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透過郵票看中國共產黨百年歷程——五四運動

中國近代史上劃時代的裡程碑

2022年05月04日12:0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大地爆發的震驚中外的五四運動,是中國近現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個重大事件。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27個戰勝國派出1000名代表出席了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的“和平會議”(即巴黎和會)。參加這次會議的中國代表在全國人民的壓力下,為改變中國在國際上的不平等地位,在會上提出廢除外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撤退外國在中國的軍隊和巡警、撤銷領事裁判權、歸還租界、取消中日“二十一條”及換文等正義要求,但均遭到拒絕。

會議不顧屬於戰勝國一方的中國的利益,規定戰敗的德國將在中國山東攫取的一切特權轉交給日本,強迫中國無條件接受。中國代表指出,“此次和會條件辦法,實為歷史所罕見”,並對和會的這種做法提出抗議。然而,北洋軍閥政府屈服於帝國主義列強的壓力,居然准備在這個喪權辱國的《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上簽字。

中國在和會上外交失敗的消息傳到國內。5月3日晚,北京大學學生和北京十余所中等以上學校學生集會,提出四條辦法:(一)聯合各界一致力爭﹔(二)通電巴黎專使,堅持不在和約上簽字﹔(三)通電全國各省於5月7日國恥紀念日舉行游行示威運動﹔(四)定於5月4日(星期日)齊聚天安門舉行學界大示威。

北京大學紅樓是五四運動的策源地。1998年中國郵政發行的《北京大學建校一百年》紀念郵票上,展示了這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近代建筑。北京大學紅樓原為北京大學第一院,始建於1916年,落成於1918年,通體紅磚砌筑,紅瓦鋪頂,磚木結構,平面呈工字形。它是新文化運動的大本營、五四運動的發源地、中國共產黨早期重要活動地,現已辟為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1998-11J 北京大學建校一百年

郵票圖案右下側為北京大學紅樓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學的學生從紅樓北側的大操場出發,和其他學校的 3000 多名學生沖破軍警阻撓,雲集天安門。

1947年5月4日,東北郵電管理總局發行《紀念五四運動28周年》紀念郵票。郵票主圖案是巨手持斧砍斷象征專制統治的鎖鏈,兩側空白邊框內為標語:“打破專制枷鎖”“爭取民主自由”。這是我國發行的第一套紀念五四運動的郵票。

東北郵電管理總局發行的《紀念五四運動28周年》紀念郵票 (1947)

這枚畫面上的青年,右手緊握飄揚的紅旗(前方有“5.4”字樣),左手高舉熊熊燃燒的火炬。這是東北郵電管理總局1948年5月4日為紀念五四運動29周年發行的紀念郵票的主圖案。

郵票上的那柄火炬,象征著像火山般爆發的五四運動點起了一團啟蒙之火。而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成為這場偉大運動的導火索。

東北郵電管理總局發行的五四青年節紀念郵票 (1948)

       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工人階級挺身而出,投入反帝愛國斗爭的行列,發起影響深遠的“六五”大罷工。五四運動進入了第二階段。

1959年7月1日,中國人民郵政發行《“五四”運動四十周年》紀念郵票。這是新中國為五四運動發行的第一套紀念郵票。

紀 62(1959) “五四”運動四十周年

此時,五四運動的性質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心由北京轉到了上海,主力由學生轉變為工人。中國工人運動已從經濟斗爭轉向政治斗爭,中國工人階級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台,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階級基礎。

6月28日是巴黎和會的簽字日。中國代表最終拒絕赴會簽字,五四運動取得了重大勝利。

由雕塑家劉開渠等人創作的《五四運動》漢白玉浮雕,鑲嵌在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下層須彌座束腰部。浮雕高200厘米,長354 厘米,生動地再現了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3000多人在天安門前集會示威游行的場面。

J37(2-1)(1979)   J158(1989)   1999-20(8-2)J

《五四運動》漢白玉浮雕

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劃時代的裡程碑,它以辛亥革命所不曾有的姿態,展開了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斗爭,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也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備。

2019年5月4日,中國郵政發行《“五四”運動一百周年》紀念郵票。郵票圖案名稱分別為:傳承“五四”精神、奮進新時代。第一圖以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五四運動》漢白玉浮雕和“五四”青年為典型形象。郵票第二圖以新時代青年的剪影和代表國家富強、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形象元素,表現了青年一代昂揚向上,奮進新時代的風採,寓意“新時代青年要乘新時代春風,在祖國的萬裡長空放飛青春夢想”。

2019-8J “五四”運動一百周年

 

(文章摘選於2021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郵票上的中國共產黨百年歷程》。受權發布,內容略有調整)

(責編:萬鵬、何晶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