組織的思想政治引領下,廣大青年堅定信仰、筑夢前行。

“青春由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斗而升華”,廣大青年與祖國同行、與時代同行、與人民同行,唱響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

2014年,“90后”鄉村教師任明杰在畢業時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來到封丘縣潘店鎮大辛庄小學與留守兒童為伴。許許多多的年輕人像他一樣,選擇把青春獻給鄉村。

2020年,24歲的肖思遠壯烈犧牲在祖國邊陲。兩年過去了,他的精神激勵著一批批年輕人,家鄉的青年陸續披上戎裝,他的弟弟也在今年報名參軍,英雄的力量綿延不絕。

2021年,“神十二”圓夢太空,這背后有鄭州航天電子技術有限公司(航天693廠)青年突擊隊的付出。突擊隊由一群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年輕人組成。“細心再細心、認真再認真、創新再創新,讓青春在逐夢太空的征途上發出奪目光彩。”他們說。

奉獻、擔當、創新……當所有美好的詞語交織在一起,當代河南青年的群像變得更加清晰。

在五四青年節即將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希望“全國廣大青年牢記黨的教誨,立志民族復興,不負韶華,不負時代,不負人民,在青春的賽道上奮力奔跑,爭取跑出當代青年的最好成績!”

生逢盛世,重任在肩。當前,河南的發展站上了新的歷史起點,“十大戰略”深入實施,創新創業氛圍更加濃郁,“人人持証、技能河南”建設扎實推進,河南青年擁有更廣的成長空間、更多的發展機遇,在大有可為的時代舞台上,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我們堅信,河南青年定能不斷奔跑、攀登、超越,在錨定“兩個確保”、全面實施“十大戰略”的賽道上跑出新的青春輝煌。(本報記者 朱殿勇 惠婷 周曉荷)

(責編:王珂園、宋美琪)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