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耘星
2022年04月26日08:20 來源:人民政協報
1938年2月1日,八路軍一二九師東進縱隊,在司令員陳再道、政委李菁玉帶領下,到達南宮蘇村鎮。為迅速恢復和發展地方黨組織,壯大黨的力量,培養黨的縣、區領導干部,開創冀南抗日根據地,東進縱隊一到蘇村鎮就同冀南特委聯合開辦了黨員訓練班。
黨員訓練班由特委組織部長周東光負責,到2月5日,學員已達二三十名,之后學員陸續報到。王蘊瑞具體管理學員工作。學員多是南宮、巨鹿、威縣、廣宗、清河、棗強、冀縣、新河、寧晉、臨城、內丘、沙河等縣、區黨組織負責人和黨員骨干。學習內容有黨的基礎知識、冀南游擊戰爭、冀南黨的歷史及如何盡快恢復建立地方黨組織等。學習方法是集中上課與自學黨內文件相結合,東進縱隊和冀南特委領導同志李菁玉、陳再道、馬國瑞等親自給學員作報告、上課,陳再道講平原、山區游擊戰爭,馬國瑞講冀南黨的歷史,李菁玉講黨的作風問題。
2月8日,東進縱隊由蘇村進駐南宮縣城,訓練班也隨同遷往南宮舊縣政府繼續開辦。不久,又搬到了南宮中學。2月中旬,黨員訓練班共辦兩期,培訓黨員80多名。兩期黨員訓練班的開辦,在冀南冀西產生了極大的政治影響。邢台各縣前來參加八路軍的愛國青年和參加培訓的黨員、干部絡繹不絕,冀南的抗日氣氛益加濃厚。
為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東進縱隊在黨員訓練班的基礎上開辦了冀南抗日軍政學校,這所學校的校長是陳再道,教育長王蘊瑞,民運科長劉鐵之,冀南抗日軍政學校實為黨員訓練班的繼續,但比訓練班規模大而正規。
學校學員多是思想進步、要求抗日的青年知識分子,有黨員也有非黨群眾,學校的教學計劃每周制訂一次,安排上課日程。學員培訓主要由東進縱隊和冀南特委領導同志作專題報告,課后組織小組學習討論,作報告的領導同志有宋任窮、陳再道、李菁玉、胥光義、劉鐵之、劉北斗等,李菁玉講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馬國瑞、劉鐵之講抗日救國的政策和群眾運動,劉北斗講唯物論,王蘊瑞講游擊戰爭“十六字訣”,從延安來的教員王祿同志負責教唱抗日救亡歌曲。
學校的各項活動都是按部隊要求進行的。盡管學校的生活比較艱苦,但學員們的情緒非常高漲,學校課余生活也搞得生動、活潑,唱歌、體育活動、做游戲為主要活動形式。
冀南抗日軍政學校共辦二期,第一期政治和軍事兩個隊,學員100多人﹔第二期分四個中隊,每個中隊下設三個區隊,100余名學員,兩期學員共計600多名。這些學員和黨員培訓班的學員,在組織和領導冀南冀西各縣抗日游擊隊和抗日政權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