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奮斗者·正青春”專題報道
分享

塑造青年形象 勾勒時代面龐

——近年來文藝作品中的青年人物

胡一峰

2022年05月04日14:4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電視劇《人世間》資料圖片

電影《長津湖》劇照
  出品方供圖

網絡劇《開端》劇照
  出品方供圖

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青年也深受文藝創作者的青睞,成為作品中的“常客”“要客”。從小說《少年漂泊者》中的汪中、左翼電影《桃李劫》中的陶建平,到《青春之歌》裡的林道靜、小說《創業史》中的梁生寶、油畫《我是海燕》裡的通信兵女戰士,再到小說《沒有紐扣的紅襯衫》中的安然、小說《平凡的世界》裡的孫少安、孫少平,一大批優秀文藝作品把無數精彩的青年形象留在人們心中。

文藝是時代的記錄。即便是已成歷史的青年故事,在不同時代的文藝創作中,也可以演繹出別樣的精彩。當代青年在日新月異的社會生活和不停歇的發展進步中積極創新創造,給文藝提供了取之不盡的靈感和題材。近年來,文藝緊跟時代步伐,敏銳捕捉青年與時代的相互塑造,反映青年生活和成長,以新的視角和手法刻畫了許多感動人、鼓舞人、啟發人的青年形象。

詮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

革命青年是社會變革的重要推動力量,也是百年來文藝創作的重要題材。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各藝術門類以黨史為題材推出了一大批優秀作品。自成立之日起,中國共產黨就吸納了眾多“新青年”,充滿了青春朝氣。中共一大代表平均年齡隻有28歲。建黨時,陳獨秀40歲,李大釗隻有30歲。電視劇《覺醒年代》以建黨為主線,生動刻畫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革命青年群像,弘揚了偉大建黨精神。

電影《1921》裡的中共一大代表,《長津湖》裡的伍千裡、伍萬裡,《懸崖之上》裡的張憲臣、王郁,還有話劇《雨花台》裡的惲代英、施滉,歌劇《沂蒙山》裡的海棠,昆劇《瞿秋白》裡的瞿秋白,以及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前的漢白玉雕塑《信仰》《偉業》《攻堅》《追夢》中的青年革命者形象等,都豐富了革命青年形象的藝術長廊。這些人物或史有其人,或為原型再造,以各自的人生故事完成了革命的青春敘事,生動詮釋了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

一些年輕的創作者在新視角下進行了塑造“新青年”的嘗試。比如,話劇《雙枰記》以陳獨秀、胡適、章士釗等民國知識分子為原型,塑造了程無右、盧泊安、郎世飖三個人物,與同類題材作品“同題共答”,交出了一份新意滿滿的答卷,從另一個側面講述了青年對信仰和初心的堅守,讓我們對“覺醒年代”青年群體的理解更加豐富和細膩,也展現了文藝書寫歷史的多種可能。

奏響新時代奔涌的奮進強音

青年是時代的弄潮兒。年輕人的奮斗身姿構成了時代奮進最亮麗的風景。近年來,文藝工作者聚焦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全面小康、科技攻關等國家重大戰略,以一系列“奮斗青年”形象,抒寫了民族復興史詩的重要篇章。

壯劇《黃文秀》根據駐村第一書記黃文秀的扶貧事跡創作而成,釆用戲曲手法,再現了這位年輕黨員的政治信仰、精神追求和為民情懷。電視劇《山海情》裡的馬得福、《最美的青春》裡的馮程,大學畢業后投身基層、扎根大地,電影《守島人》裡的王繼才、王仕花,以島為家,與海為伴,他們都把最美的年華奉獻給了“國之大者”,煥發出強大的青春正能量。

影片《中國醫生》裡的陶峻,時代報告劇《在一起》、話劇《人民至上》中迎著新冠肺炎疫情毅然逆行的年輕醫護人員、志願者、快遞小哥等,還有“為天使造像”重大攝影工程中定格的援鄂醫護人員的青春面龐,無不彰顯著抗疫斗爭中堅定而強大的青春力量。網絡劇《開端》在“無限流”的結構下,講了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李詩情和肖鶴雲面對突發事件的義舉,讓人讀到新時代青年群體的勇氣、智慧和擔當。第九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作品中的青年冰雪健兒形象,則展現了冬奧盛會的動人畫卷。

在青春的名義下,中國夢是普泛的光,足以照亮年輕的心靈。以夢為馬,無遠弗屆,激發出無窮的奮斗動力。電視劇《創業時代》以互聯網領域創業青年為表現對象,講述即時通訊軟件創新開發的故事。動畫影片《雄獅少年》則把目光投向留守青少年,描寫他們自強不息的追夢人生,以青春折射奮斗之力、夢想之光,把接續奮進的堅定足音傳遞到我們心中。

折射生活激流的人性亮色

現象級電視劇《人世間》刻畫了周秉昆這一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作為周家的老疙瘩,在這部長達56集的作品中,青年周秉昆佔有極大的戲份。劇集敘事的時間跨度雖大,但對周秉昆的青年時期作了最細致的描寫,完成了對“50后”普通中國人青春歲月的典型書寫。在風雲動蕩的時代潮流中,周秉昆以其善良堅韌,展現出一代青年的人生際遇、道德品質和生活態度。

相比於《人世間》,另一些作品把青年置於學習、生活場景之中,通過人物在重大事件關頭的抉擇,刻畫生活激流中青年的自立自強。比如,長篇小說《中文桃李》聚焦小城市“80后”大學生的青春成長,《霧行者》表現時代變局下青年生活的重塑,電影《狗十三》裡的李玩陷入代際沖突,《少年的你》裡的陳念面臨校園暴力,《我的姐姐》中的安然被拋入個人生活與家庭責任的矛盾之中。

這些看似個體化、偶發性的問題實際上反映出男女平等、家庭重組、代際倫理、同輩群體等社會議題,更深層次的則是文化傳統、教育環境、社會風尚等多方面元素共同組成的當代青年社會化機制。電影《你好,李煥英》《老師好》分別聚焦青少年與父母、老師的關系,塑造了重親情、懂感恩的暖心青年形象。影片《送你一朵小紅花》則以韋一航、馬小遠這兩個身患絕症青年的故事,表現了青春遭遇阻擊時的人性徘徊和綻放。馬小遠的開朗、自信以及韋一航最終走出壓抑冷漠、自暴自棄,從獨特的視角刻畫了屬於青年人的情感結構和精神氣質,讓我們看到藝術對生活苦難的另一種青春書寫。

這些青年或許沒有奔走呼號的壯烈之舉,也沒有做出經天緯地的大事,不過,這絲毫沒有減弱人物形象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論是周秉昆的善良,安然的擔當,還是陳念、韋一航、馬小遠的成長,都讓我們感同身受,心有戚戚焉。這當然與創作者、表演者的用心有關,同時也因為這些人物離我們很近,人生軌跡和我們有很多重合,甚至就是我們的一部分。

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在奔涌的歲月之河中,青年是時代的動人面龐。我們期待創作長廊中涌現出更多動人的青年形象,把中國文藝百花園裝點得更加生機盎然。

(作者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

(責編:王珂園、溫璐)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