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稿件
分享

承諾的分量有多重?他們用陪伴作答

2022年04月05日08:4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山河無恙,英雄不朽。為了國家和民族,他們奮勇上前,視死如歸,這些英雄烈士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在烈士陵園,每一座烈士墓碑的背后,都是一個鮮活的生命,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又是一年清明時,人們以不同的方式緬懷英烈。有這樣一些人在這裡守護著,他們的信念,他們的諾言,從來沒有改變過。今天,讓我們走進幾位烈士守墓人的故事。

英雄守護英雄 英雄傳承英雄

徐振明:“能守護烈士陵園,這是我的無上光榮。”

在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將軍烈士陵園,有一位年逾九旬的老人,曾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中舍生忘死、立下赫赫戰功﹔在轉業地方后的60多年,他恪盡職守、默默做著楊靖宇將軍烈士陵園的“守陵人”,用一生點燃信念的火種,讓革命精神代代相傳。

他是97歲高齡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老戰士、吉林省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園管理所首任所長徐振明。

徐振明既是英雄的守陵人,也是英雄事跡的宣傳者。他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是“無論什麼時代,無論什麼情況,我們都不能忘記那些為國家、為民族奮斗犧牲的英雄”。

英雄守護英雄,英雄傳承英雄。徐振明用信念守忠誠,用忠誠鑄軍魂,用行動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使命與擔當。

無名墓碑 三代人接力守護

王建剛:“紅軍的恩情我們要時刻銘記在心,永遠不會忘記。”

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坐落於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沙溪鎮王坪村,這裡是全國安葬紅軍烈士最多、規模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25048名先烈長眠於此。

有一位王坪村的村民,他叫王建剛,今年70歲。他們一家三代常年義務守護著這裡的先烈們。

王建剛的父親王成現當年也是一名紅軍。1935年4月,因被組織派往外地送信,他錯過了紅軍的戰略轉移,從此就一直自發守護著這片陵園。

1994年秋,王建剛正式接過了父親手中的掃帚,成為了紅軍烈士陵園裡第二代義務守墓人。最近幾年,隨著年紀越來越大,他的三個兒子接替他,成為紅軍烈士陵園第三代守墓人。 

如今,王建剛成為了陵園裡的義務講解員,他不僅給來訪者講紅軍故事,還教大家唱紅軍歌。聽過他講解的有干部群眾、學生,也有部隊官兵,還有革命先烈的后代。

歲月無聲流淌,80多年過去了,巴中通江至今還保留著一種習俗,人們在春節、清明等傳統節日都一定要到紅軍墓前祭拜。因為當年,巴中每10人中就有1人參加紅軍,紅軍是他們血脈相連的親人。

他們的名字無人知曉,更多長眠在此的紅軍烈士沒有留下任何信息,在他們的墓碑上,隻有一顆殷紅的五角星。但他們的功勛卻永遠值得我們銘記!

寒來暑往 一諾七十載

楊愛公:“將軍雖然走了,但將軍的精神還在!”

忠骨已去,英靈猶在。每年清明節人們都會自發來到蓮花山下的烈士公墓祭奠緬懷左權將軍。

楊愛公七歲那年,父親被迫給日軍修工事時摔死。不久后,爺爺也被日軍殘忍殺害,隻剩下他和母親及三歲的弟弟相依為命。家仇國恨,讓楊愛公的拳頭越攥越緊。他發誓要替左權將軍報仇,把日寇趕出中國!

他加入抗日兒童團,為村裡的抗日組織、駐村八路軍站崗放哨﹔他參加民兵連擔架隊,從戰場上搶救下一名又一名傷員﹔他上了前線,參加上黨戰役、平漢戰役……戰火淬煉了他,烈士的鮮血讓他更加懂得革命的意義。

新中國成立后,為了讓更多的人緬懷革命先烈,經上級部門批准,在邯鄲市區建立了晉冀魯豫烈士陵園。1950年,左權將軍和其他幾位烈士的遺骨由涉縣遷往烈士陵園。但蓮花山下的左權將軍墓原墓區卻完好地保存了下來。

這一年,楊愛公二十一歲,他復員還鄉回到石門村,成了村委委員。也就是從這時起,楊愛公立下誓言:他要義務守護蓮花山下的左權將軍墓,把將軍的愛國精神傳承下去。

七十年,兩萬五千多天,他每天風雨無阻地從邯鄲涉縣石門村的家裡,步行五裡地走過去。打掃墓園,守護墓園,早已成為他生命中無法割舍的一部分。他用一生堅守書寫了初心不改、信念如磐的美德華章。

歲月無風,英雄無名

劉國信:“隻要我的身體還能動,我就會把這個烈士墓園一直守下去。”

在東北吉林省琿春市大荒溝,有這樣一位老人,與一座烈士陵園相守四十余載,為近20萬人宣講紅色故事,將偏僻的小山村“守”成了一個遠近聞名的黨史教育基地。

他叫劉國信,守護著一座安葬了13位抗日英烈的墓園。空山寂靜,劉國信與英雄們相伴,卻從未感到孤獨。

1938年8月18日,琿春縣抗日游擊隊因叛徒告密遭遇偷襲,13位隊員在戰斗中犧牲。活下來的同志將英雄的遺體就地掩埋,合葬在此……

1977年,他背著行李退伍回鄉,第一時間就來到十三烈士墓園。年輕的英雄們依然靜靜地躺在大山裡,躺在他們用鮮血和生命保衛的土地上。“那一刻,我被他們深深感動,更加理解13位年輕英雄當年的選擇和付出。”

從那年起,他每個清明節都自發前來掃墓﹔再后來,他每天都來,春天種花,夏天除草,秋天掃葉,冬天清雪。

2004年起,當地政府在大荒溝修復十幾個抗戰遺址,建起紅色展覽館,劉國信也兼職當起了講解員。他每年為上萬名觀眾講述包括十三烈士在內的抗日英雄為國奮戰、壯烈犧牲的事跡,守護著那段無比珍貴的紅色記憶。

少年慕英烈,一生不了情

卞康全:“我能做的,就隻有好好守護著,等待著。”

“五條嶺”是江蘇鹽城的一座烈士陵園,這裡長眠著2000多名革命先烈。有一家三代人義務守護五條嶺烈士墓70余載。

第三代守墓人卞康全,在繼續“守約”的同時,還與社會各界一起,為330余名烈士“找到”了家人。

少年慕英烈,一生不了情。卞康全像祖父、父親一樣,離不開五條嶺。2009年,五條嶺在當地政府支持下翻新修整,前來瞻仰的人漸漸多了起來,從那時起,卞康全萌生了一個想法——主動幫助烈士們找尋親人。后來,當地組織各村鎮收集信息,出版了《難忘五條嶺》,書中包含烈士名錄,836名烈士“有了名字”。

在五條嶺,卞康全見証了“團聚”、哭泣、哀思……這讓卞康全更發自內心地要守護好五條嶺。“隻要身體還好,不呆、不傻、能走,就一直做下去。先烈的血不能白流,我希望更多人知道他們,我願用自己普通的雙手守護這些不該被遺忘的名字。”

守護紅色信仰的新時代年輕人

馮煉:“昨天他們為我們犧牲,今天換我守護他們”

她是一位鄉村教師,也是一位90后“紅軍守墓人”。她叫馮煉,一位履行家族承諾,守護紅色信仰的新時代年輕人。家族四代傳承的使命和責任,讓馮煉更加深刻地明白“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意義。

2016年,馮煉大學畢業后,開始為到長坪山祭奠紅軍烈士的人們擔任義務講解員。她查閱了許多資料,把南部縣的紅色歷史背得滾瓜爛熟。

在守護和觸摸歷史的過程中,她感受到與歷史中那些青年們達成的青春之間的對話,這也讓馮煉深刻地認識到她所堅持的事情的意義所在。

她說:“昨天他們為我們犧牲,今天換我守護他們”。正是這一份篤定,正是這份堅持,讓馮煉真正成為了紅色信仰的傳承者,成為青年人的優秀代表。

(來源:綜合人民日報、央視新聞客戶端、央視軍事微信公眾號、新華每日電訊等)

(責編:宋美琪、秦華)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