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海陸豐革命老區——

弘揚老區精神  凝聚奮進力量(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老區新貌)

2022年04月22日08:4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華裕農業蔬菜基地,菜農正在採收。
  王美燕攝(影像中國)

廣東省陸豐市大安石寨古村落。
  林輝明攝(人民視覺)

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金潮大橋。
  影像中國

廣東省汕尾市,漁船停靠在岸邊。
  葉子尤攝(人民視覺)

走近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紅宮紅場舊址紀念館,舊址及周邊街道牆面都是鮮艷的紅色,一片火熱扑面而來。

1927年11月,陸豐、海豐全縣工農兵代表大會召開,宣告兩縣蘇維埃政府成立。當時海豐縣便把會場外牆刷成紅色,內壁用紅布覆蓋,以示紅色政權。

海陸豐革命老區是我國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誕生地。在這裡,“敢為人先、依靠群眾、敢於斗爭、無私奉獻”的海陸豐革命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老區人民砥礪前行、奮勇拼搏。厚重的紅色歷史,凝聚起矢志發展的磅礡力量,助力老區人民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

傳承紅色基因,干事創業勁頭更足

“明天重新開館,已經有幾家單位預約前來瞻仰學習了,大家務必把海陸豐革命故事和精神講深講透。”4月8日上午,因為疫情防控閉館多日的紅宮紅場舊址紀念館正在做開館前最后的准備工作,館長陳火金召集講解員布置第二天的任務。

講解員林雁冰說,近年來,干部群眾紛紛前來紀念館開展紅色教育活動,設在紀念館內的新時代紅色文化講堂每年要舉辦400多場活動,“最多時,我一天要講解10多場”。

在海陸豐革命老區,各地著力用好用活豐富的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以革命精神提振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精氣神。

擁有517處革命遺址、8個省定“紅色村”的汕尾,經過全面梳理、整合、提升,精選出23個黨史學習教育現場教學基地和10條紅色文化研學精品線路,組織干部群眾在“紅色之旅”中學習黨史。此外還組建多支紅色故事宣講隊和“紅色文化輕騎兵”,打磨一批紅色題材文藝作品,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講好紅色故事。揭陽市精選推出汾水戰役烈士陵園等12個革命傳統現場教學點,通過紅色講堂、流動黨課、互動體驗等形式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汕頭則推出“紅色城旅”活動,讓諸多紅色革命遺址遺跡和歷史展館變身為教育基地。

革命先輩們的精神,化作干事創業的熱情,激勵著海陸豐革命老區的干部群眾。

走進陸豐市城東鎮磨海村枸杞種植基地,鎮黨委書記林坤煉正在查看荒地復耕工作進展。一年多前,這裡還是雜草叢生的撂荒地。城東鎮積極探索,將農戶承包地通過“委托流轉經營”的模式實現土地集約化,全鎮3000多畝撂荒地變成了良田。今年1月,在汕尾市鎮街黨(工)委書記工作交流會上,林坤煉上台分享,城東鎮的經驗在全市推廣。

在有“東江紅都”之稱的惠州市惠東縣高潭鎮,中洞村黨總支書記江明坤正帶著村民規劃環村旅游路線。近年來,中洞村修繕革命舊址,興建旅游觀光基礎設施,打造“紅軍宿營地”等紅色研學項目,將村庄變成紅色旅游景點。

“一天當做三天用、一人頂著三人干”“快人一拍、先人一步、勝人一籌”……行走在汕尾街頭,醒目的標語隨處可見,彰顯著拼搏進取的姿態。

傳播紅色文化,鄉村振興動力更強

青山如黛,溪水潺潺。紅色文化壁畫長廊前,游客三五成群拍照留念,孩子們在彩虹滑梯上快樂玩耍。走進汕尾市陸河縣河口鎮北中村,仿佛來到了一個園林景區。

北中村黨總支書記朱秋岸說,就在5年前,這個山旮旯的村庄還是一個不通硬化路、沒有手機信號的省定貧困村,年輕村民紛紛外出打工。

北中村,為什麼有這麼大的變化?

“我們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挖掘保護,對全村民居外立面進行統一改造,還開展雨污分流、道路硬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紅色文旅產業。”朱秋岸說,北中村內有解放戰爭時期共產黨重要地下交通站、游擊隊訓練場以及多個農會舊址,全村登記在冊的革命烈士有14名。

昔日藏在深山的紅色文化資源,如今變成了鄉村振興的新引擎,越來越多的村民在景區開起了便利店、農家樂等。隨著旅游的興起,同樣藏在深山的沉香木也成了北中村的新招牌。北中村將沉香產業定為“一村一品”產業,引入多家農林企業,形成集育苗、種植、生產、銷售為一體的沉香產業鏈,支持村民廣泛種植沉香,讓村民吃上了“生態飯”。

在海陸豐革命老區,越來越多的村庄挖掘保護紅色文化資源,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繪就一幅幅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

霞光洒蚝田,白鷺舞翩躚,白牆藍瓦屋舍儼然……傍晚時分,走進汕尾市城區紅草鎮晨洲村,便如同走進了畫裡。“我們以生態立村,把環境整治與標准化水產養殖相結合,目前全村蚝田面積1.8萬畝,產值突破4.6億元,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5萬元。”晨洲村第一書記吳東就說。

在海豐縣海城鎮蓮花村,3000畝翠綠茶園一望無際。村民溫芬在蓮花山茶展示廳擂茶攤打工。“周末游客多時,一天收入能有300多元。”她說。

在揭陽普寧市大南山街道什石洋村,10余處革命遺址串成一條紅色旅游線路,引來不少游客。“我們走紅色文旅之路,村裡發展蒸蒸日上。”什石洋村黨總支書記蔡育彬說。

一個個“紅色村”變成旅游地,一條條生態農業帶變成觀光帶,雜草荒地變成休閑公園……老區人民在鄉村振興的勃勃生機中奔向更美好的未來。

優化營商環境,高質量發展路更暢

面朝蔚藍大海,6家企業的制造基地一字排開,高高的龍門吊和成排的80米長海上風機葉片引人注目。在位於陸豐市碣石鎮的汕尾海洋工程基地,項目建設施工正忙,風電機配件生產線高效運轉。

基地由汕尾臨港工業園開發公司運營,該公司董事長劉榮濤介紹,短短3年時間,這裡已建成規模大、配套全的海上風電裝備制造全產業鏈集群,去年產值突破了400億元。

擁有455.2公裡海岸線,毗鄰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地帶,汕尾大力推進海上風電產業布局:“十四五”期間,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將達到1950萬千瓦,連同核電和抽水蓄能電站,形成粵港澳大灣區重要電力能源基地。

在明陽智能海上風電產業園風機制造車間,工人們正在對一批即將出廠的風機主機做最后的檢測。“我們的生產線正處於滿負荷運轉狀態,一季度產值同比增長12.3%。”明陽智能集團汕尾區域總經理柏建中說。

明陽智能海上風電產業園從開工建設到首台產品下線,隻用了半年時間。“政府對企業訴求非常重視,企業有問題隨時幫助解決。”柏建中說,當地干部不僅在項目審批上幫“跑腿”,起初電網沒有架設入園時,還幫助協調供電局拉專線供電。企業招工出現難題時,陸豐市各鄉鎮集體動員,幫助企業招到1200名工人。

在陸河高新技術開發區,中弈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說:“以前是企業跑來跑去找政府部門辦事,現在是干部幫著跑、助力企業辦。”

走進汕尾市政務服務中心,“最多跑一次,服務零距離”等標語挂在最醒目的位置,“一站式”申報審批、“幫辦代辦”制度等舉措陸續出台。在省市聯建新模式下,汕尾數字政府“放管服”創新成效顯著,民生事項和企業事項網上可辦率達98%以上。

營商環境持續優化,信利、比亞迪、中廣核、天能重工、康佳等企業紛紛落戶,一批產值超百億元的大項目推動先進制造業產業鏈條不斷延伸,海陸豐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本版統籌:朱  偉  唐露薇

本版撰稿:程遠州 

版式設計:張芳曼

《 人民日報 》( 2022年04月22日 06 版)

(責編:彭靜、馬昌)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