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奮斗者·正青春”專題報道
分享

共和國青年運動的搖籃

——寫在《中央蘇區青年運動史》出版之際

2022年04月28日13:54    來源:中國青年報

為迎接黨的二十大的勝利召開,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建團100周年,共青團江西省委、共青團贛州市委、中共贛州市委黨史研究室啟動了《中央蘇區青年運動史》重修編撰工作。該書介紹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央蘇區青年運動的發展歷程,再現了波瀾壯闊的中央蘇區青年運動史。團贛州市委書記楊志正介紹:“書籍被列入團中央紀念建團百年的重點宣傳項目,我們將努力把這本書打造為青年干部思想教育、青少年思想引領等方面的模范讀本。”

原標題:共和國青年運動的搖籃

共青團(少共)蘇區中央局舊址(寧都青塘)。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局(少共中央局)瑞金沙洲壩舊址(1933-1934)。

1932年9月4日,為慶祝國際青年節,中央蘇區共產兒童團舉行第一次大檢閱。

中央蘇區的青年團員參加禮拜六活動,幫助紅軍家屬割稻。

“我們就是少共國際師,九三日在江西誓師出征去。高舉著少共國際光輝的旗幟,堅決地勇敢地武裝上前線,做一個英勇無敵的紅色戰斗員,最后的一滴血為著新中國……”近日,江西省寧都縣30余名共青團員結隊來到少共國際師成立舊址——寧都縣城西郊,一齊高唱《少共國際師出征歌》,深情演繹89年前這支青年軍隊上戰場前的慷慨激昂。

寧都縣是少共蘇區中央局誕生地,也是少共國際師成立的地方。今年4月,《中央蘇區青年運動史》修訂版出版后,團寧都縣委第一時間組織共青團員來到革命舊址,開展重溫蘇區青年運動系列活動。

生於動蕩,蘇區青年的堅強組織

在寧都縣青塘鎮河背村,一座白牆灰瓦的老房子引人注目,門楣上方的牌匾“少共蘇區中央局歷史陳列”幾個紅色大字滾燙耀眼。這棟位於崇山峻嶺間的老房子,正是中央蘇區共青團組織的搖籃,共青團蘇區中央局機關駐地。

編撰《中央蘇區青年運動史》的牽頭人、贛州市中共黨史學會會長胡日旺說:“共青團蘇區中央局的成立,是開展蘇區青年運動的必然要求。該局一經成立,中央蘇區的青年運動就有了核心組織,迎來了蓬勃發展。”

贛州是中央蘇區的核心區域,也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黨政軍首腦機關所在地。91年前,紅軍在毛澤東、朱德的正確指揮下,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第一次“圍剿”。1931年1月15日,中共蘇區中央局和蘇維埃中央軍委在寧都縣小布鎮宣告成立。同年4月中旬,共青團蘇區中央局在寧都縣青塘鎮河背村成立。

《中央蘇區青年運動史》記載,中共蘇區中央局委員、共青團中央原組織部長顧作霖抵達寧都青塘后,著手整頓蘇區共青團組織。在寧都縣青塘鎮河背村,正式成立共青團蘇區中央局(時稱少共蘇區中央局),顧作霖擔任書記。

隨著紅軍第三次反“圍剿”戰爭的勝利,1931年9月底,中共蘇區中央局和紅一方面軍總部遷駐到了瑞金縣葉坪區(現為瑞金市葉坪鄉)。共青團蘇區中央局也緊緊跟隨遷移,機關駐葉坪鄉廟背村。在這裡,共青團蘇區中央局團結帶領中央蘇區廣大青年,投身革命斗爭,參與國家治理,留下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動人篇章。

勇於獻身,革命洪流的開路前鋒

處於四面白色政權包圍之中的中央蘇區,黨政軍民一切工作的中心,就是粉碎國民黨的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不斷擴大紅軍力量,爭取蘇區反“圍剿”戰爭勝利。蘇區共青團全力響應黨和蘇維埃政府號召,把動員、組織廣大青年參加紅軍作為第一大中心工作來抓。共青團蘇區中央局1931年7月14日寫給共青團中央的報告中提到:“紅軍的主要成分是青年,青年戰士在戰爭中特別表現勇敢、堅決。戰爭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勞動青年都吸引了。偉大的二次戰爭的勝利,說明沒有青年,就沒有戰爭、沒有勝利。”

“少共國際師”“興國模范師”“蘇區工人師”就是蘇區共青團組織青年支援革命戰爭的偉大見証。以少共國際師為例,1933年8月成立之初,全師1萬余人,下轄3個團。至1935年1月,一年多的時間裡,始終戰斗在反擊國民黨第五次“圍剿”一線,參加了團村戰役、建寧保衛戰、廣昌保衛戰、石城保衛戰等著名戰役、戰斗。長征出發時,少共國際師擔負起掩護軍委機關縱隊突圍的重要任務。紅軍主力順利通過湘江,少共國際師數以千計戰士的生命,卻永遠留在了湘江之畔。遵義會議后,少共國際師編制被撤銷。

“《中央蘇區青年運動史》比較全面地記述了中央蘇區青年和團組織的熱血奮斗史,蘇區青年在各個領域都發揮了生力軍和突擊隊作用。”中共江西省委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何友良說。

4月24日,瑞金四中100名入團團員代表,來到瑞金市沙洲壩下肖村少共中央局舊址,舉行庄嚴的入團儀式,聆聽共青團蘇區中央局書記顧作霖的故事。91年前的少共中央局機關從寧都青塘搬遷至瑞金沙洲壩后,共青團組織迎來了飛速發展,組織部、宣傳部、經濟法權部、總訓練部、總參謀部等工作部門先后建立,少先隊中央總隊部、兒童局、列寧團校也相繼成立。團組織的逐步健全,為團在中央蘇區各項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在團組織的帶領下,蘇區青年為建立、鞏固和捍衛中央蘇區作出了突出貢獻。少先隊員和兒童團員發起“共產青年團禮拜六”活動,積極擁軍優屬,踐行一心為民宗旨,在后方的生產建設中奮勇爭先﹔創辦《青年實話》《少年先鋒》先進刊物,合作創辦列寧小學,為青少年的教育事業貢獻力量﹔組建“青年輕騎隊”,監督政府工作人員勤政廉政。

胡日旺介紹,在共青團蘇區,培養造就了顧作霖、胡耀邦、陸定一、蕭華、陳丕顯、張愛萍等一大批無產階級革命家,推動形成了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斗、爭創一流、無私奉獻為主要內涵的蘇區精神,為百年團史增添了光彩奪目的篇章。

薪火相傳,青年教育的模范讀本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中國青年運動的光輝歷程中,共青團發揚‘黨有號召、團有行動’的優良傳統,為黨爭取青年人心、匯聚青年力量,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作出了積極貢獻、發揮了重要作用。”

事實上,中央蘇區的青年,自始至終都在踐行緊跟黨走的信念信仰。1931年2月共青團中央局通過的《團在蘇區中的任務決議》中就提到:“蘇維埃區域中的青年團,團結了數十萬的工農青年在自己的隊伍之中,在為蘇維埃而爭斗中,在蘇維埃的鞏固和發展之中,團應該有極大的作用的。這作用便是黨和紅軍的第一個助手和后備軍。”

中國共產黨在蘇區的中心任務就是共青團在蘇區的工作方向,從擴大紅軍、支前參戰、發展生產,到參與民主選舉、鞏固國家政權,掩護紅軍主力撤退,中央蘇區青年無不在用行動証明:黨有號召、團有行動。

“蘇區共青團取得的一系列經驗,雖歷經近百年,但對我們當代青少年仍有積極的啟發意義。”胡日旺說。

為了盡快完成書籍修訂工作,獻禮黨的二十大,慶祝建團100周年,編輯組中有成員大年初一還在辦公室編書。書籍編撰好后,編輯組第一時間邀請中央及江西省的黨史專家進行評審。

收到書后,中共黨史專家、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對該書進行了評審,“這是一本全面反映中央蘇區青年運動的團史書籍,對當代青年了解團史、感悟蘇區精神、汲取前行力量,會大有裨益。我覺得青年們都應該好好去讀一讀”。共青團中央青運史檔案館館長胡獻忠閱讀全書后評價:“本書堪稱中國青年運動分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

今年4月8日以來,“贛南日報”微信公眾號開設的一檔“青運史誦讀”欄目,刷屏了贛州干部群眾的朋友圈。從《中央蘇區青年運動史》一書中節選的故事,讓不少手機屏幕前的聽眾唏噓不已。團村戰斗中身負重傷,頭部、腰部鮮血汩汩涌出的少共國際師師長吳高群,臨終前還高喊:“請同志們為我們‘少共國際師’爭光!”被敵人用4枚大鐵釘將四肢釘在大樟樹上,連續三天三夜用小刀一塊塊地割去身上的肉,流盡最后一滴鮮血而死的革命青年鄺才誠,臨終前仍竭力嘶喊:“中國革命一定勝利,中國共產黨萬歲!”

2022年高考在即,興國縣平川中學高三33班的班主任石平原,讓學生們集體聆聽“青運史誦讀”吳高群的故事。“同樣是十七八歲的青年,學生們很有思想共鳴。吳師長生命最后一刻仍不忘戰斗勝利,無疑極大激勵了高考學子的斗昂揚志。”石平原動情地說。

(陳書海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陳卓瓊 周圍圍,本版圖片由團贛州市委提供)

(責編:王珂園、溫璐)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